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深入贯彻“8337”发展思路,坚持美丽发展总体要求,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进步。但是,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借助于新一轮东北振兴,如何发挥综合资源比较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亟待认清市情,强化问题导向,明晰发展战略,才能更好地促进呼伦贝尔市健康发展。
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能源富集与高电价并存
呼伦贝尔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主要电源点集中在岭西地区,2015年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812.3万千瓦,累计发电323.7万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246.9万千瓦时。受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影响,外送电量存在明显窝电现象。同时,用电成本偏高,以35万千瓦发电机组为例,每度电发电完全成本不足0.16元。内蒙东部地区归国家电网东北公司,上网电价比西部高0.026元,以110千伏用电线路为例,大工业用电价格达到了0.491元/度,比西部高了0.06元。
(二)水资源富集与低利用并存
2014年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达到361.15亿立方米,占全区的67.2%。地表水资源量340.79亿立方米,占自治区的85.7%。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水利设施,水资源特别是地表水资源利用不足,全市通过水利设施实现可控制水资源量约20亿立方米,仅占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9%,占自治区各水源工程总供水量(地表水)的22.5%。以农业灌溉为例,呼伦贝尔市水浇地仅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4.4%。境内尼尔基水库总库容86亿立方米,但我区可利用的仅为3.2亿立方米,占总库容的3.7%。
(三)旅游资源富集与配套设施不足并存
森林、草原、湿地作为呼伦贝尔市自然资源的典型特征,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1.4%,草原面积占全区草原面积的11.4%,林地面积占全区林地面积的83.7%。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区第3位;境内分布有额尔古纳河、克鲁伦河、雅鲁河等3000多条河流,呼伦湖、贝尔湖等500多个湖泊,3000多种植物、400多种野生动物。拥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55个,AAAA级旅游景区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自治区级地质公园3个。是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8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满洲里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2015年过货量占全区的45.8%,经满洲里口岸运行的中欧班列达到604列。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景区景点内容单一,景区布局散、规模小、档次低、配套设施不足,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不足,不同程度存在“一票难求”、“一车难求”、“一房难求”、“一餐难求”、“一人(导游员)难求”的现象。海拉尔旅游集散中心作用发挥不足,交通通行效率低,公交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部分通往林区道路等级低、可进入性差,三级及以下公路占全市公路里程的88.7%,其中等外路占全市公路里程的5.5%。
(四)体制多样与活力不足并存
由于历史原因,呼伦贝尔市存在多种管理体制,以林业管理为例,呼伦贝尔市境内林地分别由市林业局、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黑龙江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加格达奇)、兴安盟林业局等管辖或经营,市林业局只管辖其中80多个国有林场,在林业林场改革中协调成本高。呼伦贝尔电网归国家电网东北公司管辖,地方在电网改造、电源点等建设上协调难度大,不利于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激发地方活力。
二、建议
(一)更加注重“绿色”和“开放”两大战略引领
发展战略是指导一个地区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一个地区综合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谋划地区布局的总遵循。呼伦贝尔市作为内蒙古的“缩影”,在绿色资源和开放发展等方面拥有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综合比较优势。从政策看,呼伦贝尔市列入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加工基地和“中俄蒙合作先导区”;从现实发展看,呼伦贝尔市面临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强烈需求,谋划新的增长点迫在眉睫。为此,需要在遵循国家新理念、新战略、新思路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突出优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大小兴安岭转型等机遇,在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下,谋划绿色产业发展;在秉承开放发展理念下,谋划“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增强发展战略的导向性。
(二)更加注重“品牌化”经营模式选择
品牌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名片,打好品牌可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外溢性,反之,则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呼伦贝尔市素称天然大氧吧,走绿色品牌化道路毋庸置疑。但打造品牌除突出特色、总体谋划外,更需要长期经营:一是坚持以“特色化”创建品牌。如,呼伦贝尔岭东地区作为传统大豆的主产区,发展非转基因产品得天独厚;二是坚持以“整体化”创建品牌。如,大兴安岭作为国家重要的森林区域,涉及根河、牙克石、莫旗等多个旗市,谋划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更需要整合资源整体谋划;三是坚持以“传统化”重塑品牌,呼伦贝尔森工集团和农垦集团作为传统两大 “航母”,拥有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等比较优势,建议继续深化所有权和经营权改革,通过资源资本化等手段激活存量资产;四是坚持以“系统化”创建品牌,呼伦贝尔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对外宣传上要更加注重全方位,除传统“大草原”品牌外,更加注重“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等宣传推介。
(三)更加注重“大区域”合作理念引导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更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需要增强对市场的敏锐性,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来谋篇布局。综合考虑呼伦贝尔市的区位条件,建议从三个层面强化区域合作:一是从国际次区域合作看,以建设“中俄蒙合作先导区”为契机,发挥“鸡鸣三国”优势,加快推进“海拉尔—赤塔—乔巴山”次区域合作,重点推进便捷通关、商品认证、检验检疫等领域一体化,从制度建设上来保障国际产能合作;二是从国内区域合作看,呼伦贝尔市作为落后地区,更需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同时,建议根据中欧班列过货品种谋划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三是从自身发展看,“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议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定位,谋划以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如,以满足次区域合作保障功能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海拉尔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国际会展城市。
(四)更加注重“资源资本化”路径探索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资源型地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综合考虑呼伦贝尔市资源和体制因素,需要采取不同方式:一是对于森林资源经营和林下资源开发,特别是林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上,建议通过引进和培育大型企业,统筹资源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借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契机,将森工、农垦等优质资源进行打包推介上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民间投资比重;三是谋划好“水”资源文章,补足水资源利用不足“短板”,探索自治区“东水西调”工程,加快修建一批水库,以工程性措施缓解西部水资源短缺问题;四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提高地方国有企业活力。
(调研组成员:张永军 寇子明 康磊 梁成 李文杰;执笔:张永军 康磊 李文杰)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