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内涵与实现

2016-10-27 07:39朱孟晓杨蕙馨
东岳论丛 2016年9期
关键词:升级体系融合

朱孟晓,杨蕙馨

(1.山东社会科学院 省情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2.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经济研究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内涵与实现

朱孟晓1,杨蕙馨2

(1.山东社会科学院 省情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2.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产业的全球化配置强化了国家间、区域间经济的联结和互融,也弱化了各经济体产业的体系化构建。出于经济主权和长期战略的考虑,国家在产业发展和竞争上需要兼顾开放融合与自我完善,形成紧密型和动态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强化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势力和位置。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应抓住产业全球调整和分化的战略机遇,以“现代”理念为指导,通过创新驱动、信息技术渗透和融合、结构优化升级和组织形态创新等路径,推动核心主题的实践进程,获得产业增长效应和提质效应的统一,促进形成科学性、自主性和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机制。

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技术革新;经济全球化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产业革新和进步的最大平台。各经济体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在这个平台进行定位、调整和竞争,并动态化确定其有形或无形的势力“边界”。而技术创新及扩散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将不断打破产业升级和演进的短期均衡,激发和引导产业体系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一)产业全球竞争新态势

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全球价值链形成阶段,我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具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期。

当前,全球产业竞争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第一,面向制造与服务的升级与融合,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竞争仍是国家之间发展博弈的核心要素和根本支撑。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指出,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技术革新的可能,使经济沿着“创造性破坏”路径演进,直至创造一个新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竞赛愈演愈烈,全球进入创新密集的产业升级新时期。第二,工业化国家竞相实施生产模式升级战略,以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制造工业升级(例如,德国提出的“工业4.0”),力争在产业全球化竞争中的关键领域获得先行者或主导者地位。第三,各国纷纷把目光聚焦于适应生产、生活、生态新需求的战略和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清洁安全为特征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等产业加快发展,为产业体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发达国家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来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高地(万钢,2010)*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求是》,2010年第1期。。第四,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产业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新的产业融合模式基于需求升级视角,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和纽带,推动形成更有效的产业组织形态和组合模式,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机制。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现实下,全球范畴产业的体系性竞争愈演愈烈。经济周期波动、资源环境约束以及新兴经济体崛起,进一步促发产业的全球化调整,引致更加激烈地面向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国际竞争。相对于全球产业的演进阶段,我国产业体系还处于跟进前沿和改造传统的混合阶段。在当前产业体系多元化、全领域调整阶段,我国亟需抓住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提升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分工地位,促进产业体系的完善和提升,在全球竞争中不断增强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二)产业体系发展新周期

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是与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技术创新及应用、供给调整、需求升级构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复合性驱动因素。技术创新为产业的分化与融合创造了条件。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生产制造的信息化、知识化、服务化特征日趋明显。以信息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能够重构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促进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之后产业间的有效配合和融合,由此各种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符合了经济有效法则。从供给因素来讲,产业自身的生产力积累会推动分工深化、专业化及标准化,从而促使大量新的产业形态产生和分离,并通过自主性调整及反馈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从需求因素来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非物质生活需求加速增长、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物质需求,使人本需求趋向于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项目,这对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需求升级因素构成了产业体系发展的终极动力。产业体系发展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体系发展原理

当前,技术创新再次成为全球产业重整和再构的主导力量,各国抢占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制高点,力争通过基础领域、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及融合,突破产业发展制约,构建全新的产业运行及关联模式,推动形成新型产业发展体系。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竞争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球性的产业重整和再构加速进行,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生产方式加快革新、产业技术加快改造、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增长点,产业体系进入系统化升级的新周期(如图2所示)。在产业体系向更高阶段转换的过程中,具有更高生产率、技术创新性和需求适应性的产业部门不断取代传统产业部门成为主流。产业体系演变过程促进了产业的分工细化,并不断创造新兴行业,使整个经济体的结构更加紧密和系统。

发达国家利用其先发的创新优势,引领产业模式创新,优先开辟新兴产业领域,力图主导产业的全球化分工体系。面对这种形势,发展中国家为了在新的分工体系中获取竞争优势,亟需把握当前的产业调整周期,提升自主发展和创新发展能力,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在传统的比较优势消失(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现实下,我国需要对比先进国家相关产业优势的更替和转换,找到和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产业(林毅夫,2012;2013)*林毅夫:《用新结构经济学看未来全球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新金融评论》,2012年第2期。*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现代产业经济》,2013年第3期。。

