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现代中国武术概念的整理与分析

2016-10-26 06:27
浙江体育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技击竞技武术

洪 奎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武术·

对近现代中国武术概念的整理与分析

洪奎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武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运动项目,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论及武术自然不可避免论及武术的概念,然而对于武术概念的界定,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受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武术其发展必须符合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界定也就自然不同。为解决武术在当今社会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本着“在继承的基础上谋求发展”的原则,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武术概念进行认真地梳理与反思,这既是武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理论创新的前提性重大课题,同时也是保证武术在当代社会获得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武术;发展;概念界定;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具一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东方文化,屹然傲立于世界的东方之林。武术作为一个子文化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大家庭之中,其发展和演变必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漫溯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的称呼各有不同,有的称它为‘武舞’,有的称它为‘武艺’,也有的称它为‘国术’,就在国外,它也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中国功夫’” 。这些不同的称呼正反映了武术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因此可以说,武术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饱含文化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陶冶性情、娱乐生活、传播情感、增进交流等功能。然而,对事物的了解,首先应从其概念入手。因为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所以对武术概念的整理与分析,对于我们今后深刻认识国家和民族古代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极大的帮助。

1 对“概念”一词的认识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思维方式的反映,同时,它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因此可以说:概念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归宿。任何科学认识的发展,都是通过各种概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金岳霖先生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即任何事物的概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然而,武术概念也不列外。

2 由近现代以来,武术概念的认识变化

近现代以来,对武术概念的界定,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在不同场合为它下了定义。然而,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武术定义能使绝大多数人认可或完全信服。同时,受历史条件、武术发展状况以及人们认识水平局限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也不相同。为了更加方便读者对近现代以来武术概念认识变化的观察,笔者现以列表的形式,对所查文献、书籍中武术概念的认识变化、学者们对武术概念的认识变化以及普通院校的武术教师和武术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变化,进行罗列与分析。

2.1近现代所著文献与书籍中对武术概念的认识

表1 近现代所著文献与书籍对武术概念的表述

表1(续)

由表1分析可知:上世纪30年代武术概念的阐述,肯定了武术属于体育范畴及所具有的健身、技法等价值,但是对武术概念的形式及内容却没有涉及。上世纪40年代武术概念的阐述与上世纪30年代相差无几,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上世纪40年代武术概念的定义把传统体育看作是武术。上世纪50年代武术概念的定义否定了现代武术的体育属性,没有涉及其他运动形式,但却突出了武术技击性的特征。上世纪60年代对武术概念的阐述,虽肯定了武术的体育属性及文化特征,但却淡化了武术技击性特点。上世纪70年代武术概念的定义肯定了武术的体育属性,阐明了武术的价值作用,第一次对武术的攻防技击特点做了充分肯定,然而在运动形式上却仅强调套路而忽视了其他运动形式。上世纪80年代武术概念的阐述肯定了武术的体育属性、文化属性以及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的特点。然而,笔者进一步分析列表,却惊奇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至今(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人们对武术概念的阐述并无多大变化,沿用了1988年武术工作者在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上一致通过认定,即把武术归属于传统体育,省去了繁杂而不全面的具体动作,提出了以技击动作为基本特征,明确了两种运动形式和内外兼修的中国体育文化特点,即用两种运动形式来表现武术多内容多类别的特点。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体现武术多功能多层次的特点。

综上可知:近现代以来,人们对武术概念达成的统一认识是:①肯定了武术的技击性;②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③肯定了武术的体育属性。但是对武术的文化特征、内外兼修的特点以及功法是否为其运动形式,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2.2学者们对武术概念的认识

由表2可知:温力、张久超等人都肯定了武术的体育属性和文化属性,同时强化了武术的技击性特点。但是温力在谈论武术的运动形式时,没有涉及到功法运动。程大力、李印东、王林、朱君等人在论及武术时淡化了武术的体育属性。他们认为: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一般体育。同时,他们对武术的界定,突出了“唯技击论”的观点。卢元镇、杨建营等人,对武术概念的界定,淡化了武术的体育属性,但卢元镇提出了武术的多元性特点,然而杨建营却从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个方面对武术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具有象征性和实战性技击含义的特点。谭炳春、刘闯等人对武术概念的界定与1996年出版的《高等学院教材·武术》中认为的武术概念相似,即他们都肯定了武术的体育属性和技击性特点,明确了套路和格斗的运动形式。然而,所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增加了对“武德的培养”这一点。

表2 专家、学者对武术概念的表述

综上可知,学者们对武术概念达成的统一认识是:①肯定了武术的技击性;②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然而,对武术的文化特征、内外兼修的特点以及功法是否为其运动形式,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对武术的本质是否属于体育这一属性,还存在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存在,例如时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曾曰:“属保健者曰体育,属于技击者,……由是言之,谓国术中包含有体育之效用则可,谓国术为体育之一种,则未当也”。伍绍祖在《中国武术史》序言中也说到“从广义上讲,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范畴,但它有许多内涵,超过了一般体育概念。它与西洋体育处于不同的层面……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体育”。因此,笔者认为对武术的体育属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2.3普通院校的武术教师和武术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识

