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蕾+覃大鸿+施倪艳+白雅欣+方敏
摘要: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还未正式出台,但是针对这个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早就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这个政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基于该背景下,社会公众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出台将有何反应,以及公众的观点和意见有哪些,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影响 控制
2015年12月2日,《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报告建议,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
早前,人社部发言人介绍,在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方案》的过程中,我国会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劳动力状况,把握调整的节点和节奏,“小步慢走,渐进到位”。这与此次报告提出的建议相吻合,形成了“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所所长金维刚于2016年2月27日表示,延迟退休方案将在2017年正式出台,之后会有五年左右的过渡期,或到2022年正式实施。
一、政策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使得婴儿出生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共同导致了中国从一个年轻型国家快速过渡成为老年型国家。预计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与退休人数之比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21世纪初的3:1。如果现在的养老账户入不敷出,那么可以想象若干年后,政府公共财政将不堪重负。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也是延迟退休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是依据19世纪50年代的人口预期寿命所制定的。1957年,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约为58.4岁,而2010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3.3岁。人均寿命的延长就意味着人退休后领取养老保险的时间延长,加重了公共财政的负担。除此之外,随着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实际上开始进入劳动年龄的下移,如果退休年龄不延迟,就会使每个劳动者的平均工作年限缩短,致使社会损失一部分劳动资源。
最后,“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的出现也是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提出的导火索。据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由此论证了延迟退休有助于改善目前养老金的“空账”问题。
二、社会影响
关于即将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传言”由来已久,但是迟迟不见动静,直到2016年2月,人社部的发言又一次引出了这个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我们通过调研走访、发放问卷等方式,对江苏省南京市范围内的民意数据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
从此次调研得到的反馈来看,不赞成延迟退休年龄或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弊大于利的人占了大多数。有15.79%的人认为这一政策对自己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其余的大多数被调查者中,有65.63%的人认为其影响弊大于利。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人们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
第一,老职工上了年纪以后,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力都会有所下降,身体状况也会越来越差,有些繁重的工作岗位不适合让年纪较长的人坚守。
第二,延迟退休年龄后,老职工占据工作岗位,阻碍了年轻人就业和升迁。
第三,老职工在思维观念方面逐渐落后,阻碍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延迟退休会导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期限延长,增加人们的经济负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继续延迟退休年龄未免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有违敬老的风俗和观念。
而支持延迟退休年龄的理由主要有:
第一,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减轻年轻人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减轻国家养老的压力。最近,国家放开二胎政策,也是因为老龄化问题已经不容忽视,而延迟退休年龄能减轻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二,有些岗位需要有资深、有经验的老职工,老职工过早退休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第三,有些精力充沛的老职工有留在岗位继续奉献的意愿,充实的生活更有意义。
第四,延迟退休年龄虽然会加剧就业压力,但也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此可见,社会对于是否延迟退休年龄这个问题还存在极大的争议。据分析,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分工,是导致这一分歧的最主要原因。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相对于公务员而言,企业职员更倾向于早点退休;相对于中、高级管理层而言,基层职工更倾向于早点退休;相对于脑力、技术类工作人员而言,体力工作人员更倾向于早点退休……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分工,意味着福利待遇的不同、权力大小的不同、劳逸程度的不同以及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同。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听到不少人提出延迟退休年龄应当根据不同的行业或岗位做具体分析,而不应该“一刀切”。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国家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国情出发,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出台的一项措施,其本意是好的,但如果因为脱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指导,而使得群众对这一政策怨声载道,普遍不接受和不满,未免有些得不偿失了。
三、控制研究
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几乎已成定局,想要一蹴而就是不科学的。因此,推行这项政策不能有硬性标准,毕竟从社会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这项政策的评价褒贬不一,如果利用行政力量强制人们服从的话,难免会失去民心。寻求合理的方式来平衡各方,这就是我们提出的控制研究。
其实,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和我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国家,在延迟退休年龄方面作出了努力和尝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①不做硬性规定,奖励延迟退休年龄;②按照工种的不同,划定不同的退休年龄;③按照参加养老保险时长的不同,划定退休年龄;④划定一个年份,出生于该年份前后的人实行不同的退休年龄政策;⑤逐步分阶段延长退休年龄;⑥多种方案并行。endprint
如果延迟退休不可避免,是否可以制定更加人性化的方案,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呢?我们让接受调查者在诸多选项中选择了自己最赞同的延迟退休方案,其结果是:第一种方案以29.82%的支持率排在了第一位,其后依次是第二种、第三种、第六种、第四种、第五种。
第一种奖励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是让公众自由选择是否愿意延迟退休,“愿者多劳”更加人性化,同时也满足了那些忙碌了大半辈子想要好好享受生活的人的需求,以自愿为前提,能提高公众的工作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想要延迟退休的部分人群只是因为工作轻松,拿着工资却享受着退休般的生活,反而会造成国家资源浪费。对于按照参加养老保险时长不同划定退休年龄,以及划定一个年份,出生于该年份前后的人实行不同的退休年龄政策的方式,显得过于死板,不能灵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事体力活的人群延迟退休年龄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认为按照工种不同,划定不同的退休年龄比较科学,从实际出发,特殊问题特殊考虑,不一概而论,在学习、参考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国情,应根据影响退休年龄因素在本国的实际状况,适当地调整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使其能够与本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实行有中国特色的退休年龄政策。
最后,现阶段民众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存有抵触心理,部分原因是因为误解或者不了解政策,民众的反对并不是反对延迟退休制度本身,而是担心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政策实施之前,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化解民众对延迟退休年龄的误解。在政策制定时,政府需要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注意退休者、就业者和失业者三方利益的相互协调。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完善综合配套措施,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取信于民,也是保障政策有效推行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罗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效应及其对策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6,(3).
[2]苏春红,张钰,李松.延迟退休年龄对中国失业率的影响:理论与验证[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3]廖楚晖,刘千亦.事业单位职工延迟退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4]姚远,原新,史佳颖,谭琳,杨慧,姜向群.退休年龄调整:为何如此纠结?[J].人口研究,2012,(6).
[5]张士斌,王祯敏,陆竹.退休年龄政策调整的国际实践与中国借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4).
[6]李海霞.关于中国延迟退休问题的思考[J].时代经贸,2013,(19).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