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度变迁的海南省产业链整合演进机理分析

2016-10-26 07:14罗富晟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分工产业链海南

张 晖,罗富晟

(海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570228)



基于制度变迁的海南省产业链整合演进机理分析

张晖,罗富晟

(海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570228)

产业链整合演进是由产业链分工演进规律和路径决定。海南产业链整合在“一省两地”“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国际旅游岛”三大发展战略所构成的制度框架推动下,呈现出“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集聚经济”演进路径。未来海南产业链整合将以模块化路径为主导。

比较优势;规模经济;集聚经济;模块化

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是一个产业链不断进行分化与动态整合的过程。产业链是一种基于分工经济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链整合就是分析在分工不断深入和细化背景下,如何通过重组和调整企业间分工协作关系,从而提高分工效率,以获得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取垄断利润。产业链整合模式是由分工演进阶段和类型决定的。

一、产业链分工演进

(一)产业链分工含义

产业链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国富论》所揭示的“工业生产是一系列基于分工的迂回生产的链条”观点是关于产业链形成机制的最早表述。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理论和马歇尔关于企业间分工协作的论述也是产业链的直接思想来源。产业链是一种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企业为基本单位,以产业关联为纽带,以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按照一定生产关系和空间分布等特征,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产业组织模式。产业链组织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不断改变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分工定位和协作关系,也有可能增加或减少部分企业节点,从而发生产业链整合。

(二)产业链分工演进

Young(1928)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和市场规模关系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杨格定理:“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的实现机制,市场大小决定分工,分工也决定了市场大小”,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1]。迂回生产方式的演进以及产业之间分工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Young,1928)。Stigler(1951)的证据进一步证明了“市场容量决定分工”经济思想,他认为,产业功能和地理结构之间存在内在关联[2]。产品生产既发生在特定产业,也发生在特定地理区域,因此,产业链分工具有产业和空间双重属性。产业链分工的产业层面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分工是在产业或产品之间,还是产业或产品内部进行,空间层面特征是指生产活动是空间分离的还是空间集中的。

产业链整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分工收益。杨小凯(1999)把分工收益分为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他认为专业化水平随着每个人活动范围缩小而提高[3]。按照分工效率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渐演进思路,朱富强(2004)提出了分别基于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协调经济的分工与产业链整合的演进方式[4]。胡晓鹏(2004)进一步把模块化这种全新分工形式纳入分析框架,提出了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即专业化经济)—模块经济分工演进路径[5]。其中模块化分工是分工的高级阶段,是指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具有某种特定独立功能的,拥有标准化界面能够与其他同样子系统相互联系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基于上述研究思想以及不同生产方式下产业链整合差异,本文将产业链整合演进路径的分工收益概括为: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专业化经济—模块化经济四个发展阶段。

在产业发展初期,经济活动范围、产业规模和市场容量都较小,这时产业活动分工主要是根据自然资源和地理特征所形成的自然分工,区域产业发展集中在天然的外在优势,以及人们对这种天然优势有效利用而产生的比较优势。这种分工并不深入或细化,主要体现为基于单件产品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分工,经济活动之间联系比较松散,产业链链条较短,是一种原子式产业链形态。随着技术发展和工业化程度提高,大规模生产和大范围交易扩大了市场容量,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加快土地、资本迅速集中,以达到规模效应,使得生产方式逐渐表现为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组织模式则以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产业链纵向一体化模式为主,即从产品设计、制造到销售、以至售后服务都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先进的技术、高效率的制度安排等使得人们开始借助于专业化分工的“干中学”原理来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并获得专业化知识和高素质的专业劳动力。这种分工形态使得生产方式从垂直一体化型结构逐渐转向水平分工,特点是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使得产业链上每个企业只专注于某一个部件或产品的一个部分的生产,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而不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又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这样的产业链组织结构呈现出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整合,而同一环节往往呈现出地理空间的集聚。伴随着分工链条的延伸和交易效率的提高,产业链协调难度不断增大,这时候既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演进,也需要寻找更好的分工方式以解决系统风险。模块化正是这一背景产物。模块化分工是一种基于知识分工和功能分工的、与传统专业化分工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新型生产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下垂直一体化结构,使整个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但总体而言,实际上无论是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还是专业化分工经济、模块化经济,其本质都体现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思想,核心则表现为产业链跨界或跨区域(空间)整合(见表1)。

