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子多糖对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2016-10-27 03:47鲁世绒
生物技术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车前子树突表型

鲁世绒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车前子多糖对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鲁世绒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目的:探讨车前子多糖对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贴壁后的单核细胞加入GM-CSF、IL-4诱导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诱导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车前多糖(PSP)作比较,用倒置显微镜及流式检测其细胞形态、表型变化。结果:各组经不同浓度PSP作用后,细胞表面CD80、CD86表达升高,在PSP作用浓度为40ug/ml时,表面分子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结论:在体外培养时,车前子多糖能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

车前子多糖 树突状细胞 免疫活性

前言

DC是生物体内功能最强的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1]。有关DC的免疫治疗已有大量报道,各种免疫疗法对肿瘤患者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表明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活性,本文探究了车前子多糖在体外促进DC成熟,为研究车前子多糖免疫调节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与药物

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北京索莱宝公司,rhGM-CSF 、rhIL-4, 购自德国R&D 公司,FITC标记的鼠抗人CD80单抗、PE标记的CD86单抗购自BD-PharMingen,药材取自江西。

1.2 主要方法

1.2.1 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

采取健康人外周血200ml,用同等比例PBS稀释后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1500rpm,20min离心,分为四层:血清、白膜层、淋巴分离液、红细胞[2]。取白膜层单个核细胞于离心管中,用PBS洗两次,用无血清的RPM1640重悬细胞,贴壁1h,取贴壁的细胞即单核细胞进行计数。

1.2.2 DC的体外诱导分化及培养

将单核细胞分为两组,车前子多糖组和对照组,加入完全1640,同时加入GM-CSF 1000 u/ml 、IL-4 450u/ml ,铺于六孔板中,PSP组分为五个作用浓度(10ug/ml、20ug/ml、40ug/ml、60ug/ ml)。

2 DC的鉴定

2.1 DC形态的观察

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2.2 DC表型的鉴定

采用流式细胞仪,在D C培养的第1 0天,收集细胞分别加入CD80,CD86单抗染色,室温避光作用15min。加PBS洗两次后用500ulPBS重悬细胞检测。

3 结果

c o n t r o l  C D 8 0  C D 8 6 c o n t r o l  1 8  7 2 . 1  6 0 . 3 P S P 1 0 u g / m l  1 0  8 1 . 6  7 8 . 9 P S P 2 0 u g / m l  1 5  8 5 . 3  8 2 . 1 P S P 4 0 u g / m l  1 7  8 9 . 0  8 6 . 2 P S P 6 0 u g / m l  0 6  5 1 . 3  6 2 . 7

3.1 DC形态的改变

d1天细胞体积较小,d2天细胞开始聚集,部分悬浮。d3天细胞体积变大,形状变为树突状或放射状等。d4天大量细胞悬浮且呈突刺状。d7天可见大量突刺状细胞,为典型的DC形态。

3.2 DC的免疫表型分析

各组细胞共培养7d,流式检测其表型,结果见下表。

组间表达:各组DC分子表面CD80、CD86均有表达,车前子多糖作用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当PSP浓度高于40ug/ml时,CD80、CD86的表达呈下降趋势。

组内表达:当PSP浓度≤40ug/ml时,随着PSP的增加,DC表面分子表达增加。当60ug/ml浓度时,表面分子表达降低。

各浓度PSP组及对照组流式检测结果%

4 讨论

车前子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 PSP由木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醛酸等组成,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3]。

DC作为抗原提呈免疫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4]。成熟DC吞噬功能较弱,而共刺激分子和MHC-Ⅱ分子表达增加,从而获得提呈抗原和活化T细胞的功能,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5]。

实验证明,DC经PSP刺激后,CD80、CD86的表达均增强,。研究发现PSP对免疫活性细胞无直接作用,DC表面存在多糖受体, PSP可与DC 表面存在的多糖受体结合,从而启动和活化DC使其分泌细胞活性因子,活化的DC及活性因子增强T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

本研究通过上述几种实验证明车前子多糖能进树突状细胞成熟。但其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1]许峰,王彬,叶颖江,等.异源DC融合瘤苗在抗人结肠转移癌细胞免疫中的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12):1497-1498.

[2]李幼平.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研究进展.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7;14(4)∶383

[3]魏吴普.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8.

[4]Shimauchi, T. and V. Piguet, DC-T cell virological synapses and the skin: novel perspectives in dermatology. Exp Dermatol,2015.24(1):p.1-4.

[5]陈蕴颖,步宏.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其免疫学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8;15(4)∶409.

Q2

A

1674-2060(2016)02-0168-01

猜你喜欢
车前子树突表型
神经元树突棘病理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不同炮制方法用于车前子对治疗慢性便秘的影响对比分析
人道神药车前子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车前子酚类成分的研究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与血清学测定的临床意义
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