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海涛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河南濮阳 457000)
人工瓣膜置换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可行性分析
寇海涛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河南濮阳 457000)
目的 探讨人工瓣膜置换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划分为两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行单纯人工瓣膜置管术,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术中心脏停博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总输血量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复查彩超,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优,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人工瓣膜置换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临床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值得推广。
人工瓣膜置换 重症心脏瓣膜病 可行性
心脏瓣膜病为临床发生率最高的心脏病,其诱因为肺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出现病变,其诱因包括黏液变性、感染以及风湿热等,机体血流状态异常后导致心脏功能受损[1]。人工瓣膜置换术为常用疗法,其中应用较频繁的瓣膜替代物有生物瓣与机械瓣,其中机械瓣易诱发血栓,需接受长时间抗凝治疗;生物瓣则会破坏非钙化与钙化结构。此外,心脏瓣膜病患者通常合并心房颤动,故而疗效欠佳。为此需联合开展人工瓣膜置换术与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以改善心脏功能。本文为详细探讨该疗法用于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现将患者52例选为研究对象,详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其划分为两组,分组方式为手术方式,其中对照组(n=26)行单纯人工瓣膜置管术,观察组(n=26)基于对照组加用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4:12,年龄为39~74岁,平均(52.7±9.1)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6:10,年龄为37~75岁,平均(53.9±9.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治疗术式为单纯人工瓣膜置换术,在胸骨正中作切口,控制切口与剑突下方的距离为5cm左右,构建体外循环。将胸骨骨膜切开,主要应用电刀,撑开胸骨后将心脏显露,检查心脏左右心房、心室以及主动脉。结合患者疾病类型作纵形切口于左心房房间沟后或作横切口于主动脉,对置换位置予以确认。尼龙线(带支持垫双头针)褥式缝合人工心瓣与瓣环,遵循由上至下的顺序。将所有缝合线拉直,将人工瓣送入,送入点为瓣环,确认着床后将尼龙线打结。将左心室、人工瓣以及主动脉均冲洗干净,将切口缝合。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同时开展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确保窦房结功能无异常后用钳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始于双肺静脉根部,经由韧带、左心耳、二尖瓣环、三尖瓣后瓣等开展手术,每处约消融4次,即刻停止于消融仪器灯亮起。记录两组总输血量、心脏停搏时间、术后引流量,而后随访1年,复查彩超,观察心脏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主要应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为(%),卡方检验开展组间比较;用标准差(±s)以及均数(±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差异明显用P<0.05表示。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术期表现对比(±s,min,ml)
表1 两组术期表现对比(±s,min,ml)
组别 术中心脏停博时间 术后引流量 总输血量 左房内径 肺动脉收缩压 左室射血分数对照组(n = 2 6) 6 9 . 5 ± 7 . 4 3 9 5 . 1 ± 2 3 . 7 1 3 6 7 . 4 ± 8 7 . 1 4 9 . 2 ± 8 . 1 4 1 . 0 ± 6 . 5 5 0 . 6 ± 7 . 9观察组(n = 2 6) 6 8 . 8 ± 7 . 1 3 6 9 . 4 ± 2 1 . 5 1 3 7 1 . 6 ± 8 9 . 2 3 9 . 3 ± 7 . 3 3 2 . 9 ± 5 . 3 5 8 . 1 ± 8 . 5 t 0 . 2 4 0 . 6 7 0 . 5 9 5 . 4 8 6 . 6 7 4 . 9 1 P >0 . 0 5<0 . 0 5
对于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而言其房颤合并症发生率较高,据调查[2],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合并房颤者将房颤消除且向窦性心律转换比率仅为8.5%。此外,房颤还会提升心力衰竭与栓塞发生率,加重三尖瓣返流。患者可持续或阵发心房颤动,检查心电图主要表现为无正常P波,被f波代替,且f波主要特点为大小、形状均存在差异,表现最明显的为V1导联。本组52例患者不仅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本院还开展双极射频消融术,取得优良效果。
双极射频消融术后与迷宫手术路线相结合,消融三尖瓣与二尖瓣峡部与瓣环等位置,切断韧带与左心耳,且消融冲动传导路线比如部分神经节等,防止异位冲动或折返环路对窦性传导产生阻碍,避免左心房交通与异位搏起,将心房不应期影响消除[3],此为窦性心律转复主要机制。术后房颤发生与患者肝肾功能、年龄、房室病变以及药物应用史等关联性不明显,消融术可促使房颤发生率降低。经临床实验后证实,三尖瓣成形术亦可促使房颤发生率降低,但是相较于消融术疗效更差,因此不推荐使用。术前需评估患者射频消融风险,对窦房结功能予以检查,若患者为不良窦房结功能者不可开展消融。在开展射频消融术时应透壁并确保连接紧密,可多次消融无异常部位。通常而言术后结疤愈合时间为3~6个月,可对异常电位传导予以阻挡,将房颤消除。本组两组术中心脏停博时间、术后引流量以及总输血量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年复查彩超,观察组左房内径为(39.3±7.3)mm,肺动脉收缩压为(32.9±5.3)mmHg,左室射血分数为(58.1±8.5)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与文献报道相近[4]。
综上所述,人工瓣膜置换联合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临床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恢复重症患者窦性心律,值得推广。
[1]吴颖猛,黄伟钊,姜海明等.人工瓣膜置换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3):2162-2164.
[2]范红友,沈振亚,余云生等.人工瓣膜置换同期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34):33-33,34.
[3]解洪涛,柏本健,张顺等.心脏瓣膜病36例手术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495-496.
[4]范永峰,张大国,向道康等.人工瓣膜置换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5,(22):93-94.
R45
A
1674-2060(2016)02-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