表1 产业链分工演进

二、海南制度变迁及产业链整合

从经济发展实践来看,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有发展战略的指导,而且发展战略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发展战略的内容是制度安排,是对经济发展目标及实施路径的规则设计。发展战略的调整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对区域产业链的整合演进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总体而言,海南省自建省以来,区域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一省两地”“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国际旅游岛”三大阶段。这三大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深刻影响了区域分工及区域产业链整合的演进。

(一)“一省两地”战略、比较优势经济与海南产业链整合

海南建省初期,省内并没有形成关于海南经济发展的统一指导战略。1995年时,海南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5.9%、21.6%和42.5%,是个典型的农业省,工业基础很薄弱。1996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省两地”发展战略,即:以农业为基础,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速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旨在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一省两地”战略是海南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个明确的发展战略,其内涵是以发展热带农业和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为主,保持在自然环境优势的前提条件下来进行。这主要是海南以自身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出发点,基于海南自身比较优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

1.发挥农业和旅游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整合

基于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适合一个地区初期发展阶段的制度安排。多年的实践证明,“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又能充分发挥海南比较优势。海南拥有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且当时海南土地后备资源量较多,热带农业资源是其他省份难以比拟的。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广阔,不仅与当时海南农村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资金能力等相适应,也有利于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因此,从要素禀赋角度来看,发展热带农业是海南最大、最现实的优势和特色,是海南发挥比较优势的选择。1996年到2000年,海南农业的产业贡献率连续5年超过35%,不仅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基础地位作用,而且还引导了海南农民脱贫致富,并推动了海南经济整体发展。1996年,海南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保持5.2%的增长率,1997年增长率达到10.3%,为海南国民经济稳步回升做出了重要贡献[6]。2009年12月的“国际旅游岛”战略赋予了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战略定位,也是对海南发挥热带农业比较优势的肯定和延续。

海南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现存为数不多的生态环境一流、污染较少的地方,热带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在“一省两地”战略推动下,经过5年发展,海南省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6大要素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旅游接待体系。2000年,海南具备了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能力,可以满足国际国内不同档次、不同类型旅游团体和其他旅游者多样化需要,初步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热点省份转变。200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007.57万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总收入78.56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09亿美元,分别比1995年的52.21亿元和8098万美元增长50.5%和34.5%。2009年12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被定位为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不仅与“一省两地”战略对旅游业的强调一脉相承,更是对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升级和拓展。旅游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最为典型的就是农旅融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是海南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比较优势,促进农旅产业链整合的新产业形态和发展路径,是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和旅游业提档升级的战略措施。目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在海南蓬勃发展,全省休闲农业点达到226家,年接待人次1281万人次,吸纳就业1.85万人。

2.提升农业和轻工业比较优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整合

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看,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建省以来,海南的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条“短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发展其他地方正在发展的工业,原料和市场都在岛外,不仅成本较高,而且起步也较晚,很难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海南要想发展工业必须基于自身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避免“两头在外”。海南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具有一定比较优势,199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就占了62.5%,尤其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主要份额。通过产业链整合对热带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值就成为海南农产品加工业重要内容。这一时期海南产业链整合主要表现为农业与加工业的传统产业融合,既表现为农产品生产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表现为加工企业积极向上游拓展对接原材料生产环节。1998年海南省出台了《关于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决定》,并制定了相关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政策,为促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动力,促使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延长了热带农业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为海南农业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一批龙头企业如罗牛山集团、椰树集团、春光食品公司、海南椰国食品等实行规模化生产、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带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种养业,以产业链延伸与整合为途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海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在“十五”“十一五”期间保持16.75%、11.34%的年平均增长率。农业产业链整合不仅增加了企业数量,而且提升了产业质量,2001年,海南比较有规模的食品饮料加工企业超过130家,2006年海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实现增加值29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500多家,从业人员8.36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5家,总产值19亿多元。经过十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这都源于“一省两地”战略推动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与加工业的产业链整合。