图2 产业体系发展的周期性跃升

二、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基本内涵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在深刻把握现行产业体系存在问题,密切结合全球产业竞争动态和技术创新前沿的前提下,进一步廓清概念,明确内容和目标,从而为新的发展理念与实践提供支持和指导。

(一)现行产业体系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国家一直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为战略主线,力图突破传统型发展模式,摆脱资源环境的瓶颈和约束,促进产业关系协调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升级。从能力和素质来看,我国产业虽然具有门类齐全、配套较强的优势,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新领域开发、新模式创新和新机会发现的先行能力不足。从发展机制来看,我国产业远没有形成科学性、自主性和可持续的产业生产和投资机制。

在农业发展上,源于产权制度方面的约束,农村经济在经营形式上一直存在分散化和规模化之间的矛盾,也使得整个经济呈现二元结构特征。缺乏规模效应的农业分散化经营使得市场监控难度较大,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等矛盾突出,存在着与本地生态禀赋不相容的难题。因此,国家需要着力解决的是农业市场化、高效化与生态化发展问题。

在工业发展上,地方经济体存在较强的激励加大工业方面的投入,“工业立市”、“工业强县”等类似口号频现,呈现“开阔地快速铺开式”的发展特征(金碚和原磊,2013)*金碚,原磊:《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与政策选择》,《求是》,2013年第9期。,也带来区域间产业的同质化或重复性发展问题。当前,国家在工业发展上需要力争摆脱产业链低端困境,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实现“由大及强”的战略目标。全球工业发展面临新的周期,互联网技术、需求变化等对生产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制造的智能化升级成为竞争的焦点,这构成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的前沿内容。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上升,增速也趋于加快,但是仍处于发展滞后、所占比重低、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主导力较弱。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现实。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0%。在转型升级要求和新兴技术条件下,我国服务业需要在生活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领域同步推进,着重解决繁荣发展(即规模性)和水平提升(即现代性)两大问题。

综合而言,在产业结构上,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缓,工业新型化转变推进不力,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较多短板。从产业的互动和融合发展角度来讲,国家需要着力突破和解决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服务化、信息化及网络化的协同发展问题,加快提高产业融合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概念分析

产业体系分析是以产业的内容构成、分类及关系为基础的,可以说是产业结构分析的扩展和延伸。产业结构分析强调比例关系、演进规律和发展阶段的考量,侧重主导产业形态和形式的变化和迭代问题,也侧重结构与增长的关系问题。与之比较,产业体系分析更加综合和系统,从要素升级的微观维度到全球竞争的宏观视野,考察产业构成的自我完善和开放融合水平。产业体系既有大体系或总体系的问题,如三次产业的供给结构问题;也有分体系问题,包括某些产业板块的体系问题,也包括产业链其中的纵向体系问题。

“平衡增长模型”和“非平衡增长理论”皆构成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体一方面需要重视人力、知识、技术和制度等基本要素的源发作用,一方面需要积极通过非平衡发展方式获取新的技术和产业竞争优势,例如,坚持市场与政府的有效结合,支持战略产业或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和政策取向。发达国家更多从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的视角来探讨产业体系发展问题,认为基于需求因素影响的产业发展机制是市场性和内生性的。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基于对经济转型的认识,更多关注产业发展的实践困境及其机制缺陷,也充分认识到企业主体行为的核心性,但主要从环境制约及竞争压力上探讨产业升级问题。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我国产业体系发展在不同阶段需要面向不同的主题任务,如高新技术产业、两化融合、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等等。