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周围高校的武术教师的采访与调查中发现:由于现在普通院校的武术教师大多是有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人们所组成,他们对武术的认识都基于在大学时代所学习的竞技武术套路的层面,如一路竞技长拳、二路竞技长拳、竞技刀术、竞技棍术和竞技太极四十二式等。还有一些简单的套路,如初级长拳、初级刀术、初级枪术和初级棍术等。他们对竞技武术之外的武术内容知之甚少,所以他们所培养的现代武术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知也是基于这种层面。在这类人群的潜意识之中,他们早已把“套路就是表现性”“对抗性的只有散打”等观念生根于心。蔡仲林教授的一项对全国33所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院校的调查表明:各校的武术专项课仍以竞技武术为主,很难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点。基于此,所以才导致了现代很多武术专业学生形成了竞技武术就是武术之全部的片面认识。

面对这一形式,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在笔者看来,只有普通院校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尤其是传统领域的培训)和武术专业学生的文化教育,拓宽武术教师和武术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并将专业武术教育的重心,由以竞技武术教学为主转移到以传统武术拳种教学为主上来,才可以使这类人群对武术的认识更全面、客观。

2.4普通民众及民间拳师对武术的认识

学者们对于武术的理解,是基于他们的学识和对武术文化的了解而定的,有的认识得深,有的认识得浅,有的还含糊不清。再此基础上,必须根据政府、社会基层对武术的观点与学者们的观点想结合,这才能使得武术概念最大化完善。目前较为准确和官方的武术定义是“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此概念保留了武术的技击性特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的运动形式以及属于体育的属性。

然而,对于普通民众及民间拳师而言,由于接受知识文化较少,缺乏文化背景,再加上他们当中,仅有极少数人具有武术的亲身实践,他们一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认识武术。因此在他们看来,武术就是关于“打”的技术,谁打赢了谁,谁就是胜者。这类人群之所以认为武术是关于“打”的技术,其主要功能是防身自卫,原因是他们都只是以历史和其身边的武术发展的现实为基点加以认识的。认识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却抓住了武术最核心的东西,代表了最广大群体的认识。程大力教授也曾将“真正的武术”界定为“杀人术”,“杀人艺术”或“艺术杀人”。他说:“无论武术徒手技法还是器械技法,长期以来都是自卫应敌的技术,只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体育化发展的趋向,有些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安全保障的竞技运动,有些发展成为人们健身的手段而已”。武术界泰斗邱丕相教授在武术概念研究中列举的处于第一层面的“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而存在”的“技能的武术”和李印东博士在其学位论文《武术释义》中定位于“个人防卫实践活动”的武术,可能都是基于这种层面的考虑。

3 结  论

综上所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群体,人们对武术的价值期待不同,因此为武术概念的界定也就不同。那么,到底什么是武术,武术到底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在笔者看来,正如金岳霖先生所言:任何事物的概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然而,武术概念也不列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武术概念的研究可以说是原地踏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由于笔者才疏学浅、能力有限,还有待同大家携手并进,一同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在谈论武术概念的时候,除了必须考虑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被人们长期认可的、触及人们心灵深处的个性特征以外,对于武术之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其实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并且我们应该更加认真的思考一下,当今人们对于武术的价值期待和武术对于当今社会与个人的潜在意义。

[1]洪浩.武术概念:文化、历史与现代化[J].搏击(武术科学),2013(9):2.

[2]邱丕相.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7-10

[3]温力.试论武术的概念[J].体育科学,1989(2):13-16,93.

[4]周伟良.武术概念刍议[J].体育科学,1989(4):12-16,93.

[5]朱君,秦延河.浅析武术概念的确定[J].湖北体育科技,2001(1):14-15.

[6]蔡仲林,汤立许.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77-79.

[7]谭炳春.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4(4):65-66.

[8]张久超,蔡仲林.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四川体育科学,2004(6):87-92.

[9]邱丕相,杨建营.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6):1-5,29.

[10]王林.武术概念的论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123-125.

[11]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12]刘闯.对武术概念的再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5(7):14-16.

[13]李淑梅,李井泉.武术概念之我见[J].辽宁体育科技,2005(2):3.

[14]卢元镇.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搏击(武术科学),2010(3).

[15]罗时铭.寻觅武术产生的历史足迹——兼谈中国武术的概念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8-41.

[16]杨建营,程丽平.大武术观统领下广义武术概念的确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4):88-93.

[17]温力.认识的深化和武术概念的嬗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1):6-9.

[18]王林.武术概念的逻辑学探析[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3):16-18.

[19]周伟良.武术概念的外延性术语刍论[J].体育文史,1998(3):36-39.

[20]王林.武术概念的逻辑学探析[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2.

[21]李印东,张明庭,李志坤,郑兆瑞.武术概念阐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259-262.

[22]杨建营.大武术观视域下广义的武术概念——基于对武术与体育关系的剖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6):49-54,2.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Modern Chinese Martial Arts

HONG Ku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Martial arts, a sport with a long history, from people in the long life and struggle practice, gradually accumulated and developed a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When it comes to natural inevitably deals with the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for the definition of martial arts, however, it is a very headache problem.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ushu in today's society how to better development, in line with in succession on the basis of seeking development principle, carefully on the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and comb, is martial art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o realiz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first major issue, but also ensur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martial arts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 necessary condition.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definition ;value orientation

1004-3624(2016)05-0106-06

2016-04-21

洪奎(1991-),男,河南虞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

G852

A

猜你喜欢
技击竞技武术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竞技精神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