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方伟
【摘 要】圆顶山墓地位于礼县永兴镇,该墓地出土了80余件珍贵青铜器类文物,这些文物为研究早期秦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选取了其中几件精品做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
【主题词】礼县 青铜器 工艺 鉴赏
一、圆顶山墓地概况
圆顶山墓地位于礼县永兴镇赵坪村西北侧的西汉水南岸,与大堡子山隔河相望,距离约3公里。西和河由南而北,经永兴镇开始南折,从圆顶山山脚流过与西汉水汇合。圆顶山墓葬处于山体北坡二级台地上,较之大堡子山南坡,其地势平缓而广阔。20世纪90年代,该墓地的许多古墓被盗,出土的很多珍贵文物被贩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996年1月,礼县公安局追缴回该墓地出土的一套九枚编钟,其形制规格较高,遂引起了重视,文物部门对圆顶山墓地进行了勘探。经初步判断,圆顶山北坡是一片范围较广、跨时较长的秦国墓地,既有春秋早期的墓葬,也有春秋中晚期乃至战国时期的墓葬,且皆为贵族墓葬。1998年2月至6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礼县博物馆,在该地共清理发掘墓葬3座,车马坑1座;2000年,礼县博物馆在原发掘地北侧清理发掘墓葬1座。出土文物中以青铜器最为丰富,共80余件,器形有鼎、簋、方壶、圆壶、扁圆盉、椭杯、匜、盘、方盒、盆、戈、剑(仅存柄部)、削、车形器、铃、棺饰等。另有精美的玉器、石器、骨器、铁器、陶器、贝类等百余件。
车马坑(98LDK1)内出土铜车构建16件,铜车具、马饰180件,其他铜器有镞、带扣等,陶器有鬲、罐等。骨角器有绳卡、管、饰件、鹿角等。另有长条形玉握、贝币等。
二、圆顶山墓地出土文物的时代特点及意义
圆顶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物许多饰有成组的浮雕兽形饰,大多对称分布,为其他地区所少见,表明圆顶山秦墓铜器在承袭了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特点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根据墓制与出土器物判断,这4座墓和车马坑的年代应为春秋中期,比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时代较晚。这说明秦都东移后西垂地区仍为秦国重要腹地,并有公室贵族留守,其国人墓地也一直被延续使用。
圆顶山秦贵族墓地的发掘,为研究秦国早期考古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使我们对秦国的礼制、铸造工艺和车制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该墓地的发现,也对确定秦都邑西垂(西犬丘)的地望,提供了重要的地标参考。
三、圆顶山出土青铜器鉴赏
该墓区出土文物以铜器为大宗,以下挑选几件精品与读者一同品鉴。
1.蟠虺纹车型器
春秋中期器物,通高8.8厘米,长11.1厘米,宽7.5厘米,轮径4厘米。1998年礼县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M1出土。
该器由盒体和轮轴两部分组成,为盒形长方体结构,又名“四轮方车”“四轮方盒”等(见图1、图2)。盖面由对开的两扇小盖组成,一侧盖上为一蹲坐的熊形钮,一侧盖上为一跪坐的人形钮。盖沿四角嵌有四只可以旋转的小鸟,四鸟向内,盖即锁住,四鸟向外,盖可开启。盒体侧面四角附四个仰天的上行虎。盒体下部附带轴的两对圆轮,每轮有八根辐条,并有辖、軎,轮可行走。除底部外,盒体五面以繁缛的蟠虺纹为饰,整个器物构造十分精巧,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器物的性质和用途说法多种,主流说法有:一说为“车型盒”,是古代妇女放置首饰的首饰盒;一说为小型玩具;一说为挽车的微型器。目前以最后一说为最多。此器物的出土为我们直观具体地提供了春秋中期交通工具制作水平的实物依据。这辆四轮车模型把四轮车的历史提前了2500多年。
2.窃曲垂鳞纹鼎
