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成 王 丹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北碚 400700)
恩施土家族南剧整理研究述评*
张显成王丹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00)
南剧是流行于湖北恩施地区的一个古老剧种,是土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剧的整理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南剧文献资料整理,具体包括剧本整理、音乐整理、相关资料整理;二是南剧研究,具体包括历史研究、文学艺术研究、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研究、传承保护研究等。总体而言,南剧的整理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成果较为丰硕,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文献整理的内容不够充实、方法不尽科学,理论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等,这些应是今后的南剧整理研究工作需要加以重视并给予改善的地方。
南剧湖北恩施土家族整理研究述评
南剧,是流行于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一个古老剧种,其与湖北楚剧、汉剧、天门花鼓齐名,居恩施地方戏剧之首,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属:传统戏剧;编号:IV-125;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咸丰县、来凤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是对南剧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的有效诠释,也是对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南剧实践的急切号召。
“南剧”之名,一般认为“南”取自“施南”*“施南”:清朝“改土归流”之时,改今恩施地区的十八个土司的世袭制为流官制,设立六县,成立府,沿用“施南土司”之名,称“施南府”。一词,“南剧”即“施南之剧”*参见卢海晏:《南剧》,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页。。旧时,南剧是恩施土家族地区唯一能在庙台演出的剧种,俗称“高台戏”,以此与流行于恩施的“矮台小戏”(木偶戏、皮影戏等),“草台小戏”(傩戏、灯戏、堂戏、柳子戏等)相区别;又因长于演唱连台大戏,也称“人大戏”。南剧源起于容美土司时期的庙台戏曲,“改土归流”后,南剧由土司王府和施南营转入民间,在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后又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改良以及新中国时期的改革。几经沉浮,南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南剧曾在现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以及重庆东南部的土家族地区广为流传,是当地百姓消遣娱乐的重要方式;现今,南剧主要在湖北咸丰、来凤两县及其周边地区有所传承与发展。
南剧的整理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文献的调查、收集、整理为主要内容;80年代中期至今,以南剧的研究为主要内容,其间,文献整理工作也得到了有效开展。
南剧文献资料的整理,主要包括剧本整理、音乐整理、相关资料整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南剧剧本的整理
1956年和1957年,湖北省戏剧工作室人员先后两次集中深入湖北省恩施州地区,挖掘了近千个南剧剧目。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对所收藏的南剧剧目进行了整理,在1959至1986年期间,先后编印出版了《湖北地方戏曲丛刊》第7、9、16、19、21、22、23、24、25、26、27、28、31、41、81辑。
刘邵华的《南剧剧本集》(一)(武汉出版社2010年)辑录了《杀狗惊妻》、《小贤姑》、《瞧相》等9个传统南剧剧本。
卢海晏的《南剧》(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09—116页附有传统南剧《浪子薅豆》的演出剧本。
湖北省文化局编辑的《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湖北省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收录有传统南剧《炮打两狼关》的剧本。
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印的《剧本选辑》第8、9辑(1981年)分别收录了现代南剧《雾漫土王宫》和《张二嫂做中》的剧本。
中国戏剧家协会湖北分会主编的《长江戏剧》(1982年第6期)收录了现代南剧《唐科长祝寿》的剧本。南剧剧本的整理刊载情况大致如表一:
表一
续表
