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玉 杨芳 周海元
中山大道始建于1864年,形成于1904年,绵延8.4公里。110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老汉口人记忆中最难忘的繁华商街。
中山大道的繁荣兴盛与汉口的历史血脉相连,1906年伴随京汉铁路通车,张之洞主政湖广,汉口的商业随着开埠而飞速发展起来。张之洞下令拆除汉口城垣改建马路,也被称为”后城马路”,这便是中山大道的雏形。从现存清末民初的汉口地图上,还可以依稀看到老汉口的城墙如图1。著名学者王受之先生回忆在武汉的年幼时光:“从武昌去汉口,走江汉路,到交通路看外文书店、旧书店,再到中山大道上的”汪玉霞”买点心,去民众乐园看演出,在解放后建造的工艺大楼看热闹,走到六渡桥坐无轨电车沿着中山大道西段,到武胜路转弯,上汉水桥,再过长江大桥回家,从来都是这一条路线。在汉口走中山大道,没有一种单一的性格,而是一段一段的拼合感,不同的租界段、江汉区内的华界段、硚口区的近于郊区段如图2,性格不同,并非一条普通的道路。”
这条来自明清、走过开埠的马路,借由兴建武汉地铁6号线施工的契机,梳理时间与文化的分界线,让古老的汉味传统与欧式风情的近代建筑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得以重生。
中山大道整体景观改造提升范围全长4.7公里始于一元路止于武胜路。以中山大道为中心两侧各拓展1—2个街坊,总体规划面积约为2.54平方公里。综合提升包含街道两侧建筑立面改造地面、景观的重塑、交通的调整、市政管线的梳理等。现将中山大道(一元路至武胜路)按照三段式景观特色进行改造提升。(如下图)
东段:一元路至江汉路段,为历史文艺风貌段,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历史建筑留存较多较好,以租界建筑、里分建筑为代表;中段:江汉路至前进一路,建筑风格中西混搭风貌,道路空间逐渐开阔,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更替布局,呈现—街两面、中西混搭的特点;西段:前进一路至武胜路,为现代商业风貌,街道空间尺度开敞空旷,建筑多为近年来新建的现代风格建筑,建筑品质欠佳,街道景观有待重塑提升。
在交通上,中山大道实施公交街道的理念,总体对区域交通和路网影响较小,其中西段交通组织形式维持不变;中段为公交专用(含出租车):东段以公交通行为主,兼顾为周边单位服务。车行道的压缩、路权的重新分配,不仅提供了更加富余的人行空间,还织补了更多的公共绿地空间。
中山大道武汉美术馆节点,连同两侧美术馆和汉润里整体打造为环境宜人的步行街区(如图美术馆节点鸟瞰),保华街仅允许公交通行,在市政道路铺装上采用石材以保证整体环境氛围的统一。
汉口水塔是中山大道沿线的地标I生建筑,是中山大道的视觉焦点。以汉口水塔为对景视线焦点,利用汉口总商会和大洋百货间宽阔的道路空间规划中央绿岛,并以可临时关闭的慢行道穿插其中,既解决临时泊车需求,又提供绿树掩映的多功能城市开敞空间。
中山大道景观整体改造提升意义非凡,未来将成为高端、领衔全球的多元高端业态的商业道路。沿街风景如画,购物环境愉悦宜人,交通安全便捷,在绿树掩映之下,人行、车行共享街道,历史老街将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