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军
(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科学发展背景下滇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区域合作模式研究
赵建军
(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滇西地区旅游资源跨行政区分布的特点较突出,旅游资源破坏性开发、低效重复开发、保护责任不明确等矛盾尖锐。对此,需要从政府、市场和社区的合作协调,扩大统筹空间,构建多方协调机制,统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把资源跨区域分布的劣势转化为产业跨区域发展的优势等方面,按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思路,推动滇西旅游区域合作。
科学发展;滇西;旅游;一体化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9.004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区域发展,是滇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
滇西,传统上是指以大理为中心,包括楚雄、大理、临沧、保山、德宏、怒江、迪庆和丽江等8个州市的云南西部地区;2002年,《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把楚雄划归滇中旅游区,把临沧划归滇西南旅游区。根据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布局的客观实际,本文所指滇西地区为滇西北旅游区和滇西旅游区所涵盖的包括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和保山、德宏在内的“4+2”地区。
滇西是云南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最丰富、旅游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也是我国旅游资源跨行政区分布最典型的地区。由于行政区划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一致,这里众多的国家级、世界级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州市,旅游资源开发权益纷争和旅游资源保护责任缺失的矛盾非常突出。如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滇西地区区域合作,扩大统筹资源配置的空间,通过统筹空间扩展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实现跨行政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正博弈”,构建滇西区域联动的旅游产业平台,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滇西地区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本文旨在探求和谐开发利用跨区域分布旅游资源的内在机制和滇西旅游一体化发展运作模式,为滇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滇西旅游经济圈建设的统筹合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资源条件好,市场规模大
滇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组合性好,香格里拉、三江并流、茶马古道等世界级景观资源交错分布于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各地,在区域内形成复杂的旅游资源的互补、替代和竞争与联动关系。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滇西旅游发展较为迅速,游客增长速度快,从1994年到2014年20年间,年接待游客数从200余万人次增加到了9 400余万人次,已成为国内外最具人气的旅游地之一。
(二)旅游地特色鲜明,旅游品牌效应显著
滇西区域内各地旅游特色鲜明,其中,大理旅游资源多样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齐全;丽江的民族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旅游服务设施档次相对较高;香格里拉以自然风光和藏族文化为特色;怒江主要以三江风光为主,旅游资源以险、奇著称;保山以地热地质奇观和翡翠文化称奇;德宏以边地民族风情和跨境旅游资源为特色。培育出了“香格里拉”“三江并流”“茶马古道”“丽江古城”“风花雪月”“泸沽女儿国”“孔雀之乡”“翡翠之乡”和“火山热海”等一批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旅游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十分突出。
(三)政府重视,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地位突出
云南省政府极其重视滇西旅游业在云南“旅游强省”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2006年分别召开省政府滇西北现场办公会和省政府滇西边境旅游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和部署滇西北、滇西旅游的发展建设。滇西各地级政府也普遍把旅游业作为地方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实行旅游优先战略,社会管理和建设均向旅游倾斜,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比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2015年,滇西6州市旅游收入全省占比达38.10%(同期,滇西6州市GDP全省占比为16.84%),地区内从事旅游业的人数也超过了45万人,旅游产业在云南“旅游强省”战略和滇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其显著。
(四)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尽管总体上滇西各地均采取了“政府主导”模式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各地旅游业起步时间早晚不一。在开发时机、开发思路、旅游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先后出现了以“政府主导、官方决策、民间跟随和开发先行、规划后补、修修补补”的“大理模式”;“规划先行,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两翼齐飞的“丽江模式”;通过政府强势推动,移花接木,根据旅游地形象定位对当地市区等主要建筑外部环境进行全面改造,整体包装的“香格里拉模式”〔2〕;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腾冲模式”〔3〕和强调对“边、情、绿、宝”旅游资源特色的挖掘和开发,重视相邻地区间的跨区域合作的“德宏模式”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区域内各地旅游发展不平衡,市场规模和收入水平差异大
滇西各地区旅游资源均较为丰富,但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均衡,大理、丽江、迪庆和德宏、保山、怒江分别处于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梯次性特征较为明显。通过比较2002年至2012年滇西各地旅游市场规模和收入的变化情况(详见图1~图4),可以发现:大理作为滇西旅游开发最早、旅游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地区,旅游市场起点高、规模大,收入水平高,发展平稳;丽江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市场规模和收入增长快,但不够稳定,起伏变化大;迪庆旅游业起步晚,但旅游资源品味高,旅游线路有特色,旅游市场发展迅速,入境市场规模和旅游外汇收入均为滇西各地之冠,旅游国际化水平较高,发展后劲大;德宏、保山、怒江等地自然、人文环境具有震撼力,具备开发高品质旅游品牌的资源基础,但旅游业起步晚,基础条件较薄弱,旅游市场规模和收入水平偏低,特别是德宏入境旅游市场政策性波动大。可见,大理旅游市场较为稳固,已呈现成熟期的特征;丽江、迪庆旅游市场发展迅速,已进入快速成长期;而德宏、保山、怒江的旅游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尚处于导入期〔4〕。