3.挖掘本地工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从比较优势来看,海南拥有丰富的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港口资源、矿产资源,可以发展以天然油气开发、矿产开发、海洋资源加工等新兴工业。“一省两地”战略不仅抓住了海南热带农业和旅游业这两个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且充分认识到了海南的工业短板,挖掘出了海南工业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提出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新兴工业的正确路径。“九五”时期,在“一省两地”战略推动下,海南新兴工业迅速成长,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取得显著成效,工业效益日益提高,涌现了一批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化工、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电力等新兴产业比重逐渐上升,成为支撑海南工业的骨干力量,汽车制造和化工更成为重工业中的新增长点。1998年,海南工业增加值55. 7亿元,比上年增长9. 6%,首次超过全国8.8%的平均水平。在全省三次产业中,工业增长速度连续3年高于农业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比建省以来的任何时期都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长,1996年12.02% ,1997年12. 03 %、1998年12. 69%。

发展工业必须发挥规模经济。为了建设新兴工业省,海南十分重视大型项目建设,并分别在1998年、2002年先后出台了《海南省扶持大型工业项目投资优惠办法(琼府[1998]57号)》和《海南鼓励大型工业投资项目若干规定(琼府[2002]49号)》,先后建成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如海南天然气化肥厂、新大洲摩托车股份公司、大广坝水利电力枢纽工程、聚酯切片厂、毛绦毛毯厂、亚太啤酒厂等,改变了海南过去工业规模小、效益差局面,为实现新兴工业省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使海南国民经济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之后逐渐恢复并稳步回升。

(二)“双大”战略、规模经济与海南产业链整合

尽管“一省两地”发展战略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整合,使得海南三次产业开启了产业链整合与产业协调发展路径,但是海南工业比重提高缓慢,从1995年的21.6%上升为2004年的25.1%,仅提高了3.5个百分点,而这又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轻工业为主。海南经济依然没有摆脱“工业短腿”困境。海南在发展工业征程上一度步履缓慢,主要由于国家产业导向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海南没能培养起一批优质大型企业,没有及时培育一批大型产业项目,没有发挥出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为了提升海南工业规模经济,2003年12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海南省把“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提升到战略高度,并明确了重点任务。2004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以大公司、大项目带动,加快提升海南工业比重”设想。

“双大战略”是 “一省两地”战略的延伸,主要着重于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必须以规模经济为前提。1996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在“一省两地”战略中,首次提出建设新兴工业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其内涵就是要避开以小企业、小项目为主的低水平、低效率的资源开发老路,以大项目、大企业为支撑,高起点规划构建海南产业体系。“双大战略”秉承“一省两地”战略的比较优势经济模式,旨在充分利用我省矿产、南药、橡胶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发挥大企业和大项目的规模经济效应,激发工业大项目产业链长、联动效应大的优势,通过新型工业带动第一和第三产业,拉动经济总量增长。通过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海南先后引进了中石化、中海油、一汽集团、华能集团、中信集团、国电集团、南方电网等一批知名大公司、大集团,海马汽车、金海100万吨纸浆、东方1-1气田、富岛化肥二期、60万吨甲醇、8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160万吨造纸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并重点实现了以中海油、中石化为主导的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上游勘探生产、下游油品化工产品开发与销售链节不断的整合,以海马汽车为龙头的海南汽车产业链上游研发生产、下游销售与服务链节的整合,以金海浆为依托的海南造纸行业产业链上游纸品研发、制浆生产,下游印刷包装加工、终端销售链节的整合,以海口药谷项目为带动的海南生物制药产业链上游研发设计、原料药生产、合成药生产,下游物流与营销、品牌运作等链节的整合与延长发展。2006年 9 月,海南炼化800万吨炼油投产,当月产值就达17.24亿元,促进当月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44.6%,规模效应显著。