春秋中期器物,通高23.3厘米,口径24.6厘米,1998年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贵族墓M1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出土时成组出现,形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为一组列鼎,此为其中的一件。口微敛,方唇平折沿,沿上立厚方耳,斜腹,圜底,蹄形足,内侧近平。底有烟炱。腹部上饰一周窃曲纹,下饰一周垂鳞纹,足根部饰蟠虺纹,耳外侧饰回形纹(见图3)。
鼎是最重要的器种之一,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同时,还可用以烹煮肉食和盛贮肉类。在祭祀和宴飨的时候以奇数组合,与以偶数组合的列簋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3.无耳簋
春秋中期器物,通高16.4厘米,口径18.4厘米,腹深9.2厘米。1998年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M1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此簋盖较平,圆圈形捉手,平缘。身为深子口,方唇,鼓腹,圈足。盖顶饰蟠虺纹,间以宽带纹。盖面、器腹上部及圈足饰蟠虺纹各一周,腹下部饰瓦棱纹(见图4)。
腹部有两对对称的小钮,圈足处有三孔,粗看起来,感觉样子奇特,以为残品,其实不然。这件无耳簋为下葬时原物,并没有残损痕迹。在本应有耳的地方,却是两个算不上鋬的小圆乳突,在本应有足的地方却是三个小圆孔,这正是此簋特殊价值之所在。这表明圆顶山秦墓所出这批青铜器,铸造时使用了分铸法。此簋本来是有耳的,耳与簋身分别铸造,然后镶嵌在一起,再加以焊接,这四个乳状突出实际就是嵌入耳卯之榫。再看圈足,三个小圆孔等距离分布,这是镶嵌附足用的,却也未能镶成。为何没来得及套接施焊,便入墓做了陪葬品,至今仍是个谜。
4.蟠虺纹方壶
春秋中期器物,通高52.8厘米,宽46厘米。1998年礼县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秦贵族墓M1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壶为盛酒器,是青铜礼器组合中不可缺少的器物。出土时一套两件,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盘式盖,大圈顶式捉手,盖下部微鼓,周边四面饰四只对称的长尾立兽,兽首向下。器深子口,外敞,长颈,束腰。高厚圈足内聚,前后两侧各附两卧虎为支足。颈部左右两侧出兽首耳套璧形环,兽首上附镂空的凤首。盖顶、盖沿、璧形套环、器腹均饰蟠虺纹,颈饰波带纹(见图5)。
圆顶山秦墓所出方壶形体都较大,纹饰华美,装饰丰富。全器在不同部位共附饰鸟、虎等动物十八只,尤其是盖耳所衔的凤首,高高支起,造型瑰异,铸作精美,极具特色,集中体现了秦人喜爱以动物为附饰的风格。
5.对凤纹方壶
春秋中期器物,通高49厘米,口最大径20.8厘米,腹深35.8厘米,1998年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M1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该器与蟠虺纹方壶大小基本相同,形制相似,也是一套两件,只是纹饰各异。盖顶有圈顶式捉手,深子口,盖下部微鼓。器身为敞口,方唇,长颈,垂腹外鼓,高圈足。盖周边对称附四个兽首形耳,兽方角,突目、獠牙,颈部饰兽首长鼻套璧形环双耳,颈部前后及垂腹四面附六个突目、方耳、大角、长獠牙的兽首。圈足四角有四只相向的卧虎将壶托起。盖顶、圈足及璧形环饰蟠虺纹,颈下部饰凸弦纹。盖面、颈部、腹部饰已蟠虺化了的对凤纹,凤体虽已纠交缠绕如蟠虺,但环目凤首及其弯喙尚清晰可辨,冠羽上卷构成对称图案,整体造型十分精美(见图6)。
6.蟠虺纹扁圆盉
春秋中期器物,通高32厘米,口径9.2厘米,最大腹径21厘米,腹深18.9厘米。1998年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贵族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覆斗形盖,盖上有圈顶式捉手,深子口。身为方口,方唇,扁体,底微圜。足为四个蹲坐屈肢、头顶方角圆目卧虎的小人。盖顶中部蹲踞一只大鸟,高冠,圆目,长喙;捉手四角附相向的四只小鸟,身上饰羽纹及窃曲纹;盖斜腹部附四只仰首虎。身前部有兽首形流,后为带扉棱兽首形鋬。器身肩部四角附四只上行虎,鋬上部为一蹲坐的公熊,熊前爪与器盖上回首虎的后爪构成了可开启盖的轴(见图7)。
