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翁浦与林云同三海岩酬唱诗刻考释

2016-10-26 07:34
齐鲁艺苑 2016年3期
关键词:灵山县海岩石刻

刘 瑞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明代翁浦与林云同三海岩酬唱诗刻考释

刘瑞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广西钦州三海岩自宋陶弼发现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摩崖石刻群。其中存有明代翁浦与其友林云同的唱和诗刻两幅,诗6首。所存6首石刻诗歌皆为律诗,描摹了三海岩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流露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又兼诗刻书法行草相间,字迹秀美,故而诗刻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文学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三海岩;陶弼;翁浦;林云同;诗歌;摩崖石刻;书法

引言

三海岩,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十九:“(三海岩)在灵山县西二里,一钱岩、一月岩、一龟岩,治平二年陶弼始访得之,总名曰三海岩。”[1](P640)陶弼(1015-1078),字商翁,湖南祁阳人。其父陶岳系宋代大儒、史学家,远祖则为晋代大诗人浔阳陶渊明。陶弼因军功入仕,却工于诗文,历任广西、湖南九郡知府,《宋史》有传。治平二年(1065),陶弼时任钦州知州,在休假还湘途中,发掘了这一胜景,并命名为“三海岩”。林希元《嘉靖钦州志》卷一“三海岩”条载:“在石六峰之下,其岩纯石而内虚,高广如堂室。其顶石乳森森,下垂如滴,文如缨络之状。一曰龟岩,一曰月岩,一曰钱岩。宋州守陶商翁过此见螺蚌之异,疑古沧海之变,故名。赋诗以纪其胜,自后文人相继有作。”[2](P19)陶弼《三海岩》诗云:“灵邑西南古洞天,我来方信海为田。无名不入州图载,有路空闻野老传。此日登山人采蚌,当时饮马客留钱。颜公昔记麻姑说,三变桑田事果然。”自陶弼开创三海岩以来,距今已近千年,其间不乏文臣武将、骚人墨客赏玩三海岩,他们叹赏于大自然的钟灵毓秀,并忍不住留下题跋、诗文以纪一时之情。如今岩内遍布摩崖石刻,多达百余方,其中以最为宽阔的月岩居多。

明代翁浦与其友林云同的两幅诗刻亦在三海岩的月岩之上,与其他众多独吟诗刻不同的是,这两幅诗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细读其文,分明是一组情浓意厚的酬唱诗,而且数量达6首之多。酬唱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郑谷《酬右省补阙张茂枢》诗:“积雪巷深酬唱夜,落花墙隔笑言时。”指的是友人之间用诗词相互赠答唱和,反映了诗歌的交际功能。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3](P214)其中,“可以群”指的就是诗歌有交流人们之间的情感、品味、兴致等方面的功能。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酬唱诗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文人们通过诗歌酬唱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也可以借此提高技艺、颐养性情。

文人们之间的交往不乏因酬唱诗而留下美名,如唐代的柳宗元与刘禹锡,元稹与白居易等。但这些诗歌往往见载于文献典籍之中,随着时光的流逝,原诗手迹早已湮没不见。难能可贵的是,明代翁浦与林云同的酬唱诗,历经五百年仍然清晰的呈现在今人眼前。他们的诗歌真迹安然无恙的镌刻在这方千年的岩洞内,一笔一划都如当年。首先,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其次,通过这两方摩崖石刻的诗歌内容,我们可以领略三海岩古今的风光;再次,亦可以感受到君子文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及其高妙的文采;最后,诗刻的书法艺术亦值得深为一赏。

一、诗刻现状

三海岩现位于广西钦州灵山县灵山中学内,学校的图书馆依岩而筑,将岩洞变成图书馆的一部分,俨然是读书的好去处。如今的三海岩虽然略有变化,但概貌依然如宋州守陶弼所述:“得三岩于蓁莽间。其一呀然云际,天光内通如月半破;一若巨龟壳侧倚崖下;又一中洼上隆,前卑后昂,状如覆鼎盖于曲突灶。上端有阴壑,刀布藏焉。”[4](P19)此三岩分别为月岩、龟岩、钱岩。其中月岩非常开阔宽敞,前后通透,内可容数百人。洞中随处可见倒垂的巨大钟乳石、滴沥不绝的山泉,以及迎面而来的习习清风。三海岩外则覆盖着粗大古老的藤蔓、树木,青翠明朗、鸟语花香。更有后人依岩而建“足音亭”、“海岩亭”,至于此间,令人怡然忘却尘世,无愧于“粤西胜景”之称。