大型工业项目具有投资大、产值高、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条长、经济拉动力强等特点和优势。一个大企业、一个大项目往往就能带动一个产业的成长,迅速构建起优质的产业体系,有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2003年提出“双大”战略之后,海南的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逐步走上健康持续较快发展道路。2003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33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 27%,增速名列全国第一。经过对油气化工、汽车、造纸等产业链整合协调发展,到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094.6亿元,增长了2.28倍。2014年,海南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90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例达到51.2%,“双大”战略成效明显。在“双大”战略指引下,海南逐步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化工、汽车、纸浆、制药和农产品加工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也使产业链环节实现了规模经济,有效补长了海南工业短腿,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海南经济跨越式发展,全省财税收入大幅增加,2005年海南全省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 10995元。

在引进大型工业项目同时,海南也引进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旅游产业项目。比如,在农业方面,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海南引进了温氏集团等多家大型畜牧企业和水产品加工企业,使得海南农产品特别是畜产品、水产品加工出口能力明显增强。由于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海南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海南农业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加速发展轨道,使得初期基于比较优势整合的农业产业链走上了规模经济发展道路。旅游业方面,由于有境内外大企业进入,博鳌、万宁神州半岛旅游度假区、陵水清水湾和三亚海棠湾等一大批高档的大型旅游开发项目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海南旅游整体接待能力和品位,对于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和提高旅游客源质量,推进旅游业升级转型有着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在“双大”战略推动下,海南产业链整合主要表现为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拓展以及产业链厚度增加(即规模经济)内涵式发展路径。

(三)“国际旅游岛”战略、集聚经济与海南产业链整合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范围扩大,海南经济结构优化及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使得对更大范围的开放和更全面制度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标志着海南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进入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国际旅游岛”战略是一个关于海南经济发展的全面制度设计,具体到产业发展方面,其目标在于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海南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具体就是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和自我更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分工程度较高的产业发展模式。《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海南“六大”战略定位,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确定的空间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路径,从顶层设计上已经给出了海南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框架及发展思路,其各类政策也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集聚发展,即以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吸收、整合、集聚优势资源和要素,推动产业链专业化集聚、上下游配套和高端化发展。通过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后,规模经济效应使其竞争力显著提高,就会吸引其他地区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从分散地向集聚地转移,还包括相关产业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从产业链整合角度看,产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针对产业链不同环节及其功能定位,分环节、分企业特性出台产业政策,有利于支持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核心企业发展,打造创新驱动式产业链与需求拉动式产业链,促进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旅游岛”战略在继续肯定和支持“双大”战略在工业上所采取的集聚式园区发展模式同时,也在其他产业发展上积极设立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化、专业化发展。产业园区可以发挥投资规模效应,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等优点,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迅速扩大主导产业规模,促进工业经济迅速聚集,围绕支柱产业上下游领域延伸产业链,而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链整合、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和载体。除了洋浦、东方、海口等已有产业园区之外,一大批新兴产业园区相继投入建设,比如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农垦南平医疗养生产业园区、美安新城高技术产业园区、陵水清水湾国际信息产业园、海口美兰机场临空产业园区、三亚凤凰机场临空产业园区、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等。为扩大产业园区发展模式,2015年11月海南省政府发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省级园区实行飞地经济政策的实施意见(试行)》,鼓励各市县、各开发区因功能区位不同、资源环境制约、规划或产业配套限制等原因不能在本区域实施的项目到其他省级园区落户建设。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2015年12月16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拟通过建设八大园区,重点发展八大产业,把农垦打造成海南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国家热带特色农业示范区。截至2015年底,全省15个园区已开发建设面积162.8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8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1家,吸纳从业人员11万人。园区企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5%。集聚化、集群化发展的园区经济已成为海南发展新型工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模块化经济与海南产业链整合的未来演进