图1 2002年至2012年滇西各地国内旅游市场比较
图2 2002年至2012年滇西各地国内旅游收入比较
图3 2002年至2012年滇西各地入境旅游市场比较
图4 2002年至2012年滇西各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比较
(二)滇西地区旅游交通发展结构失衡
通达性是旅游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滇西地区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旅游交通类型齐全,但开发建设失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旅游交通网络结构性不平衡。虽然,滇西区域内公路交通网络和航空交通网络覆盖面广,保山、腾冲、芒市、丽江、大理、香格里拉、沪沽湖等七个机场覆盖全域,航班较多,乘坐便利;有昆瑞、昆丽两条高速公路干线贯穿主要旅游城市,形成与省会昆明间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但是,铁路网建设仍较薄弱。目前,滇西地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只有昆明—大理—丽江一线,而且班次少、车程时间长、运行效率不高。二是区域内旅游交通发展层次不平衡。滇西地区与省内的旅游集散中心城市昆明之间已经构建了包含了铁路、航空和高速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与省外主要客源城市之间也普遍开通了直航,可进入条件非常好。但是,区内各主要旅游地之间的交通仍然以汽车客运为主,旅游交通服务形式单一。三是区域内旅游交通枢纽建设存在“两强争大”的矛盾。大理自古就是滇西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公路和铁路等陆上旅游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中保持着传统的中心枢纽地位,但航空交通运输的发展建设远远落后于丽江,丽江则凭借其52个通航城市、近500万人次的客运吞吐量和27家航空市场运营公司成为滇西地区名副其实的航空交通中心。
(三)内部竞争过度,“公地效应”和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
滇西地区是我国高品位旅游资源跨行政区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因行政区划原因,这里三江并流、茶马古道、香格里拉、泸沽湖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牌均跨地州甚至是跨省分布,加上各地均视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竞相对共域分布的旅游资源和共同拥有的旅游资源品牌进行开发和利用。受到“公地效应”的困扰,这里共域旅游资源和同一旅游资源品牌开发、保护的矛盾也最为尖锐。尽管多年来也一直在强调跨地州、跨省区打造“香格里拉旅游圈”,提高旅游资源整体的综合利用价值。分别于2007年和2014年举行了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和保山、德宏的滇西“4+2”旅游合作论坛和滇西北四州市五县“环老君山旅游圈”合作论坛,发表了《六库宣言》,签订了共同打造“滇西黄金旅游大环线”和“环老君山旅游圈”等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但实践层面实质性的动作还远远没有跟上。
(四)景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大
伴随滇西旅游市场的快速膨胀,出现了旅游资源环境恶化的现象,景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大。为适应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各地不断推出新的景点,但普遍对环境保护研究投入不足,陷入了开发即破坏的怪圈。如随着丽江玉龙雪山大索道和大理苍山大索道的开发建设,大量游客齐聚雪山之巅,带来的温室效应和踩踏后果,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玉龙雪山和苍山冰川生态环境的退化;而大理洱海水质的年年示警,迪庆梅里雪山雪线后缩和冰川崩塌等生态问题,也都与过热的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再加上滇西地区四分之三的区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滇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五)地区旅游中心建设目标散乱,区域旅游合作的向心力不足
大理是滇西地缘中心和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城市,也是滇西旅游起步最早、产业总体规模最大的地区,但受到自身发展周期和周边新兴旅游地跨越式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先发优势逐渐淡化。丽江则挟其在品牌、航空枢纽和旅游星级饭店及龙头企业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与大理争夺滇西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大理的先天优势与后发不足和丽江的先天不足与后发强势相互交织,使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市场在对大理和丽江的目标选择上均存在犹豫与迷离,滇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向心力不足。
滇西地区旅游资源跨行政区分布的特点较突出,旅游资源破坏性开发、低效重复开发、保护责任不明确等矛盾尖锐。必须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立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主线,扩大统筹空间,建立协调机制,以“滇西旅游经济圈”为指引,以“大滇西”旅游品牌为内聚力,以旅游带为连接,以旅游极为节点,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联合、市场联通和社区统筹等多方联动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模式,破解区内通道不够畅达、旅游产业层次不高和区域互动不足等难题,统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把资源跨区域分布的劣势转化为产业跨区域发展的优势,促进滇西区域旅游合作与旅游经济圈建设,实现滇西旅游一体化发展。