对于我国产业体系发展,许多研究都提出产业自主升级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实施路径。对于已然嵌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关键是如何通过各种努力,实现国内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杨高举和黄先海,2013)*杨高举,黄先海:《内部动力与后发国分工地位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在“瀑布效应”的作用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体系优化不再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组建立自主发展型的价值网络,加快获取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主导权(刘明宇和芮明杰,2012)*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5期。。金碚(2012)指出,我国产业政策的目标应是集中力量建立国家自主产业创新能力,转变依赖低价资源和投资扩张的血拼式竞争道路,在全球资源与环境成本加速上升的形势下尽快实现本国产业升级*金碚:《“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中国工业》,《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7期。。另外,诸多研究皆隐含了产业升级在实施主体层面的激励和培育问题,如Isaksen和Kalsaas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不仅取决于全球价值链领导者的市场势力,同时也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产业升级能力*Isaksen A.,and Kalsaas Bo T.,Suppliers and Strategies for Upgrading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The Case of a Supplier to the Global Automotive Industry in a High-cost Location.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9,17.。企业主体的创新激励和效果被看作是产业体系升级的微观基础,也就是说产业升级是微观机制作用下价值增值的宏观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和理解,我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可以界定为:以基本要素结构升级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技术进步及扩散为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发展为主题,实现产业的结构升级与业态创新的统一,加快推进产业组织与模式创新,突破资源、生态与环境的约束,最终提高产业体系的科技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适应技术创新和需求升级方向的科学性、自主性和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机制。

从发展内容和目标来讲,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构建重在基于新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关系以及技术经济联系,实现要素禀赋升级、内容结构和组织高级化、发展机制高效化三者的统一。产业体系的静态构成和格局是动态演变的结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是产业基础达到一定阶段后,由配置效率向动态效率转变的客观要求(贺俊和吕铁,2015)*贺俊,吕铁:《从产业结构到现代产业体系继承、批判与拓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重在通过技术创新的支撑,促进产业分工和融合,并不断衍生出新产业,形成新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新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及新的技术经济联系。除了体系构成情况,产业链位置、产业附加值也是产业体系发展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

(三)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框架设计

在实践中,我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应以“现代性”为指导,积极面向产业的高技术化、服务化和融合化趋势,在竞争发展中形成新型的、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促进产业分工的深化、细化和再融合,支持和促生新兴产业发展,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获得突破,最终使产业体系更加紧密和系统。以需求为导向的新产业和新技术革新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兴产业是创新密集型产业,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技术、节能环保等基础产业,以及诸多服务性的、具有需求潜力的新兴产业,是当前各国寻求产业突破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方向。

图3 我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一个逻辑框架

图3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一个逻辑框架,表明我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内容层次和逻辑关系。在这个逻辑框架中,现代理念指导下的机制设计为构建“新体系”提供了制度性的基础激励作用,通过对需求导向与竞争激励的正向引导,实现要素禀赋升级、创新驱动、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效应,推动产业体系的科技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转变,最终实现“新体系”的多层目标。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需要通过新的机制设计,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融合为核心内容,促进形成长效性的产业创新模式,实现构建“新体系”的战略目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多层目标可分解为,实现产业增长效应和提质效应的统一,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和高效环保的统一,以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组织创新的统一。在目标的具体设定中,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密切结合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需求结构变化与升级、新技术革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等。在经济全球化竞争背景下,我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战略方向应是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由此增强产业体系的完备性、控制力、制衡力和自主性。

三、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关键路径

基于前述的逻辑框架可以提炼出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关键路径,即从创新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结构升级和组织创新四个视角构建“新体系”。

(一)创新驱动视角

产业体系升级关键在于从主要依赖物质要素驱动过渡到主要依靠创新要素驱动。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创新要素在增长因素分析中愈加重要,创新要素独立性及其对其他要素的渗透性愈加明显,创新在现实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愈加突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创业孵化器研究、产学研结合理论以及技术扩散理论等,为创新驱动产业体系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

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培育是一个长效过程,也是一个难题。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创新驱动,包含技术、产品(服务)、融合、组织、制度以及机制等多个层面的复合创新,以形成叠加效应。国家需要深化对创新驱动能力培育的认识,在创新要素激励和创新资源配置上进行调整优化,为创新活动提供短效和长效相结合的激励方式与机制,重构适应产业竞争新趋势的创新驱动逻辑体系。在当前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新周期,新一轮的技术革新、需求升级、组织演变都将推动产业系统的新型化发展,产业间关系的生态化特征将愈加突出。国家产业体系发展一方面需要紧跟全球产业创新升级前沿,融入到全球产业创新体系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元素引导和推动原有产业模式的改造升级,实现整个产业系统的新型化转变。