目前,业已整理刊载的南剧剧本以传统剧目居多,现代剧目较少。据调查,咸丰县南剧团和来凤县南剧艺术研究所近年来创作了许多现代南剧,如《土司夫人》、《走过风雨桥》、《女儿寨》、《西兰卡普》、《故乡也有彩云天》等,这些都是具有鲜明的土家族历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优秀剧目。现代南剧是传统南剧的继承和发展,很有必要对一些优秀的现代南剧进行挖掘、整理、刊载,这项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二) 南剧音乐的整理
徐开芳主编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剧音乐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其“资料源于1981年10月恩施地区文化局南剧调查组编印的《湖北省戏曲音乐集成·南剧唱腔》第一、第二、第三集”*徐开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剧音乐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编辑出版说明。,该书共辑录了南剧唱腔131段,打击乐谱92段,间奏乐谱38段。
胡祥华、蒋永松主编的《秦唯正南剧音乐·唱腔·民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辑录了8部南剧作品——《山寨新家》、《在最后的日子里》、《边寨新曲》、《西兰卡普的传说》、《清明鱼》、《人鬼鉴》、《红烛情话》、《换娘》——的完整曲谱,2个南剧剧目——《张无奈拾印》、《四下河南》——的选段曲谱,以及《土家彩球舞》、《土家敬酒歌》等21首民歌。
孙帮国的《恩施扬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选录有现代南剧《土司夫人》的唱段。
(三) 南剧相关资料的整理
南剧相关资料,指除上述具体剧本和音乐资料以外的南剧资料。目前,南剧相关资料的整理成果主要有卢海晏的《南剧资料汇编》(又名《南剧志稿》,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1987年)和《南剧》(民族出版社2003年)。《南剧资料汇编》是编者在对南剧剧目、声腔、班底、艺人等有关历史及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参照戏剧志体例编写而成的。《南剧》为《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之一,在《南剧资料汇编》的基础上整理编著而成。《南剧资料汇编》辑录了丰富的相关资料,具体包括:(1)班社、剧团、著名艺人介绍;(2)发展大事记;(3)剧目、音乐、表演选例;(4)调查访问记录;(5)轶闻传说;(6)文物、古迹介绍。并附有《〈桃花扇〉在容美土司演出盛况》、《〈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写给田舜年的诗》、《顾彩〈容美纪游〉记载有关容美土司戏曲活动的摘录》、《周公旦:鄂西之民间戏剧》、《南剧剧目表》等内容。
南剧的相关资料还散见于以下书籍:《湖北文史资料》第12辑,《鄂西文史资料》第12、13、24辑,《咸丰文史资料》第1、7辑,《来凤文史资料》第1辑,《宣恩文史资料》第2、5辑,《全国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文件资料选编》,《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土家族百年实录》等。南剧史料辑录情况大致如表二:
表二
此外,《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国戏曲志·湖北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湖北卷》、《湖北民族地方戏剧曲艺集萃》等概要介绍了南剧的音乐、角色行当体制、脸谱、主要唱腔板式、传统乐队座位以及来凤县和咸丰县南剧团的基本情况。《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总目·戏曲卷》、《巴楚文化源流》、《三峡民间艺术概论》、《荆楚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湖北文史集粹》等收录有关于南剧的简要内容。
总之,南剧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意义深远。特别是南剧剧本和音乐的整理出版,使得一大批传统南剧剧目能以正式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改变了原来民间自然流传的状态,这对南剧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作用。同时,整理刊布的南剧文献资料,大多来源于前贤们扎实的社会田野调查,以及创作和演出实践,文献真实性强,可以为深入而全面地开展南剧研究提供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以及重要的学术线索。
卢海晏的《南剧资料汇编》是一部综合性著作,既辑录有丰富的南剧相关资料,也包含许多南剧研究的内容:探究“南剧”的得名之由;分析南剧的整体艺术特色;梳理南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并分析南剧剧目、音乐、表演的概况及艺术特征。卢海晏的这些研究对之后的南剧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南剧进行综合研究的还有张玲玲《恩施土家族南剧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该文对南剧的生存环境、历史流变、艺术特征等进行了“民族志”式的记述。
除综合性研究外,目前,南剧研究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历史研究、文学艺术研究、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研究、传承保护研究等。