盖饰蟠虺纹,身饰蟠虺纹和波带纹。全器饰各类动物共计三十二只,有圆雕,有浮雕,有镂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生动活泼,配置协调,再衬以繁密细致的蟠虺纹,充分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华丽瑰异的纹饰风格。
7.蟠虺瓦棱纹盨
春秋中期器物,通高21.6厘米,长41厘米,宽18.1厘米。1998年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秦贵族墓M2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覆盘式深盖,圆角长方形捉手,方唇,四角各饰一凤鸟,盖坡沿上部四圆角处及左右两侧各饰行虎一只,坡沿下部前后两大侧面各饰行虎三只,虎首向下。身为圆角长方体,直口,腹壁略外鼓,两镂空蟠虺纹鸟形耳,鸟高冠,圆目,长喙,翘尾,冠上站立一只小鸟和三只相向而行的虎。深腹,平底,圈足,圈足四角嵌四个相向而行背驮小鸟的虎作为支足。盖顶、圈足顶、口沿处饰蟠虺纹,中部饰瓦棱纹,底部饰菱形网格纹(见图8)。
该器为盛食器,造型端庄,纹饰华丽,特别是以凤鸟为主题纹饰镂空的双耳,雍容华贵,气态非凡。再加上满身装饰形态逼真、充满活力的鸟、虎等动物形象,粗数之下,全器至少附饰了四十六只动物,可以说把秦器附饰动物的风格发展到了极致。盨的奇妙之处还在于盖可以仰置使用,成为另一件盛食器。
8.蟠虺纹甗
春秋中期器物,通高31厘米,口径16.1~20.2厘米,腹深14厘米。2000年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贵族墓M4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造型为甑鬲合体,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甑,敞口,方唇,曲尺形附耳,深腹,直壁。下部鬲,窄平沿,短斜束颈,肩斜附耳,平裆,四蹄形足,略敛。甑颈部饰窃曲纹,腹下部饰内填S纹的窃曲纹,耳饰重环纹。鬲腹部饰蟠虺纹,耳饰简化重环纹(见图9)。
甑用以放置食物,甑底是一有长条形镂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其功能与现今的蒸锅相同。该器为饪食器或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
9.弦纹阔流匜
春秋中期器物,通高16.3厘米,口径37.3厘米,腹深15.6厘米。1998年礼县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秦贵族墓M2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瓢形体,敛口,前有短流,口缘较曲,深鼓腹,平底,口沿下饰一周绹纹(见图10)。匜为古代贵族盥洗时倒水用的器具,与盘配合使用。这件匜浑厚硕大,流下有一环形钮,器后有一环形鋬,可以穿绳以便提携,与常见的体小有鋬的匜迥异,有秦人自己的特色。
10.蟠虺纹附耳盘
春秋中期器物,通高16.2厘米,口径46.8厘米,腹深6.1厘米。1998年礼县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贵族墓M2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敞口,平折沿,浅腹,附耳稍外敞,底近平,下有喇叭形高圈足,足上附有三个兽首形支足,腹部、圈足饰蟠虺纹一周,耳外侧饰窃曲纹(见图11)。盘为古代贵族盥洗时接水用的器具,与匜配合使用。古代贵族在祭祖与宴飨时,有沃盥的礼节,即一侍者持匜浇水,另一侍者持盘在下接水,贵族则撩水净面净手。
礼县是秦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是秦文化的发祥地,遗存十分丰富。以上器物虽不能完全反映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但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早期秦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秦人早期丧葬制度,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