朱伟 郑凯
摘要: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在经济发展停滞时期这种矛盾尤其明显,高教改革是破解矛盾的途径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网络视频课程平台相继建立,高校逐步将网络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这为高教改革提供了条件。为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普通地方高校提供的教育应当多样化和个性化,小微专业群应运而生。通过专业细分和交叉,形成小微专业方向群,在理想情况下,实现一人一专业方向的水平。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下,普通地方高校在教师组成、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等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互联网;网络课程;小微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64-02
一、前言
目前国内高校的组织结构多为“学校—学院—系”这样一种层次结构。学校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学院及行政机构组成,其中学院由若干相近,或具有历史渊源的系构成。在系与专业的关系上,一个系通常对应一个专业,也有若干个相近的系对应一个专业的情况,如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拥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两个专业。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对应的两个系分别是地球物理勘探系和测井信息工程系。与地球物理学专业对应的是固体地球物理系。另有一新组建的地球物理仪器系,目前没有招收本科生。不同类型学校的相似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存在差异,少的不到一个班,多的达四、五个班。在这种大学层次结构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达700多万,年年都被称为史上就业最难年,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变差。由于产能过剩与国际原油价格下降,石油地矿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尤其举步维艰。但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现象同时存在。一边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则是企业招不到员工,这表明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出现结构性失衡[1],即高校培养的很多毕业生不满足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许多高校陆续提出改革措施。例如,部分高校按大类招生并进行培养,进入高年级再分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就业方向[2]。笔者认为此改革并不彻底的,且比较适于研究型高校。对于普通地方高校而言,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3]。
笔者认为普通地方高校改革的方向是细化专业方向,细化专业方向不同于小专业。但在实践中细化专业方向与小专业具有相似的困难,例如:(1)规模小、办学成本高;(2)师资力量不足;(3)教学管理难度大。
进入21世纪,互联网逐渐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各种网络课程平台也相继建立,出现大量高质量的网络视频课程,供人们在线学习与交流。这为普通地方高校推进改革提供了条件。笔者提出“小微专业群”这一概念。所谓小微专业群是指通过合理地设计培养方案,在一个专业内部细分出众多专业方向,或者以一个专业为主联合其他专业形成众多专业方向,构成一个专业方向群。由于每个专业方向的规模可以仅为一人,故将该专业方向群称为小微专业群。小微专业群以就业为办学导向,培养熟悉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以勘查技术工程专业为主,联合经济类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适应石油地矿类企业、金融投资业相关岗位;以勘查技术工程专业为主,联合语言类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适应石油地矿行业对外交流、专业期刊编辑等工作。
二、小微专业群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
在大规模网络课程时代建设小微专业群,高校的人员构成与运行管理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师资组成、学生管理和校园形态三个方面。移动互联网与软件工程技术对高校运行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其大规模应用几乎已经没有技术障碍,可以保证这些改革顺利实现。
1.师资组成。目前,高校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备课(包括教案、讲义、课件以及其他辅助教学工具的制作)、课堂教学(包括板书、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教学(室内课程设计、野外实习)、辅导(包括答疑与作业批改)和成绩评价(包括平时成绩记录、考试与综合评价)等。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下,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活动将发生变化。首先,小微专业群的建立与维持必须借助大量网络视频课程和大数据挖掘;其次,大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大量教师辅导。因此,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下教师至少分为三个群体:第一群体主要从事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小微专业群;第二群体主要从事网络视频课程的建设与维护;第三群体(辅导教师)主要从事线下师生互动及学习效果评价,并将信息反馈给第一和第二群体。三个群体互相协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专业教育。
(1)第一群体。建设小微专业群的第一步是确定开设什么样的小微专业。目前高校的专业都是若干年延续下来,部分专业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由小微专业群的概念可知,小微专业群基本上在这些固定专业规定的范围内,但专业间融合可以创造出大量符合社会发展的新专业方向。新专业方向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目前互联网技术发达,网络资讯非常丰富,大型互联网公司掌握了大量的用户资料。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可以为小微专业群建设提供这种现实基础。例如,对某一行业从业者的教育和工作经历数据的挖掘,可以发现该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指明专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建立小微专业。
另一方面,建立小微专业的动力也可以来自学生。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已经超过一百年,有些大学生可能是第二代,甚至是第三、四代大学生。因此,他们的家庭有非常熟悉的领域和广泛的社会资源,可以定制子女所需的高等教育。他们与第一群体教师协作建立小微专业。事实上,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人生规划定制自己的小微专业。任何建立的小微专业应当经过严格的审查,使其培养方案合理、完整,并保证所需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实现的。
(2)第二群体。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小专业发展的困难之一是教育成本大。因此,小微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网络课程资源。第二群体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建设视频课程。这如同影视制作团队,需要不同方面的专业人员。一门视频课程并不是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长期使用,而是要不断地修改。主讲教师应接收来自学生和辅导教师的反馈,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地包含新内容,淘汰旧内容。目前,互联网中已经出现大量视频课程,部分高校已经存在这样的团队。但对小微专业群体系而言,这样的团队数量明显不足。网络视频课程的制作与使用包含了校内协作与校际协作,以充分利用资源和发挥优势。
(3)第三群体。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之下,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网络视频课程来辅助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大量辅导教师的存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否则普通地方高校就与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没有差异。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成功引进了网络课程。例如,截至2015年底,笔者所在的长江大学共引进、建设“慕课”课程65门,选课人数近2万人次。学校为每一门网络课程配备了辅导教师,采用线上学习、线下考试的方式。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学校聘请部分在幕课学习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助教”。这一方面说明了辅导教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辅导教师数量的不足。
辅导教师可以是百科全书式的教师,也可以是精通与某一领域的教师。前者拥有知识的广度,后者拥有知识的深度。学生与辅导教师之间可以存在定期的交流机制,或者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与适当的辅导教师探讨学习或学术问题。辅导教师应当将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详细记录,进行反馈。
2.学生管理。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下,每个学生的学习规划、课程都可能不同,因此完全的弹性学分制和完全的导师制是必要的。完全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按建议的顺序选修课程、参加考试以及获得学分。因此,班级建制存在的意义随之消失。撤销班级建制后需要建立完全的导师制,这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建“师徒关系”。“师徒关系”中的“师”相当于原有班级体制中的班主任,但比班主任的职责范围更广,同时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业辅导工作。“师徒关系”中的“徒”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学生入校后经双向选择加入某个导师的小组中,其在高校的学习完全由导师负责。由此形成一种导师带学生、研究生带本(专)科生、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良好状态。目前,高校中的研究生教育一般实行导师制。部分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实行了不彻底的导师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3.校园形态。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在小微专业群体系下普通地方高校可以化整为零,它不以一个独立的校园存在,而分散于城市的某一范围之内。大学可以也抛弃一些非教育功能,专业化更加明显。移动互联网与软件工程技术可以保证这种看似分散、无组织的大学精确、高效地运转。
三、结论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规模网络课程的出现,高等教育必将再次发生重大变化。笔者提出小微专业群这一概念,通过专业细分交叉融合形成众多专业方向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多样化的需求,通过网络数据挖掘和网络视频课程使小微专业群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青云.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38-43.
[2]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88-89.
[3]王尧.普通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