(二)两化融合视角

信息技术应用与渗透的深化是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主要体现。在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中,两化融合是体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渗透的主体部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信息化、工业化二者共同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双方的要素、手段和形态从相互结合、渗透到彼此相融,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相互作用过程。信息化一方面对工业化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两化深度融合以集成创新为核心、工业能力提升为主导,是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最终提升整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深入实施两化融合发展是超越先工业化、后信息化模式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需要由初级、浅层阶段尽快进入到高级、深化阶段。也就是说,融合的领域要从某些散点和局部发展到全面和深层覆盖,从关键环节拓展到全流程集成,从企业个体延伸到产业链和区域集群整合。融合的层次也要从资源有效利用和业务项目创新过渡到组织结构优化和战略变革引领。两化融合要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现代性、新型化工业体系的形成。从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两化融合需要从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面把握主要脉络,从3D打印、物联网、智慧工厂和工业云等相应载体中探索信息技术应用前沿,从技术、产业链和市场三个方面破解“融合难题”(杨蕙馨、冯文娜和王军,2015)*杨蕙馨,冯文娜,王军:《产业组织与企业成长—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考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三)结构升级视角

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规模增长和水平提升的动力。随着产业发展阶段的演进,技术创新性更强、生产效率更高、与需求升级相融合的产业成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动的主导力量,推动产业体系迈向新的阶段。随着技术创新和需求因素变化,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细化和专化,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产业供给链和价值链更加丰满,从而产业结构日益完善和紧密。

从演化趋势来看,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特征将更加突出,服务性产业的经济促动效应将不断增强。随着物质生产力的逐渐积累和提高,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不断分离出更多的服务性产业形态,促使服务性产业的规模不断增大、种类不断丰富,生产制造与专业化服务之间的互促共生效应日益增强。服务性产业的繁荣和提质对于完善产业生态环境、增强产业体系活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现代化、制造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主题皆需要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互为支撑的结构效应,形成产业升级的合力。由此,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须重视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提质增效,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

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及应用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兴产业发展。其中,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将对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成熟,“互联思维”将加速推动产业模式和产业关系的变革和再构,引致新的产业形态不断衍生。在全球产业演进中,立足新科技、面向新需求的战略新兴产业融合了技术新发展、增长点新发现、产业体系重构等多方面内容,综合了原产业革新、新产业崛起、新需求创造等多个发展方向,从而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与竞争体系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四)组织创新视角

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然要求新型化和高效化的产业组织与之相适应。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技术创新的支持以及需求因素的变化共同对现代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产生促动作用。产业组织创新需要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升级要求,解决好需求导向下的规模化供应和智能化应变等核心问题,利于构建新条件下的市场主体竞合关系。在新的技术和需求条件下,产业主体需要重新审视和确定个体组织、合作组织与特定市场之间的边界问题,通过组织方式革新实现高效应变与协调的互动关系和共生模式。

在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阶段,产业构成更加丰富,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产业组织形态趋于以生态系统的方式进行繁衍,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市场价值链和利益链关系不断延伸和扩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需要适应新的技术条件和需求特点,通过高效的组织机制和平台建设促进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主体的高效互动,从组织发育层面支持新产业生态系统的创新发展,支持面向产业升级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创新,增强整体产业系统的组织活力。

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核心主题

我国产业体系发展在国际竞争中更多处于追赶和学习的状态。在全球产业技术革命的发展时机下,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空间和升级潜力较大。对产业体系发展主题和方向的切实把握有利于引导产业发展加快趋向科学、可持续的轨道。

(一)优势再造与潜力释放

我国产业规模和结构、区域分工与差异等方面的基础和特点为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和开阔的升级空间。

就规模和结构来讲,当前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产业规模庞大,制造业增加值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产业门类比较完备、相互配套能力较强。相关统计表明,我国具有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全球市场上可以生产出绝大多数的可替代性产品,绝大数产品种类都互有进出口,不少类别的产业也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总的来讲,我国产业发展正处于整体由大变强、结构加快优化的关键阶段,产业调整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就区域布局来讲,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方实体自身的产业构成都很丰富,在产业调整上可以形成内部、外部及总体优化的联动机制,可以通过区域试点、局部实验发现推广可行模式。虽然我国产业在各个区域层次上显示出“大而全”的特征,存在调整升级的“惰性”,但是这些产业基础和积累也是深化提升的基本“素材”,可以通过战略性引导形成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合作关系,也有助于形成产业的梯次性和连续性,有利于渐进性改革局面的形成。

