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凤凰元年”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探析

2016-10-27 05:54邱晓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9期
关键词:佛教

邱晓勇

【摘 要】魂瓶出现于东吴、西晋时期,而且只发现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与江西边缘地区,是当时宗教信仰、庄园建筑以及丧葬习俗的缩影。本文拟从馆藏“凤凰元年”魂瓶探析早期佛教在吴地的发展状况,并对魂瓶上堆塑进行简单介绍,了解吴晋时期各种因素对魂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魂瓶 吴晋 佛教 堆塑

“凤凰元年”堆塑人物楼阙魂瓶1995年于南京江宁上坊凤凰元年(公元272年)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此器通高45厘米,底径17厘米,灰白色胎,胎壁较厚,青釉,施釉不及底。整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罐身,上部是密集的各种堆塑,集多种动物形象、人物和亭台楼阁于一体,纷繁复杂。魂瓶上部口沿为廊庑状,四周有院墙,院墙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开有方窗。魂瓶中部周围连接四只小罐,罐外壁贴塑通肩大衣式佛像和比翼鸟。以小罐为界,下层的堆塑分为四个区域,相对应的两区作门楼、吹奏伎乐俑和立阙,另一区为卧龟驮碑,与之对应的一区为两个头戴尖顶帽抱拳于胸前的跪坐胡僧,其间还贴塑熊和麒麟等动物形象。龟背上的碑作圭形,最上方的三角区域浅刻“位”字,碑上文字三行为“凤皇(凰)元年立/长沙太守□作/浃使宜孙子”。罐身斜肩鼓腹,肩腹相交处贴附一周装饰,分别为佛像、胡人骑兽、比翼鸟、螃蟹、龟、麒麟、鲶鱼、蛇头等,纹饰之间有镂空的圆孔。在罐身肩部、龟趺驮碑的右下方位置还浅刻一竖行文字“九月十四作”。

魂瓶是六朝青瓷中最典型的器形之一,也是六朝青瓷所特有的造型之一,历来研究者常称之为谷仓罐、堆塑罐、魂瓶等。魂瓶造型一般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主要为楼阁门阙、仙佛瑞兽、杂耍乐伎等,下部主要是罐体,其上贴塑动物、仙佛等。南京市博物馆发掘南京地区六朝墓葬至今大约有700余座,出土的吴晋时期魂瓶十多余件,梳理南京六朝考古简报,墓葬出土魂瓶只发现于东吴、西晋时期,并且基本只出现于吴晋时期大中型墓葬中。江宁区淳化乡索墅砖瓦厂西晋墓[1],因墓葬后室在考古发掘前就已经损毁,后室尺寸不详,残长只有2.86米。其它墓葬从考古发掘简报来看,最短的有4.46米,其它基本都在6~9米长之间,江宁区科学园东吴墓的长度甚至达到20.16米[2],可见魂瓶多出土于吴晋时期等级较高的大中型墓之中。此外,由于魂瓶大量使用堆塑、贴印等工艺,需要熟练工匠才能完成,其制作成本较高。魂瓶整体下部保留罐体的痕迹,但上部堆塑繁复基本无法实现存储的功能,因此从实用功能上来看它也是一种特殊的陪葬明器。这样的魂瓶既装饰繁复又不宜运输,也不是一般平民所能拥有的。

“凤凰元年”堆塑人物楼阙魂瓶上的堆塑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为我们关注的是魂瓶上的佛像堆塑,它是研究佛教早期初传的实物见证。中国本土的道教作为主导的宗教形式,长期占据民众的信仰。佛教在传入之初,为了传播和发展,被迫与本土宗教融合。佛教最初依附中国的黄老神仙方术和传统的鬼神观念而发展,受地区的影响,各地表现佛教信仰的器物各具特色,特别是吴晋时期魂瓶上出现佛像、胡人形象,这和当时佛教在吴地的传播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魂瓶作为吴地早期佛教赖以依附的载体,具有浓郁的地区特色。

综观佛像在魂瓶上的位置,主要位于罐体上顶部、罐肩口沿、罐体腹部。对于佛像在魂瓶上的堆塑位置,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最初贴塑于瓶腹部,后逐渐上升至罐肩盘口处,再升至罐上部楼阁建筑中的“主神位置”,呈现一种上升的发展规律与逐渐受到尊敬和崇信的过程。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佛像在魂瓶上的具体位置,没有等级与尊卑的体现,也没有自下而上的发展规律。这个时期,佛像在吴晋时期魂瓶上的位置还不能体现佛教在民众中的地位,但是佛教逐渐受尊崇的趋势应该是不可逆转的。“凤凰元年”堆塑人物楼阙魂瓶在主体罐身和堆塑中部小罐外贴塑佛像,与飞鸟、朱雀、鱼、龟等混杂相间排列在一起,我们推测认为此时的佛像明显不受尊重,只是作为一种外来的新形象参与保佑死者灵魂升天和福佑子孙。从同时期出土的壶、钵、罐等上面贴塑佛像来看,基本上也是作为一种装饰,其装饰的作用大于信仰崇拜的作用。

