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供给、分工演进及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视角

2016-10-27 08:45:54刘慕华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分工专业化规模

□江 鑫,刘慕华,赵 理

(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新兴古典经济研究所,湖南 湘潭 411201; 2.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公共产品供给、分工演进及城市人口规模扩张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视角

□江鑫1,刘慕华2,赵理1

(1.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新兴古典经济研究所,湖南 湘潭 411201; 2.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是促进城市生产和交易分工演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吸引农村劳动力持续迁入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基于分工和专业化思想建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模型表明,城市人口规模扩大,通过公共产品服务供给的增加,客观上为城市生产和交易的分工演进创造了条件,城市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就因分工专业化带来的好处而不断发展。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带来的所谓“城市病”问题的担忧是过分杞人忧天,城市生产和交易的分工专业化不断演进便是一剂良方。

新兴古典;公共产品服务;城市人口规模;分工专业化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迅速提升到2014年的54.77%。城市化进程取得如此成绩的同时,表明大量农村劳动力正向城市集聚,由此逐步形成了一批所谓“大及特大城市”*以国家统计局认定标准,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总数50-100万的为大城市,而100万及以上人口统称特大城市人口数(超大城市为:200万以上,但划入此列),定义下同。。2000年我国拥有94座大城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则有236座大城市,64座特大城市,不断扩增的城市人口规模和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引起了人们对所谓的“城市病”问题可能出现的广泛担忧。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市辖区非农业人口达2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都存在“城市病”问题(赵曦,2011)[1]。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会不断转移至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将常态化,所以所谓的“城市病”问题必将出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规避“大城市病”问题的出现呢(向国成,2013)[2]?

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厘清何谓“城市病”?它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猩缁嵛侍(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刘成玉,2011;皇勖,2014)[3]。

我们认为,“城市病”现象的担忧,实质是对城市最优人口规模的再思考,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该向哪类规模和层级城市迁移的再审视,所以关于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讨论,学界观点各异。有学者从规模和集聚经济的角度审视当前我国城市规模发展的现状,认为当前我国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数量偏少,所谓的“城市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被集聚经济效益抵消,主张着力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形成区域增长极,这与我国政府当前所提出的“城市圈”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亨德森,2007;王小鲁,2010;陆铭等,2011)[4][5][6]。但这种观点,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前提的城市集聚经济产生的根本动力究竟何在?经济地理学或空间经济学一直予以回避,始终当作“黑匣子”处理(安虎森,2009)[7]。还有学者从“城市病”角度审视我国城市人口规模扩张,认为过度的城市人口集聚,可能会产生城市病问题,导致大城市经济运行出现边际效益递减情况,主张适度遏制超大城市人口流入势头,合理引导发展中小城市(向国成,2013;刘成玉,2012;肖金成,2009)[8]。这一观点,也立足了我国实际国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城镇化提供了方向,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城市发展差距,但不足以发挥规模和集聚经济的好处,这是稀缺性经济资源偏离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浪费。另外,针对“城市病”问题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一些学者提出,不同城市间公共产品资源供给均等化有利于消除“城市病”的弊端(吴冕,2011;王桂新,2011)[9][10]。城市间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确实能够避免农村劳动力扎推进城,最终形成均衡城镇化体系(叶建亮,2006)[11],但是这种供给,城市间何以均等化呢?公共服务均等配置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还有一部分学者,以分工专业化为切入点,建立数理模型,认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生产和交易的专业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因分工的不断演进而提高(Chu and Tsai,1996;Chu,1997;杨小凯,2003)[12][13][14]。这种基于杨小凯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思路,其分工专业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也能够解释规模或集聚经济产生的根源所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生产和交易的分工专业化水平,以专业化经济抵消所谓的“城市病”的负面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必然持续提高,这里关键是如何提高产品生产和交易的分工专业化水平呢?不断扩大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和种类,能够提高生产和交易效率,客观上为其分工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创造条件。

本文随后的部分,则进行经济学逻辑梳理,然后建立新兴古典经济学数理模型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可以通过不断扩大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和种类,来提高产品生产和交易的分工专业化水平,以专业化经济抵消所谓的“城市病”的负面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必然持续提高。

2 经济学逻辑

许多经济学家,发现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交通运输系统、城市绿化设施及其他公共产品的人均投资成本减少,因此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分工的演进(Boserup,1975)[15]。

