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后发优势与经济增长

2016-10-26 06:49江三良
关键词:后发优势科技成果经济

江三良,李 攀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技术进步、后发优势与经济增长

江三良,李攀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基于技术差距理论,运用Fagerberg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扩展Cobb-Douglas函数,根据中国1995—2014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中国科技成果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生产力,修改之后的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更适用于中国;1995—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率达到27.63%,技术市场交易更能反映中国技术进步水平;技术进步贡献度呈现下降趋势,快速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过去高速增长的主因。

技术进步;后发优势;经济增长;Fagerberg模型;Cobb-Douglas函数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不仅能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978—201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的高速增长换挡到2012年之后较长一段时期内7%~8%的新常态中的高速增长。技术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离不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的推动力。最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诸如Antoci等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社会资本可能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一定的参数下,技术进步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倒U曲线的形状[1]。Tomic认为技术进步的历史模式表明,创新技术的发展独立于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技术改进现有的经济结构,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机会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广泛的福利效应,实际产出的变化是经济中技术冲击的结果[2]。Senay Acikgoz等认为技术进步与稳态条件兼容的本质是哈罗德中性的,而不是希克斯中性,并强调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短期内的技术进步[3]。近几年国内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也不少,王雪梅讨论了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通过索洛—势分析法的估算,得出北京市 1992—2010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平均值为50.18%[4]。张英利用中国199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经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专利为视角,研究发现中国的专利数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5]。唐未兵等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负相关,外资技术溢出和模仿效应有利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提升[6]。张振宇等借鉴Fagerberg模型建立技术交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模型,测度了中国1986—2012年技术交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4.46%[7]。以上学者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是专利数量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并不能反映技术进步水平,相关研究把专利数量作为变量反映科技进步水平并不准确。技术进步水平不仅取决于本国的创新能力,还取决于它的模仿能力,也就是技术的后发优势。那么,经过36年的发展,中国还有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吗?近几年国内关于中国技术后发优势的研究,如林毅夫认为,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比本国先进的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本和风险。中国的人均GDP与发达国家人均GDP的差距,实际上就反映中国平均技术、产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技术、产业水平之间的差距。从后发优势的潜力来看,中国从2008年开始应该还有20年年均8%的增长潜力[8-9]。胡忠良等认为后发优势这种源于落后本身的特殊优势,只是一种潜在优势,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现实,而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为后发经济体实现赶超提供了良好契机[10]。刘培林认为经过30多年高速追赶中的快速技术进步,达到一定发展阶段之后将会规律性地慢下来,中国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技术水平[11]。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具备落后本身的特殊优势,此外用人均GDP衡量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并不准确。因此,要综合考虑影响一国技术进步水平的因素,Fagerberg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值得思考,通过验证Fagerberg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是否符合中国情况是新的尝试。

二、中国还有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吗?

Alexander Gerashchenko提出, 欠发达国家在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过程中具有某种来自于落后的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引进技术是正在进入工业化国家获得高速发展的首要保障因素,后起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设备可以节约科研费用和时间,快速培养本国人才,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进程[12]。Nelson等提出后发优势潜能的大小取决于欠发达经济体技术水平与先进经济体技术水平之差,并成正比例关系,即后发国家技术水平越落后,其技术进步速度越快,经济发展越明显[13]。外资在提供经济发展急需资金的同时还带来了重要的外部效应,如推动了体制改革,促进了技术进步、外商投资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从图1可以看出,1995—2014年中国外资的规模逐年递增,但是也看到2008年经济危机后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长缓慢。从中国创新能力考虑,2014年专利发明已经达到130.3万件,成为全球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近日发布题为《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2014年研发投资近2 000亿美元,从绝对值来看,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工程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每年超过120万名,位居全球第一,比紧随其后的5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这些数据是中国创新的根基和成果体现[1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5年。

从技术贸易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在技术上是否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要看其技术贸易收支是否平衡。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技术贸易比大于1,则该国是技术纯输出国;如果一个国家的技术贸易比小于1,则该国是技术纯输入国。很显然,一个国家的技术贸易收支越是接近于1,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小,如果超过了1,就进入了技术出口国或技术先进国的行列。

从图2可知,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由1995年的101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 6 604.5亿美元,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由1995年的218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5 514.7亿美元,由此中国对外贸易技术贸易在2004年已基本实现了贸易平衡,之后一直是技术贸易顺差,而且顺差越来越大,贸易比为1.2。中国已经成为高新技术纯输出国,由此说明中国进入了技术出口国或技术先进国的行列。中国是一个创新型国家,掌握的技术存量已经很大了,逐渐丧失了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与世界前沿国家的技术差距慢慢缩小,模仿的空间也在减少。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5年。