翁浦与林云同的诗刻均位于月岩右壁,然二者并非紧密相排,而是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中间约有三四米的距离。这当是因石壁上已有诗刻,空间不足故而分开镌刻。翁浦的诗刻位于月岩右壁右上方,长达100厘米,宽46厘米,诗歌以行书书写,后有跋,阴刻15行,满行9字,字径约5厘米。此方诗刻表面较为平坦,保存也较为完整。林云同的诗刻位于月岩右壁的左下方,长达104厘米,宽57厘米,诗歌题跋完整,以行草书写,阴刻17行,行14字,字径约3厘米。此方诗刻中间略有凹陷,字附石形,略有磨泐,更有新近镵痕,毁坏数字,诗歌保存相对完整。笔者已据文物真迹将诗刻制成拓片,见图。

图1 三海岩翁浦诗刻二首

图2 三海岩林云同诗刻四首

二、诗刻内容及创作背景小考

依据原石刻真迹,现将原诗按次序迻录如下,并加以标点,以便于阅读。翁浦诗刻全文:

共有三岩约,言追万里欢。幽怀驰谷口,高兴入云端。歧路风烟阻,遐荒岁月残。輶轩何缥缈,驽马自盘桓。

爰想高踪憩,遥怜嘉会难。独游成胜事,千载得奇观。阴洞兼天迫,晴峰并日寒。题诗在青嶂,留取拂云看。

与退斋翁游三海岩,余滞雷阳,退斋成独往矣,寄是诗以见意。枉答及见怀诸作统刻之岩石,以纪一时之兴。

嘉靖壬寅(1542)冬梦山翁溥书

林云同三海岩诗刻全文:

余将往灵山观三海岩,梦山持简雷阳,念不得陪余游,诗来寄怀,惠以肴酒,且欲余赋诗岩上,走笔奉答。

白雪难同调,青山得共寻。讵知残岁晚,独出西城阴。岭断惟猿啸,峰高有雾侵。尺书时自展,因可废愁吟。*此诗亦载于崇祯《廉州府志》、雍正《灵山县志》、乾隆《灵山县志》,但与原刻略有出入。三志中 “出”作“坐”,“岭”作“岩”,“时”作“得”。 陈秀南、苏馨《灵阳石刻选注》中“讵”作“谁”,“ 废”作“慰”,误,均应以石刻为正。

未诣三岩邃,先拼半日闲。高云不可并,独鹤想其间。摩诘幽期在,子猷雪夜还。一尊倘得醉,挥洒候松关。*《灵阳石刻选注》中“子猷”作“子犹”,“倘”作“尚”,“挥洒”作“挥酒”,误,应以石刻为正。[5](P99-110)

游三海岩怀梦山二首

驻马临风暮,灵岩信所闻。光摇城郭动,气散水云分。仙篆堪图纪,凡峦少匹群。眷言恣玄赏,题壁落青氛。*此首诗歌有新近镵痕,磨损两行约9字,依清张孝诗、梁炅《嘉庆灵山县志》所录诗歌补全。但其中“玄”作“无”,误,应以石刻为正。[6](P719)