(一) 南剧的历史研究
集中研究南剧历史及发展特征的成果主要有四:
夏国康的《容美土司的戏剧活动与南戏的形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分析了容美土司的戏曲活动对南剧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黄柏权的《土家族最早的戏曲世家》(《民族艺术》1992年第4期)分析了容美田氏土司时期的文化发展概况及戏曲活动,认为容美戏曲是恩施南剧形成的基础。田世高的《土家族南剧的变迁》(《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第10期)分析了从1735年“改土归流”到辛亥革命170多年间南剧发展的特点。田世高的《鄂西土家族南剧起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分析了土家族南剧起源于清初或明朝的两种说法,否定了南剧起源于清初的说法,认为南剧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说法也不确,起源时间还需考证。
(二) 南剧的文学艺术研究
南剧的文学艺术研究涉及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舞台表演等多个方面。
其一,南剧剧本文学研究。彭继宽、姚纪彭主编的《土家族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介绍了现代南剧《雾漫土王宫》、《张二嫂做中》、《唐科长祝寿》的内容,并进行了人物特点和主题思想的分析。王丹的《民俗学视野下的恩施南剧研究》(广西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以南剧剧本为研究主体,具体分析了南剧剧本文学中所展现出的土家族物质、社会、精神、语言等民俗事项。
其二,南剧音乐研究。刘绍华等的《南剧音乐在探索中创新:恩施南剧音乐继承与创新上的探索之分析》(《民族大家庭》2009年第3期)分析了音乐之于南剧的重要性,并对创新发展南剧音乐的思路进行了探索。曾洁的《鄂西土家族地区“南剧”音乐特色初探》(《大众文艺》2012年第13期)介绍并分析了南剧音乐的声腔系统和地域特色。曾洁的《鄂西南剧南、北路唱腔研究》(西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分析了南剧南路和北路唱腔的音乐形态特征。
其三,南剧表演研究。邓丽、何婷的《南剧脸谱色彩风格研究》(《电影评介》2009年第18期)分析了南剧脸谱色彩的特征和表现方式。龚敏的《南剧舞台人物形象塑造刍议》(《戏剧之家》2014年第8期)结合自身表演经历,就如何提高南剧演员的表演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此外,张然的《论南剧〈西兰卡普〉的特色——兼论南剧的继承保护与发展》(《大众文艺》2014年第5期)分析了现代南剧《西兰卡普》在音乐和表演中的创新元素。陆耀儒的《试论土家族南剧》(《民族艺术》1986年第3期)从作者、观众、音乐、角色、表演、剧目等方面分析了南剧的土家族特征。
(三) 南剧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研究
南剧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研究,主要涉及南剧与汉族地方戏曲、土家族其他民间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
陆耀儒的《试论土家族南剧》分析了土家族艺术(特别是傩戏)和汉族戏曲文化对南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陈伦旺的《浅谈土家族地区戏曲》(《艺术百家》2007年第2期)分析了南剧与荆河戏、辰河戏在音乐上的亲缘关系,其《土家族地区戏曲兴盛的文化艺术背景》(《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则分析了昆曲等汉族戏曲对南剧的影响,以及南剧对土家族民间音乐的吸收。苏英杰的《山二黄、南剧、提琴戏一言谈》(《戏剧之家》2008年第4期)探究了南剧与昆曲的关系。
(四) 南剧的传承保护研究
立足南剧发展现状,探讨南剧传承保护措施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毛茜的《恩施州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探索——以咸丰南剧为例》(《金田》2014年第6期)概述了南剧传承的模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活态传承南剧的建议。储永光等的《黄柏村(院落)南剧文化遗产传承资源调查与思考》(《民族大家庭》2011年第4期)考察了湖北省来凤县三胡乡黄柏村南剧文化遗址,并为保护发展南剧文化遗产提出了建议。何流、敏越的《鄂西土家族南剧的际遇与保护琐谈》(《戏剧之家》2006年第4期)分析了南剧的发展现状,提出营造艺术的生态环境、将艺术与民俗旅游相结合、开展学校教育等保护南剧的具体措施。类似的文章还有张玲玲《恩施土家族南剧研究》第四章《恩施土家族南剧的际遇与保护》,以及邢明、覃维强的《浅议南剧的保护发展》(《戏剧之家》2015年第2期),张然的《论南剧〈西兰卡普〉的特色——兼论南剧的继承保护与发展》。
除上述南剧研究成果,还有一些概要介绍南剧的文章。一是介绍南剧的概况,如吴运辉的《咸丰南剧:土家文化的一朵奇葩》(《今日湖北》2002年第3期),吴光元的《咸丰南剧》(《湖北文史》2006年第2期),李爱民的《民族艺术的奇葩:咸丰南剧》(《民族大家庭》2010年第3期)等。二是介绍现代南剧演员,如秦唯正的《大山里的牡丹花:记湖北省来凤县南剧团青年演员龚敏》(《戏剧之家》2010年第12期),周祥等的《盛开在酉水河畔的牡丹花: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南剧青年演员龚敏》(《民族大家庭》2011年第2期)。三是介绍现代南剧的内容及表演情况,如覃维强的《南剧〈女儿寨〉都市展魅力》(《民族大家庭》2012年第1期)。