三、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一)Fagerberg模型

1.理论基础

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是一国科技进步的前提,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进步最重要的基础[15]。经济增长的技术差距理论本质上是熊彼特资本主义发展动态理论的应用,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均衡过程,创新会扩大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差异;模仿或扩散会缩小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差异。所以,一个处于世界创新前沿后面的国家是否缩小了它与前沿国家的生产率差距,不仅取决于它的模仿能力,还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16]。

2.模型选取

Fagerberg发现地区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与国外的技术扩散、技术知识的增长、利用技术知识能力的增长3个因素相关。Fagerberg模型是在技术差距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假定一国的产出水平是以下变量的乘性函数[17]。Fagerberg假设一国的经济产出水平表达式为:

(1)

其中,Z为常数,D表示来自国外技术扩散的知识,N表示本国技术创新的知识增长,C表示本国利用知识的能力,对式(1)进行取对数,得到:

lnQ=lnZ+αlnD+βlnN+γlnC

(2)

求导得到:

(3)

其中,α,β,γ分别表示国外技术扩散、本国技术创新、本国利用技术变化的弹性系数。所以,经济增长取决于3个要素:来自国外技术的扩散(模仿)、国内创新的新技术(创新)、国家自身探索由可用技术提供的效益的能力的发展,不管技术是国内创造的还是其他地方创造的(“努力”)。

3.指标选取

为了研究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要素关联模型是否符合中国现实情况,本文基于Fagerberg模型,选取以下变量:

经济增长数据(Q):选取历年GDP数据,一般而言该序列数据能够真实反应经济的增长。

国外技术扩散(D):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FDI的流入可以对东道国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东道国经济可以实现持续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通过FDI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产生无意识的间接影响和作用。选取FDI作为变量可以反映国际技术扩散。

本国技术创新(N):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前提,专利申请授权数更能体现国内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中国专利申请授权量包括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外观专利申请。

利用技术知识(C):技术市场能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利于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技术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用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更能反映利用知识的能力。

4.数据选取与特征分析

图3 lnQ、lnD、lnN、lnC时间序列趋势

由图3可知,1995—2014年,技术进步要素和经济增长呈现出渐进上涨的趋势,变动的方向也趋向一致,说明经济总量数据GDP、专利申请授权数、技术市场成交金额(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亿元)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5.实证分析

对于相关数据,根据式(2),用Eviews 6.0软件对于数据进行OLS回归,可得回归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回归系数(1)

由表1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查t分布的临界值表为t0.025(20-3-1)= t0.025(16)=2.120,lnD、lnC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临界值,lnN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值均小于临界值,但F统计量的值F0.05(3,16)=3.24,表明回归方程是呈显著性的,即至少有一个系数不为零,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从表2可知,此外,可决系数=0.991,说明模型拟合优度很高,解释变量应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解释能力。

表2 解释变量相关系数矩阵

lnC和lnN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再加上lnN的解释能力很弱,基于Fagerberg模型,剔除变量法,修改后的模型为:

(4)

取对数:

lnQ=lnZ+αlnD+γlnC

经采用传统经验定性法,对收集、整理的影响干旱分区相关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最后基于农业干旱的视角得出淮河流域以市为单元的分区结果,见表1。

求导得:

(5)

用Eviews6.0软件对于数据进行OLS 回归得到回归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系数(2)

可决系数与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992 和0.991,最大似然估计量为25.699,统计量为1 046.123,AIC和SC分别为-2.270 和-2.121,拟合效果显著。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变量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得到技术进步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为:

可以看出:

第一,lnN对于解释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相关性较弱,可能原因是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没有转换成生产力*为何守着金饭碗要饭吃?——辽宁科技成果外流调查.新华网,2015年4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4/30/c_1115148734.htm。由于中国专利申请授权量一部分通过技术交易市场转化为生产力,lnN与lnC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第二,lnD、lnC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lnD(国外技术的扩散、模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为0.565,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来说中国经济总量增加0.565 %。lnC(即代表本国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为0.535,即技术市场成交额对每增加1%,平均来说中国经济总量增加0.535%。

综合以上分析,由于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不畅通,专利申请数量不能准确反映中国技术进步情况,经过相关检验和分析,修改之后, Q=ZDαCγ更加适合中国实际。

(二)CD生产函数

1.模型构建

与已有研究相同,本文使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计算技术进步贡献率见式(6):

(6)

其中,Y表示一国经济总量;A(t)表示综合技术水平;L表示投入的劳动力数;K表示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α表示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表示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

前面已验证D(国外技术的扩散、模仿)、C(本国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一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λ为常量,因此对(6)进行扩展:

(7)

其中,γ1、γ2分别表示弹性系数。

求导得:

(8)

根据索洛增长方程,设a表示技术进步份额,a=γ1d+γ2c=y-αk+βl,设EA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则技术进步贡献率的计算表达式为:

假设α+β=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得到:

两边除以L,得到:

取对数:

ln(Y/L)=lnλ+lnD+lnC+ln(K/L)

