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媚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为了培养“和而不同”的君子,孔子首创了“因教施材”的教育原则;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了“六解放”思想,充分解放学生的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教育不等同于放纵教育,它不是要培养行为怪异、无组织、无纪律的学生,而是扩大学生选择的自由,使学生的天赋、能力和爱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力求在集体化教育中追求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创新思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如今重考试、重分数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家长为了稳中求胜,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如何在重考试、重分数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沈宁在《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中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女儿做历史课作业,查询了许多资料后,她选定了一个历史事件,做出了一份文件,她用了当时常用字体写文件,英文字写得弯弯曲曲。然后,女儿来寻求我的帮忙,说她想把文件做成像古代文物一样,因为那份文件是假设从一艘古代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于是我到处查找资料,先用水稀释一些醋,把女儿写的文件在醋水里泡了一夜,把纸变黄;然后,我用手把纸揉搓得起褶皱;最后,女儿拿火柴点火沿纸边烧焦卷起,这才大功告成。她交了作业,震惊了全班同学,教师把她的作业挂在学校的走廊里展览。”按照常规思维,完成这份作业只需通过查找资料后整理即可,而小女孩在这个基础上还原了文本的历史感,最大限度地发散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敢言其所言
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让每位学生的想法都得以展现,这是教育的宽容。我国传统的教育压制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敢质疑,不敢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金敬迈在深圳给市民阐述自己对教育体制的真切感受时,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法国人来到中国,请了20个中国学生回答问题:‘我的船上有32只羊跟24头牛,请问我的年龄是多少?20个学生或答‘不知道,或答‘32+24=56岁。法国人摇摇头说,他问过法国学生同样的问题,20个法国学生联合起来反抗:‘货物跟你的年龄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你在侮辱我们的智商,我们拒绝回答你这个愚蠢的问题!”敢于对错误的现象说“不”,敢于反抗权威,这是教育的成功。教育不是为了造就一个整齐划一的、鹦鹉学舌群体,而是为培养出一个个拥有独立思想的人。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呢?如何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让每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呢?笔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学生能在阅读中感知世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
笔者每周都会开设一节阅读推荐课。在一、二、三年级,笔者选出一本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简介,看目录,欣赏精彩片段,摘抄好词好句等。在阅读完整本书后,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介绍、表演介绍等方式,深入地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在四、五、六年级,笔者会要求学生自主分享自己的课外书,让学生个性化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目。
四、给予学生发现兴趣的机会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接受能力、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
在我国教育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都会特别迷茫,因为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只负责学习指定考试的科目,不知道自己对什么领域感兴趣,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从事什么职业,因而贸然地选报一个专业,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对这一专业毫无兴趣。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求学阶段只注重学好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根本没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在常规教学之余,教师不妨让学生参与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学习探究,这不仅能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还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寻找兴趣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之间也是有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找到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然后依据这些特点展开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大康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