总之,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学人从不同角度对南剧展开了研究:既有纵向的历史源流研究,也有横向的戏剧间对比研究;既有着眼于戏剧本体的文学艺术研究,也有立足长远的发展保护探索。研究南剧的热度在不断增加,近年有3篇硕士学位论文以南剧为研究选题;研究南剧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南剧各组成部分(剧目剧本、音乐唱腔、舞台表演)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上述研究成果,是推介和宣传恩施南剧的重要媒介,可为土家族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奠定社会及群众基础;同时也是突显南剧艺术特征和学术价值的重要途径,能为湖北地方戏剧和中国戏曲文化的综合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综上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60多年内,恩施土家族南剧的整理研究工作所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然而,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整理研究工作中加以重视并有所改善。
其一,南剧文献整理的力度还不够,有待加强。据卢海晏的《南剧》介绍,南剧剧目近千个,湖北戏剧工作室已有藏本近800个*卢海晏:《南剧》,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97页。。但是,从目前的出版情况看,仅有120多个南剧剧本得到了整理出版,仍有数百个剧本未能公之于世。因此,今后南剧剧本整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刊布这些尚未面世的剧本上,以利于更加全面地展现土家族南剧的总体面貌。
其二,南剧文献整理的内容不够充实,有待完善。此前对南剧的整理,主要是对剧本、音乐及相关材料的汇编,这当然是南剧文献整理必要的基础工作。但是,这种汇编式的内容整理还远远不够。为了让南剧文献得到充分利用,今后还应逐步充实南剧文献整理的内容。例如,可以编写《恩施土家族南剧剧本要目》,全面梳理南剧文献的目录和剧情提要;又如,可以编纂《恩施土家族南剧剧本辑佚集》,从不同的文献中辑录出恩施土家族的南剧剧本;再如,可以编纂《恩施土家族南剧优善本》,作为对外推广的精品文集;等等。
其三,南剧文献整理的方法还不够科学,有待改进。目前,南剧文献主要以传统印刷品的方式结集出版,而且多以内部资料的形式编印,这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能借鉴古籍数字化的方法,实现南剧文献的数字化整理,无疑能大大提高南剧文献整理的效果,有利于南剧文献在网络上的推广。
其四,南剧的理论性研究还不够,有待提升。目前,关于南剧的研究,以概述戏剧整体情况的居多,具体而微的历史研究、艺术本体研究等还十分不足。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不仅要做好南剧及其活动的普及,更要拓展南剧理论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多角度展开南剧与其他戏剧的关系研究,除音乐唱腔外,还要重视传统剧目剧本的比较;又如,要高度重视南剧的舞台表演研究,将理论研究和演出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戏剧理论,提高戏剧理论的现实指导价值;再如,要广泛关注南剧的艺术生存环境,研究南剧与恩施地区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城市建设、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现代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关系,为“活态”保护南剧和创新发展南剧提供更具时代意义的理论支持。
南剧是恩施土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里,高度重视南剧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深入挖掘南剧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积极寻求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南剧的有效途径,这些工作不仅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广泛的学理意义。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批准号:SWU1509373)的阶段性成果。
张显成(1953—),男,四川双流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出土文献语言文字学和文献学研究,兼及西南少数民族文献整理研究;王丹(1986—),女,土家族,湖北咸丰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西南少数民族文献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