就微观主体关系来讲,我国产业规模大、门类全、数量多的特点将在企业关系重构上体现出“本土”优势。产业体系发展也是重构企业关系、培育高效产业生态系统的过程。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将为本地企业关系优化和重构提供难得机遇,尤其是信息技术融合的力量将促进产业生态系统将更加完善、产业关联更加紧密而高效。

(二)转型实践与创新协同

产业转型发展是一个过渡性阶段,创新驱动能力培育是一个长远战略。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需要解决好和协调好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之间的承续与更替关系。没有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发展是空洞虚无的,难以落到实处。产业转型过程与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在具体实践领域达到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都是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构建的重要和核心内容。产业转型的目的在于改变资源依赖型、环境破坏型的传统发展方式,改变以物质增投为主的规模和数量扩张性增长路径,提高知识、智力和科技等可再生要素的因素比重,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以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动力因素转变。产业转型战略之于实践需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内部发展约束和外部竞争形势,最大程度的依靠要素禀赋升级和物质技术领域创新来支撑。也就是说,产业转型需要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平衡原有方式改变所留下的空白。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深入产业转型主题领域,在服务于实践需求的过程中获取和拓展空间。

产业转型包含了转变和重构两个方面,这都需要创新能力的带动和支撑。通过创新驱动路径可以为要素资源利用和配置找到更高效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为产业改造升级提供物质技术条件与手段,可以为产业间新型技术经济关系的构建提供可能,可以为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深度扩散发现途经,最终促进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特征、可持续性和竞争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三)产业融合与联动升级

当前,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产业体系跨部门的融合发展方式逐渐兴起,三次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产业融合的潜力和机会需要建立在各类产业充分发展和同步升级的前提和基础上。

在农业发展方向上,国家要深度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在强调农民经营主体地位的同时探索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方式。农业经济需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形态和组织形态,发挥新型经济主体的引导和带动能力,通过开发新品、提升价值和创新形式,实现特色化、市场化和融合化的互动效应。

在工业发展方向上,国家需要在推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充分重视工业的派生和需求能力,以及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位置,推动制造工业的服务化发展。工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保持其规模在经济总量的支柱地位,一方面要加快其方式转变,利用科技和信息技术在提质增效、清洁化生产、智能化生产等方面获得突破。工业转型升级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中之重,是推动科学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

在服务业发展方向上,国家要加大对技术创新性和应用性强、与民生和人力资本密切联系、与新兴需求充分对接的服务业类型的支持力度,以获得服务业整体的振兴和繁荣;推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文化旅游、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教育、研发、医疗、养老、环境服务以及各种商务服务等诸多附加值高的服务产业加快升级。

五、结论

我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具有深刻的国内外背景。新一轮的技术竞争和产业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球性的产业重整和再构正在进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和技术革新都与竞争规则的更新直接相关,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国家在新规则决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分工深化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展开,而具有主导力量的发达经济体将趋向和强化有利于自身的分工,并主导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产业新体系构建产生抑制作用。我国工业化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因此,我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需要抓住全球产业革新、调整、分化的战略机遇,在全球视野和开放条件下,把寻求当前产业发展难题的突破口与形成产业自主发展机制结合起来,从动态视角找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在产业发展新周期获取产业体系转变和升级的主动权。

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过程。对于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形势而言,我国新的产业发展体系需要通过创新驱动、信息技术渗透和融合、结构优化升级和组织形态创新等路径,综合解决或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压力、日益深化的信息技术产业融合等问题,实现产业增长效应和提质效应的统一。鉴于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我们需要深刻把握我国产业体系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制约,在发展理念和实践上尽快实现战略性转折,构建促进产业体系升级的高效激励体系,实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知识创新、制度革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增强自身的参与和引导能力。

[责任编辑:王成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研究”(13&ZD019)、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式融合下山东省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2015RKC23001)、教育部创新团队“产业组织与企业成长”(IRT13029)的阶段性成果。

朱孟晓,男,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山东省协同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杨蕙馨,女,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协同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F260

A

1003-8353(2016)09-0166-06

猜你喜欢
升级体系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融合》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