(一)以“大滇西旅游”品牌整合资源和市场,是滇西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深层次整合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基本要求〔5〕。自2002年川、滇、藏三省区提出共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以来,滇西旅游一直面临是以“大理之旅”“丽江之旅”“香格里拉之旅”“怒江之旅”和“腾冲之旅”百花齐放,还是以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品牌一枝独秀涵盖各地的战略选择难题。规划层面倾向于强调创建大一统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实践层面则更多地表现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从理论上讲,强调与川西南旅游区和藏东南旅游区的大区域合作,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提法并没有错,但滇西地区是北半球景观类型最丰富、齐全的区域,“香格里拉”不过是这里众多旅游品牌中的一个。“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固然特色鲜明,但“以偏概全”,可能导致滇西地区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优势错失。滇西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必须充分体现滇西地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位高、密度大、特色鲜明、具垄断性等优势。
1.以开放的视野协调各方利益,统一规划,构建滇西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要打造滇西旅游圈,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首先必须统一区域规划,按一体化发展思路来统筹区域内各地在滇西旅游格局中的角色,协调区域内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把目前旅游市场上的“大理之旅”“丽江之旅”“香格里拉之旅”“怒江之旅”整合为“大滇西之旅”。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思路,真正把滇西视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旅游区,按“一心两线三枢十五极”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各地的地缘特色,以大理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形成滇西北(大-丽-香)和滇西(大-保-瑞)双带齐舞,丽江、保山、芒市三个次级枢纽三方联动,瑞丽、盈江、腾冲、六库、贡山、云龙、兰坪、德钦、香格里拉、玉龙、宁蒗、宾川、巍山、洱源、剑川等15个旅游发展极相呼相应的发展格局,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等整体运行机制来打破地域壁垒和行政壁垒,实现区域联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开发、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战略。
2.以协作的理念整合旅游资源,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的基本手段
滇西各地必须树立滇西旅游一盘棋的思想,综合分析各地的特色优势、区位状况、旅游发展水平和交通网络建设的发展变化趋势等要素,确定各地在滇西区域旅游格局内的角色,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分散走向联合。如大理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好,气候宜人,文化底蕴厚重,可侧重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丽江可看可乐,适合观光度假;香格里拉集秀美与壮丽于一体,景观宜人,是观光旅游的佳境;怒江粗犷、原始,是自然探险和文化猎奇不可多得的“剩地”。只有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各地的特色和差异,才能避免相邻地区间旅游地发展定位重复的问题,真正做到各展所长,互补其短。
3.以共享的心态共建“大滇西国家公园”和“大滇西活态民族博物馆”品牌,营造“大滇西”旅游形象,拓展滇西旅游大市场
滇西自然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原生态保持均较为完整,在国内外都受到肯定和重视,区域内部局部地区试行的国家公园和原生态民俗村等实践都取得较为积极的效果。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可以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国家公园形象统合滇西自然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与之相对应,用国家少数民族活态博物馆形象统合滇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包容“大理之旅”“丽江之旅”“香格里拉之旅”“怒江之旅”“腾冲之旅”和涵盖“香格里拉”“三江并流”“茶马古道”“风花雪月”以及各少数民族风情在内的旅游品牌形象,打造大滇西国家公园和大滇西国家活态民族博物馆两大旅游品牌,塑造大滇西旅游形象,通过整体营销,形成大滇西旅游市场,以上是滇西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重要步骤。
4.以发展的眼光完善交通网络,改善旅游集散条件,促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的发展
“行”是旅游活动的第一要素,“进得来,散得开,收得拢,出得去”是对旅游地旅游交通条件的基本要求。目前滇西地区与主要客源地间的交通条件较好,可进入性佳。但是,地区内旅游地间的交通网络和景区间道路在“散得开,收得拢”以及安全、舒适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只有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建好滇西北、滇西大环线和区内各地连接主要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项目,构建完善的旅游公路交通网络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打通和改善区域内主要景区间的道路,建成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改善区内旅游集散条件,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功能,为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提供实实在在的交通保障,才能实现滇西旅游圈由一个多旅游地的集合体向一个完整统一的旅游目的地升华。
(二)以协作共享的精神创新合作机制,形成滇西区域步调一致的旅游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合作机制,是滇西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旅游业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特点,从滇西各地在旅游开发的思路上又普遍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这就使得滇西地区旅游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面临政府与政府间合作、政府与企业间合作和企业与企业间合作机制的问题。
1.行政推动是搭建政府与政府间合作的基础
打破政府间地区行政壁垒,统筹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促使旅游业内各利益主体建立战略联盟,是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观点。但如何来打破行政壁垒,如何来统筹区域布局,则是一个现实的难题。建立省政府、省旅游委(局)和州市政府三级行政互动推进的“省政府协调督导+省旅游委(局)主导政策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互动”的制度,形成一套省政府凝聚共识,省旅游局提供政策保障,地方政府落实推动的工作机制,可以积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行政力量,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促进滇西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2.政、企联动是推动滇西地区间旅游骨干企业合作的关键