假定政府向个人征税并以税收收入提供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服务,则下文中的Pk便是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每个使用者所征费用。区域经济内,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均公共产品建设所征收费用降低,每个人可花费更少的费用,享受更多样化更完善的专业公共产品的便利服务。更多样化专业公共产品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可有效提高产品生产和交易服务效率,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即交易效率由专业的公共产品行业的存在和规模决定。产品生产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要求更精细的分工和更大的分工网络规模,即交易效率决定分工的网络规模。分工网络规模的大小决定了产品生产和交易的市场范围,市场范围的扩大要求更多专业公共产品行业产生和规模扩大,即分工的网络规模决定专业的公共产品行业的存在和规模。这三者之间的不断循环,相互影响将不断促进区域经济体的发展。总之,随着人口密度的提高,人均公共产品建设支出降低,公共产品行业的多样化和规模不断得到扩大,为产品生产和交易的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创造了有效条件,产品生产和交易的专业化经济和其交易成本的两难冲突终将得到有效折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本文沿用新兴古典一般均衡模型,并进行适当扩展,以期证明我们的观点。在下述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中,同时内生交易效率、产品生产和交易的分工水平及一个专业的公共产品供给行业的存在朱和蔡(Chu and Tsai,1996)及朱(Chu,1997)。

3 理论建模

3.1经济学思想逻辑数理形式化

考虑具有M个事前相同的消费者-生产者的连续统的一个城市经济体系。对于不生产公共产品的单个人而言,决策问题是:

(效用函数1)

(x的生产函数)

(y的生产函数)

(时间的禀赋约束)

(预算约束)

对于选择专业生产公共产品的一个人,它的决策问题是:

maxU=kxdkyd

(效用函数2)

s.t.Pxxd+Pyyd=Pk(Mx+My)/Mk

其中(Mx+My)/Mk是专业生产商品的人数与专业生产公共产品人数的比率,所以Pk(Mx+My)/Mk是一个公共产品专家从公共产品生产中得到的收入。因假定人们事前相同和一个竞争性的投标过程决定生产公共产品的权利分配,收入在公共产品生产专家之间必定相同。在这里,交易效率k与效用函数1中相同。

3.2六种模式角点解

3.2.1自给自足模式

此时没有公共产品供给行业存在。

maxU=xy

s.t.x=lx-a,y=ly-a,lx+ly=1,k=k0

此时maxU=(lx-a)(ly-a)=(lx-a)(1-lx-a)

当x*=y*=(1-2a)/2时,角点均衡解,即间接效用函数:maxU=(1-2a)2/4

此时没有公共产品供给行业存在。

maxU=xkyd

s.t.x+xs=lx-a,lx=1,k=k0,Pxxs=Pyyd

此时maxU=xkyd=kPxyx(1-a-x)=kPxy[-x2+(1-a)x]

此时没有公共产品供给行业存在。

maxU=ykxd

s.t.y+ys=ly-a,ly=1,k=k0,Pyys=Pxxd

此时maxU=ykxd=kPyx[-y2+(1-a)y]

此时有公共产品供给行业存在,但该生产者不生产公共产品。

maxU=xkyd

此时有公共产品供给行业存在,但该生产者不生产公共产品。

maxU=ykxd

此时有公共产品供给行业存在,该生产者只专业生产公共产品。

maxU=kxdkyd

这六种模式被描述在如下图1中。

图1 六种模式图解

上述六种模式的角点均衡解被总结在下表1:

表1 六种模式中的角点解

其中Pij是商品(或服务)i与j的相对价格,Mij是出售商品i与出售商品j的相对人数。

模式之间的竞争将建立市场出清条件和效用均等条件,构成三种结构的角点均衡分析。

3.3三种结构角点均衡求解

3.3.1自给自足结构A

此时没有公共产品的生产,没有产品交易市场,则人均真实收入为:

UA=U(x*,y*)=(1-2a)2/4

3.3.2有分工而没有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D

(效用相等条件)

Mxxs=Myxd,Myys=Mxyd

(市场出清条件)

根据效用相等条件,得到:Pxy=1;

此时人均真实收入UD=U(x*,y*)=(1-a)2k0/4=(1-a)2/4(Mx+My)

3.3.3有分工和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C

Mxxs=Myxd+Mkxd

Myys=Mxyd+Mkyd,Mx+My+Mk=M

(市场出清条件)

(效用均等条件)

由市场出清条件可得:Mx=My=(M-Mk)/2

由效用均等条件可得:

此时人均真实收入

以上三种结构的角点均衡解可被归纳如下表2示:

表2 三种结构的角点均衡解

3.4三种结构的一般均衡和比较静态分析

三种结构中的角点均衡中人均真实收入的比较,连同姚定理,产生了一般均衡和它的比较静态分析。

满足UA=UD时,可得结构A和D折中的均衡人口规模边界M0,

满足UD=UC时,可得结构D和C折中的均衡人口规模边界M1。

表3 一般均衡和它的新兴古典比较静态分析

由上表3可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产品生产和交易分工不断演进,而公共产品行业的存在及发展促进了这种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并且在有公共产品行业存在的完全分工结构C中Mk的角点均衡值由C中对于Mk最大化人均真实收入的一阶条件给出,如下式:

整理如下,则最优(Mk)*由下式给出:

由于表2给出的结构C中的人均真实收入是Mk的一个函数,即可理解为:UC=U[M,Mk],其中Mk=Mk(M),人均真实收入对于Mk被最大化,我们运用包络定理可得:

因此,从以上新兴古典一般均衡比较静态分析,可得如下结论:城市人口规模或密度的增加,为更多样化专业公共产品供给行业的存在和规模扩大创造了条件,这将改进产品生产和交易效率,促进分工演进,而城市人均真实收入则因分工网络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城市产品生产和交易分工和专业化的持续演进,确是促进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一剂良药,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客观上要求城市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杨小凯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拾被主流经济学派摒弃的分工和专业化思想,将生产者——消费者统一起来,以超边际角点均衡解的工具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崭新视角。本文既是以分工和专业化思想为根本,建立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可能导致“城市病”现象的出现是个伪命题。城市专业的公共产品供给种类和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产品生产和交易效率,为城市分工网络规模的扩大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带来专业化经济的好处,由此抵消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城市人均真实收入就因分工的演进而不断提高。因此,本文认为城市生产和交易服务的持续分工演进和纵深专业化,是克服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各种负面发展问题的一剂良药,也是解决我国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大锐利武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分工结构的均衡人口边界值M0,M1是生产商品固定学习费用a的函数,其结果的大小依赖于a取值,而固定学习费用a值又依赖于城市管理和产业运作的各种制度性因素。如果固定学习费用比较高,分工专业化的好处将大打折扣。因此,在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入的过程中,随着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及分工的不断演进,客观上要求政府为劳动力流入城市提供制度性保障,保障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及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的权利,鼓励技术发明和创新,大力兴办普惠式教育,不断降低产品生产的固定学习费用。如此,城市人口的持续流入终因分工演进而至少不会呈现边际生产力递减趋势。

[1]张广威,赵曦.论新型二元经济战略下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制度安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2]向国成.以地级市为重点建设均衡城镇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9-12(6).

[3]刘成玉.中国大城市病诊断与治理新思路——基于公共品供给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2012(6).

[4]J.弗农·亨德森.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与选择[R].北京: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城市规划国际论坛,2007.

[5]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

[6]陆铭,向宽虎,陈钊.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J].世界经济,2011(6).

[7]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肖金成.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农民工问题[J].发展研究,2009(5).

[9]吴冕.大城市:拿什么拯救你[J].生态经济,2011(6).

[10]王桂新.“大城市病”的破解良方[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11).

[11]叶建亮.公共产品歧视性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J].经济研究,2006(11).

[12]Chu,C.Productivity,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and Population Size:Formalizing theTheory of Ester Boserup[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1):294-304.

[13]Chu,C.And Tsai,Y.“Productivity,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and Population Size:Formali-zing the Theory of Ester Boserup”,In K.Arrow,Y-K.Ng,and X.Yang eds[Z].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Analysis,1996,London,Macmillan.

[14]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Boserup,Ester.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on Agricultural Output[J].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1975.

[责任编辑:王文俐]

Supply of Public Products,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Expansion of Urban Population Scal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JIANG Xin1,LIU Mu-hua2,ZHAO Li1

(1.Business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2.Businessschoolof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

Supplying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promoting urban 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of trade,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as well as attracting rural population continually to move to cities. So the established theoretical model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based on the idea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specialization indicates: the expansion of urban population objectively creates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for urban 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of trade by increasing the public service supplying, then urban population scale will expand continually, urban economy will continuously develop for the benefits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So it' s absolutely unnecessary to worry about the so-called "city sick" problems caused by continuous rural labor immigration, urban production and the sustaining evolu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of trade is an effective recipe.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urban population scale; special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2016-01-1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18)及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CX2015B433)

江鑫(1989-),男,河南信阳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

刘慕华(1990-),女,新疆石河子人,湘潭大学商学院统计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粮食安全;

G912.8

A

1008-9101(2016)02-0041-07

赵理(1992-),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

猜你喜欢
分工专业化规模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6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0
规模之殇
能源(2018年7期)2018-09-21 07:56:14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汽车零部件(2017年2期)2017-04-07 07:38:47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新闻传播(2015年6期)2015-07-18 11:13:15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