(9)

2.实证分析

在上文数据选取之上,选入1995—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固定资产作为资本投入(K),根据式(9),利用相关数据,用Eviews6.0软件对于数据进行OLS 回归,可得回归系数如表4所示。

表4 回归系数(3)

可决系数与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8,最大似然估计量为41.483,统计量为2 907.428,Prob(F-statistic)为0,AIC和SC分别为-3.748和-3.549,D.W为1.389,拟合效果显著。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各投入要素均在10%的水平下显著),得到经济增长关系模型为:

(10)

根据式(10)计算得到1995—2014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如表5所示。

表5 1995—2014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 %

注:贡献度=科技进步要素增长率×产出弹性(γ),贡献份额=科技进步要素贡献度/经济年增长率。

从上述Cobb-Douglas扩展分析模型实证中可以看出:

第一,D、C的产出弹性都大于0,对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影响。D(国外技术的扩散、模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为0.223,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来说中国经济总量增加0.223%。C(本国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为0.114,即技术市场成交额对每增加1%,平均来说中国经济总量增加0.114%。

第二,1995—2014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达到27.63%,这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数据相吻合[18]。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缓慢,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呈现下降趋势;技术市场交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有重要贡献,远超过外商直接投资带来技术进步贡献份额。

第三,从总的变化来看,技术进步贡献度呈现下降趋势,由1995—1999年的平均值47.02%下降到2005—2009年的21.18%。因为经过30多年高速追赶,中国逐渐丧失了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逐渐缩小[11]。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技术贸易比,认为中国逐渐丧失了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基于技术差距理论,引用Fagerberg技术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发现Fagerberg模型不适合中国,申请专利授权数不能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说明中国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生产力,因此改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技术市场交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相对于专利申请授权量,通过技术市场交易可以迅速将科技发明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利用知识能力更能反映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因此修改之后的Fagerberg技术经济增长模型,更加适用于中国。

扩展之后的Cobb-Douglas函数实证分析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1995—2014年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下降趋势,说明经过30多年高速追赶,中国逐渐丧失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技术上的后发优势。技术市场交易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市场交易对于经济增长贡献度远大于外商直接投资。总的技术进步贡献度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今后阶段中国需要努力保持一定的技术进步速度,而不是使之下滑。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科技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应用价值的专利来满足应用需求,提高生产效率。但是由于体制、机制问题,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在与科研机构合作或购买科技成果时,最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实用性和潜在价值,而是将风险防范放到第一位。政府要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产学研用”渠道发挥重要作用。科技中介是技术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对于技术市场化的进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1]ANTOCI A,SABATINI F,MAURO S.Economic growth,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social capital:The inverted U hypothesis [J].Eeri research paper,2011,64(3):401-431.

[2]TOMIC D.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Historical overview[C].3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ganizational Science Development:Quality Innovation Future,2012:1290-1299.

[3]ACIKGOZ S,MERTER M.Sources of growth revisited:The important of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14,17(1):31-62.

[4]王雪梅.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进步贡献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

[5]张英.专利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1):31-43.

[7]张振宇,李华.技术交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基于1986—2012年全国数据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52-53.

[8]林毅夫.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增长[J].今日中国论坛,2013(20):12-14.

[9]林毅夫.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J].理论学习,2014(4):30.

[10]胡忠良,蒋茜.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后发优势理论探寻[J].开放导报,2014(1):25-29.

[11]刘培林.高增长主因:快速技术进步,还是高投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4):1-3.

[12]ALEXANDER G.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456.

[13]NELSON R,PHELPS S.Investment in humans,technological diffusion,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1966,56:69-75.

[14]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The China effect on global innovation[R].McKinsey& Company.July,2015.

[15]于开红,葛浩阳,邹坤秘,等.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动力辨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44-47.

[16]G·多西.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钟学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541-543.

[17]FAGERBERG J A.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s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4(32):1147-1175.

[1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速度、结构与动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41-543.

(责任编辑魏艳君)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JIANG San-liang, LI Pan

(School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gap theory and relevant data of 1995—2014 i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by using Fagerberg technical economic growth model and extended Cobb-Douglas func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because the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re not well transferred into productive forces, the modified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growth model is more suitable for china; 1995—2014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reached 27.63%, and the technology market transactions can reflect the level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is trending downward;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past rapid economic grow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economic growth; Fagerberg model; Cobb-Douglas function.

2015-09-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三重目标下我国货币政策化与预期管理研究”(11&2D11);安徽大学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招标课题“合肥经济圈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研究”(REUD222015008)

江三良(1969—),女,安徽歙县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引用格式:江三良,李攀.技术进步、后发优势与经济增长[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8):25-31.

format:JIANG San-liang,LI Pan.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8):25-31.

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8.005

F204

A

1674-8425(2016)08-0025-07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科技成果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教育同质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探究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后发优势理论
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弯道超车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