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运作主体。目前,云南省政府已经组建了省旅游投资公司,丽江、大理、迪庆、德宏、怒江均组建了以旅游投资开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开发公司、旅游集团或城市投资公司。这些具有政府背景的区域性旅游集团和专业性旅游集团企业作为滇西区域旅游合作的运作平台,为政企和企企合作跨区域整合旅游市场创造了基础和条件。只有以政企合作和企企合作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大企业集团发挥龙头作用,跨区域整合市场和资源,打造跨地区的旅游企业“超级航母”,发挥“龙头”旅游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其后的行政资源,以投资和控股等方式,促进地区间旅游骨干企业合作,夯实滇西区域旅游合作的平台基础,才能统筹区域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与经营,跨区域整合地区旅游市场和资源,推动滇西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市场运作平台建设。
3.点线结合、分层推进是滇西旅游市场一体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旅游品牌具有市场集聚力,旅游线路则有区域连接功能。通过产品、线路联动,以线路连接企业,可以从面上带动地区间各类中小旅游企业合作互动,带动区域市场联合。滇西地区涵盖的两个旅游区六个州市,各地旅游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滇西旅游经济圈难以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分步实施,分层推进,以小促大,以局部带动整体,通过地缘相近、资源相连、交通相通的邻近地区的合作联动,打造局部性、区域性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形成多个小旅游圈,再通过小旅游圈间的合作与联动,圈圈相连形成大圈,最后促成全区域联动的滇西大旅游圈,实现全区域的旅游合作,才能最终实现滇西地区区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例如在大理通过苍洱区域与巍山、洱源等周边地区的线路联动,形成环大理旅游圈,通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的线路联动形成环滇西北旅游圈,通过大理、腾冲、瑞丽等地和大理、怒江、保山等地的线路联动,形成环滇西北旅游圈与滇西旅游圈的交融,实现滇西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建立起滇西旅游经济圈。
旅游开发步调不一致是滇西地区旅游资源面临破坏性开发、低效重复开发、保护责任不明确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把握好科学发展的主题,立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开放的视野,协调好政府、企业、市场各方面的利益,构建政府、市场和社区的多方联动机制,整合旅游产业资源,统筹“大滇西”旅游市场,才能不断加强大滇西旅游品牌的整体影响力,把区域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真正构建起具有实体意义的滇西旅游经济圈,促进滇西地区的旅游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1〕范恒山.关于十三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本思路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5(12):19-22.
〔2〕张建雄.滇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三大模式比较分析〔J〕.旅游学刊,2002,17(5):49-53.
〔3〕董培海,施江义,姜太芹.西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从“丽江模式”到“腾冲现象”〔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25(6):58-63.
〔4〕姚宏,孙根年.基于TANG模型的西安国际旅游成长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11,26(8):53-59.
〔5〕刘晋含,袁晓琳,沈和江,等.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运行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1):5365-5370.
〔Abstract〕It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of changing development model and integra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relatively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trans-administrative region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results in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such as destructive development,low effective and repeated development,unclear accountability for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so on.To solve these problems,it is necessary for government,market and community to cooperate and coordinate mutually,enlarge overall planning space,construct multi-party coordination mechanism,balanc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and transform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ns-administrative region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to advantages of trans-administrative regio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tourism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under the patterns and ideas of regional tourism integration.
〔Key words〕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western Yunnan;tourism industry;integration
(责任编辑杨朝霞)
Study on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Model of Western Yunnan Ethnic Region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Zhao Jianjun
(College of Politics,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F592.7
A
2096-2266(2016)09-0015-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YJA630206)
2016-08-04
赵建军,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