遥瞻屏列绣,转接髻梳云。境占东南绝,神开天地文。翠悬寒欲滴,空响静常闻。搔首怀仙客,飘零那足云。

嘉靖壬寅冬十一月莆田林云同

翁溥,字德宏,号梦山,浙江诸暨人。明嘉靖八年进士。初任太湖县知事,后召为吏部给事中。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于官,谥“荣靖”。著有《知白堂稿》。孙应奎《南京刑部尚书谥荣靖翁公漙行状》中称:“辛丑(1541),升广东佥事,札钦州,平交趾乱。甲辰(1544),升参议……公性坦豁有度,与人常亲厚少间,立己鲜有怍容。雅好文艺,每有感遇辄题咏,积而成帙,今有《知白堂稿》行于世。”[7](P2043-2044)自明洪武十四年起,灵山县属廉州府,隶广东。检崇祯《廉州府志》卷九《名宦志》:“翁浦,诸暨人,进士,繇给事中升,嘉靖二十年(1541)任兵备,禀性方洁,周悉文隐,执法不挠,豪猾敛迹。累官刑部尚书。”[8](P137)据此可知,翁浦刻石时(1542年冬)应任职广东按察佥事。

林云同(1491—1570),字汝雨,号退斋,福建莆田人。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山西司主事。嘉靖七年,以京官主试广西,继任江西九江税官、礼部按察司员外郎、浙江提学佥事、广东提学副使、浙江左布政使、都察院副都御史等。隆庆三年,升任南京工部尚书,后改南京刑部尚书,卒于任,时年79岁。赠太子少保,谥“端简”。史称林云同天性孝友、律己、方严,尝爱孟子“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之言,终身佩服,不失尺寸。著有《读书园诗集》等。检《广东通志》卷十三《职官》,“提刑按察司按察副使”条下载:“林云同,莆田人,进士,二十年任提学。”

观翁、林二人履历、为人,颇有相似之处,二人同于嘉靖二十年(1541)任职广东,或于此时建交。从诗歌的题跋中,可知这对情致风雅的友人曾在嘉靖壬寅年(1542)冬相约同游三海岩,不料翁浦公务在身,约定之日滞留他乡,于是友人林云同独游三海岩。这本是一件憾事,但温情脉脉的古人却以诗歌化解了这样的遗憾,翁浦先寄送了两首诗歌给林云同,预祝友人独游愉快,并派人送来美酒佳肴,同时邀请友人“题诗在青嶂”。这样一来,林云同也就“独游成胜事”了。所以林云同虽然独自成行,并未因此而扫兴,念及友人的心意,游岩后“走笔奉答”,不仅唱和了翁浦的两首诗作,更即兴写下了《游三海岩怀梦山二首》。而当翁浦返回灵山后,便将自己的诗作与林云同的诗作一并镌刻在三海岩内,以纪当时之兴,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与佳作。

三、诗刻的书法价值及文学价值

依据石刻中的落款时间“嘉靖壬寅冬”,可知这两方石刻镌刻于1542年的冬天,距今已有473年之久,而且保存完整,尺幅方正,字迹清晰,是明代摩崖石刻中的佳品。这样的文物真迹,亦让今人领略到了作者的书法真迹,感受其卓越的艺术性。

翁浦不仅政绩可观,也是有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留在三海岩的石刻就多达五方,且尺幅均较大,字迹亦舒展大气,一如其为人。《嘉庆灵山县志》卷十“金石志”称:“按,浦号梦山,书法学苏,其所刻诸诗俱秀雅可诵。”[9](P717)翁浦的此幅石刻长达100厘米,宽46厘米,字径约5厘米,这在整个三海岩摩崖石刻中算是尺幅较大的作品。细观其字,字形横扁,笔画丰满遒劲,字势圆润方正。字字独立,无牵丝引带者,多用圆笔,给人以凝练敦厚之印象,颇似苏轼书法。翁浦的书法真迹堪称三海岩石刻中的精品。

林云同的石刻长达104厘米,宽57厘米,字径约3厘米,全文达220字之多,亦是三海岩中尺幅较大的摩崖作品。林诗以行草书写,字迹小于翁诗,但行笔稳健有力,笔画粗细均匀,转弯处潇洒流畅,整体上呈现出端庄雅致的风格。

诗刻的书法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其文学价值亦不容忽视。这组诗歌内容完整、形式整齐、格律严密,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且对于整个明诗研究、作者个人研究或是地方文化研究,石刻上的诗歌无疑都是重要的补充。