前述三种分别基于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产业链整合模式都意味着产业链一体化整合过程,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产业链分工逐渐深化和细化,产业链组织开始从一体化转向分散决策,即产业链“分化”或“分解”。在此背景下,模块化成为当前技术变迁和产业组织变革一个重要趋势,以“模块”为基础的生产模式正在全球各产业迅速推开,促进了部分产业链“垂直解体”进程,进而推动了产业链以模块化为特征的整合与重构。模块是指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界面和其他同样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从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7],比如个人电脑可以分别按照硬盘或显示器进行模块化生产,然后把各模块经过组合完成个人电脑生产。模块化产业链是以功能性分工为基础,呈网络状产业关联的产业链,其每个模块事先都已确定了设计规则和技能,并在此范围内开展业务。模块化产业链使得产业链上每个企业都可以专注于核心技术和产品,其他业务外包,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国际旅游岛”战略已经为海南奠定了融入全球化基础,2014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更是为海南打通了对接世界的快车道。海南应该借此平台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以模块化方式参与全球产业链整合。在这一方面,海南热带农业已经进行了一定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海南省依托热带农业资源特色和优势,通过一系列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政策措施,促进了全省开放型农业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与东南亚国家进行热带农业合作和产业链整合,构建“东盟农业生产基地+海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中国市场和非热带地区的市场+实现产业链整链效益”热带农业跨国产业链。这一举措出发点是海南根据经济全球化“优化配置资源、优势互补、优胜劣汰”发展逻辑,把自身作为全球产业链一个模块积极对接全球市场,促进产业链各环节资源优化组合、生产经营合理分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比如以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产业链核心的“中国—东盟”跨国天然橡胶产业链已经初步显现,东盟国家作为原料供给地,海南作为加工地的模块化格局也已经形成。不仅如此,海南旅游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建筑工程类、海航和海运类企业、钢铁和锆钛矿等原材料类、汽车和农机等制造业类都有很大潜力以模块化方式嵌入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赢得产业发展新机遇和新空间,通过模块化经济促进自身产业链整合和优化升级。

图1 海南制度变迁与产业链整合发展路径

在新常态下,海南应该鼓励企业“走出去”,将研发、人才等高端市场要素与海南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提高海南产品在价值链中位置[8]。模块化可以推动本地企业“走出去”发展,既有利于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专注于产业链“核心”环节而把非核心环节“外包”出去,又可以通过专注于模块的生产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将是未来海南产业链整合的主要载体和途径。

四、结 语

海南经济发展的制度动力由“一省两地”战略、“双大战略”和“国际旅游岛”战略构成,这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导向和制度供给高度契合产业链分工演进规律,分别促进了产业链分工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推动了海南产业链整合和升级(如图1)。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未来的产业链整合方向以模块化经济为主导。延续“国际旅游岛”战略开放框架和国际视野,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宽阔平台,海南产业链必将迎来新一轮重构和整合。

[1] Allyn A.Young.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J].The Economic Journal,1928(38).

[2] George J.Stigler.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1(3).

[3] 杨小凯.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 朱富强.分工效率:演进主义的观点[J].上海经济研究,2004(1).

[5] 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4(9).

[6] 张谯星.回顾建省25周年历程:1996,“一省两地”明航向[N].海南日报,2013-04-18.

[7] 青木昌彦等.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8] 苏绮凌,陈健.新常态背景下海南经济提质增效对策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6(2).

(责任编辑:赵峰)

Integration Mechanism Evolution of Industry Chain of Hai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ZHANG Hui,LUO Fu-sheng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Tourism College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supply chain is decided by the laws and the process of division of industry supply chain.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supply chain refers to the aims to develop new cutting-edge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ly in Hainan Province and make Hainan Province into a productive tropical agricultural base and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destination for leisure tourism. Besides, the government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large enterprises and big projects in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 of Hainan Province. These have become the main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Province. Therefor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supply chain has changed from comparative advantage economy to economy of scale, and to agglomeration economy. In the future, the method of modularization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supply chain in Hainan Province.

comparative advantage;economy of scale;agglomeration economy;modularization

2016-07-05 作者简介:张晖,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罗富晟,男,汉族,湖南常德人。管理学硕士。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区生产率差距研究—基于异质性企业、劳动力与产业空间分布的视角”(编号:71503055)成果之一;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产业链整合的演进机理及其效率研究—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编号:714254)成果之一;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热带农业产业链跃迁式升级的空间逻辑及路径设计”(编号:HNSK(GJ)13-81)成果之一。

F127

A

1009-9743(2016)03-0079-08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3.016

猜你喜欢
分工产业链海南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