对魂瓶上的堆塑进行分类,可大致分为三大类:动物形象、人物形象和建筑形象。动物形象有神兽、飞鸟、鱼、蟹等。“凤凰元年”堆塑人物楼阙魂瓶腹部贴塑神兽、鱼、蟹、龟等,同时罐身开有六个小孔,日本学者认为这是死者灵魂出入魂瓶的孔洞。国内学者有不同看法,认为只是动物进出的门户,死者的灵魂应该敬仰与供奉,并且有高居其上的屋门以供其出入,这类动物形象只是表现庄园的膏壤沃野、田园广阔。“凤凰元年”堆塑人物楼阙魂瓶罐身其中一个孔洞堆塑着一个可以活动的蛇头,佐证表明这些孔洞可能用于进出动物。

人物形象主要有佛像、胡人、舞伎杂技俑等。“凤凰元年”堆塑人物楼阙魂瓶罐部贴塑佛像和仙人骑兽,罐上部堆塑两个尖帽胡人、两个吹奏伎乐俑与一个佛像。魂瓶上佛像、尖帽胡人和仙人骑兽形象体现了佛教与道教相互结合的本土化表现,吹奏伎乐俑更多表现死者生前沉浸于歌舞表演的享乐生活。出土于南京锅炉厂吴“孝子送葬”陶魂瓶[3],罐的肩部堆塑人物21个,其中一人头缠孝巾,跪倒在棺材前痛哭,顶礼膜拜,其他人物围绕在棺材四周,有的鼓瑟,有的吹笙,有的打鼓,姿态各异,似在为死者送葬,场景热闹非凡。这件魂瓶上的人物堆塑更多地表现了亡者身后的丧葬习俗。

建筑类堆塑形象是孙吴、西晋时期魂瓶上的重要装饰内容,从魂瓶的整体演变规律来看,有很强烈的屋宇化趋势。魂瓶上的建筑堆塑形象不断丰富,日渐复杂,并最终成为魂瓶上的主体堆塑。魂瓶上的建筑堆塑,国内学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佛寺建筑的形象,另一种认为魂瓶上的楼阁院落是当时吴地豪族地主庄园的真实形态。日本研究学者认为魂瓶上的建筑堆塑很有可能表现了昆仑山上仙人居住的楼阁,这种表现手法反映了死者早日升仙的意愿。

“凤凰元年”堆塑人物楼阙魂瓶上的堆塑建筑形象主要有双阙和重檐屋门、楼阁院落、龟趺碑。阙门建筑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有表现阶级观念、地位等级的功能。吴地豪族使用阙门装饰沿袭了汉代的传统,是炫耀其权柄和声威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吴晋时期的魂瓶堆塑建筑中出现也不足为奇。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阁楼建筑的发展时期,出现了阁楼式塔。有观点认为佛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佛塔与阁楼建筑相互促进发展,为阁楼建筑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凤凰元年”堆塑人物楼阙魂瓶顶部院落平面呈四方形,在院落四角各有一个方形庞殿顶角楼。魂瓶上的院落建筑与汉代特有的坞壁建筑非常接近。坞壁建筑实物现已不存,但其陶质模型汉代墓葬中多有发现。其基本形制为内部有房屋,外部有墙围绕的方形城垣建筑,前后开门,门上和坞壁的四隅建有角楼。因此,这种建筑造型正是吴晋时期世家大族庄园建筑的真实形态,主要为加强防御性以适应汉末战乱频繁的社会环境,并保证世家大族的奢华生活,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军事堡垒。魂瓶上的建筑形式所要表现的可能是佛教寺庙、坞壁庄园、仙山楼阁的综合体现。

“凤凰元年”堆塑人物楼阙魂瓶,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早期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作为一种孙吴、西晋时期世家大族的随葬器物,它又更多反映了上层社会的宗教信仰、庄园建筑和丧葬习俗。

注释:

[1]周裕兴.南京狮子山、江宁索墅西晋墓[J].考古, 1987(07).

[2]王志高,马涛,龚巨平,周维林,许长生.南京江宁上坊孙吴墓发掘简报[J]. 文物,2008 (12).

[3]白宁.博古珍赏——南京市博物馆精品集(二)[M]. 南京:南京市博物馆,2011.

猜你喜欢
佛教
佛教艺术
浅谈泰国佛教
专心致志(大家拍世界)
佛教造像
并蒂莲华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看中国·在浙江
美国佛教的传播经验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