翁浦的两首诗歌均为五律,第一首介绍自己和友人有同游三海岩之约,然而现实却是与友人相隔两处。诗歌的妙处在于对比,颔联想象友人兴高采烈地游览三海岩,而颈联则言说自己艰难地奔波在荒远路途上的现状。尾联想象友人驾着轻快的小车,在三海岩畅游,自己滞留他乡徘徊难进,流露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首诗歌则是想象友人“独游成胜事,千载得奇观”之情景了,“阴洞兼天迫,晴峰并日寒”二句笔力雄厚,概况了三海岩卓然的雄姿。尾联,则请求友人题诗于此,“留取拂云看”,诗意盎然。总观二诗,重于叙事而情溢言中,较为练达平实。

林云同唱和的两首诗歌及怀念翁浦的两首诗歌也均为五律,虽是酬唱诗,但这几首均未步翁浦韵。前面两首唱和诗,林云同热切的回应了友人。诗人言及自己独自出城游玩三海岩,并未如翁浦所想般“高兴入云端”,所见之景也是“岭断惟猿啸,峰高有雾侵”,其实景语即情语,反映的是他略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诗中还言说自己不断把玩翁浦寄来的书信,以“慰愁吟”,以“独鹤”自称,表达了对友人的挂念。且这两首诗对仗工整、善于用典,足见林云同的过人才情。开篇“白雪难同调”*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直接引用了李白的诗,在此处却恰到好处的作为自谦之词,言及自己的文采不及友人。第二首颈联中用了王维幽居山林、王子猷雪夜访友的典故,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切高妙的友情。《游三海岩怀梦山二首》则在对友人的一片怀念之情中,描述了三海岩的独特景致,弥漫的细腻情感若隐若现、若断若续,落笔大气空灵。开篇言自己在晚风中驻马细赏三海岩,不禁发出“灵岩信所闻”的感慨,统领下文,也透露了友人曾在自己面前盛赞过三海岩,呼应诗题。“光摇城郭动,气散水云分”一联写景开阔灵动,而“仙篆堪图纪,凡峦少匹群”更凸显了三海岩人间妙境的特点。下一首诗歌由远及近,细致的描写了三海岩不同角度的景观,比喻生动,用语别致。三海岩内部幽静冷清,清泉滴答不绝,“翠悬寒欲滴,空响静常闻”已具出尘之境,更兼尾联“搔首怀仙客,飘零那足云”将此景与情致高雅的友人相结合,臻于化境,实为妙句!总观林诗,文采斐然而又俊朗飘逸,四首诗歌一气呵成,是三海岩诗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金石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酬唱诗亦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类型,当这二者以摩崖石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它的意义远远大于独立存在的个体。明代翁浦与林云同的三海岩唱和之作有着多方面的价值,作为我国的文物古迹,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活化石”,理应得到保护和重视,而其所展示的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亦值得今人关注。这两方石刻仅是整个三海岩摩崖石刻群中的极小部分,钦州灵山三海岩集秀美自然风光和荟萃人文遗迹于一身,对于它的研究有待于有志者进一步的开拓和深入。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2][明]林希元.嘉靖钦州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明嘉靖刻本,1962.

[3][春秋]孔丘著.杨伯峻,杨逢彬译注.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4]陈秀南,苏馨.灵阳石刻选注[M].灵山:灵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印行, 1989.

[5][8][清]张孝诗,梁炅.嘉庆灵山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凤凰出版社,影印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2014.

[6][明]焦竑.国朝献征录[M].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

[7][明]张国经修,郑抱素纂.[崇祯]廉州府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刘德卿)

10.3969/j.issn.1002-2236.2016.03.011

2016-01-20

刘瑞,女,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中文系讲师,古代文学专业硕士。

K248

A

1002-2236(2016)03-0061-04

项目来源: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三海岩摩崖石刻群研究,项目编号YB2014618

猜你喜欢
灵山县海岩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礼赞百年”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 作品展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灵山县开展稻虾共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灵山县几种常见林业虫害防治技术
Identification of Time-Varying Modal Parameters for Thermo-Elastic Structure Subject to Unsteady Heating*
海岩:有心人的世界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