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兰 吴雯婕 张光秀
《画筌》中有“山本静,水则动;石笨顽,树活则灵”的形容,如果说园林是写在大地的华章,植物则是城市柔软的外衣,是城市的精灵。然而,现在的一些园林设计师对于植物的景观营造缺乏思考,似乎就是用画树的圆圈填满空间就是设计,导致很多外行人认为园林植物就是挖坑种树的简单工作,使得目前少有植物配置的精品,更不用谈及植物的意境营造了。笔者就园林植物的配置与意境的做浅显的论述。
一、目前植物配置的主要问题
1、忽略植物空间布局,以种满为原则。在植物设计中不讲究章法,不讲究空间的开合关系,导致整体布局与细节的营造不足,或是过于空旷或细节过多限于琐碎中,使得景观缺乏艺术性与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植物种植满布全园,植物空间死板,缺乏林冠线与林缘线的韵律变化,导致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或是无法体现园内建筑、构筑物的形体美。
2)对于建构筑物旁边的植物景观的营造考虑不足,对于道路转角、视线点的植物景观配置不重视,缺乏细节设计。或是以大、旷为美,满种草坪或是大片树阵,只见“鸟瞰”效果,忽略了人在其中的实际感受与需求。
3)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时,不注重对于周边环境的视线分析,常忽略预留透水的景观视线区域,致使“临水不见水”的问题。山地景观则忽略山体的透视线,导致山上的亭廊或构筑物无开敞面,望不到远景,而周边区域也无法良好的借景。
4)对于特殊区域,如屋顶、架空层等荷载的要求不太清晰,盲目的设计大树与地形,不注意隔根层、排水层的设计,致使植物生长不佳后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2、忽视植被习性特点,以形态为追求。在植物的配置中,不调查场地立地条件,如土壤的酸碱性,盲目选择植物品种,影响植物的生长与景观的长效性。在植物搭配中,特别是灌木与地被的选择中,忽略了植物对光照的要求,往往出现喜阳植物在林下或是喜阴植物被暴晒的问题;对于耐水湿植物的运用也存在栽植地点不对等现象也常有出现,使得植物的应用缺乏科学性。
3、不懂植物文化内涵,以能种为目标。在植物配置中,忽略了植物的诗情画意与文化内涵或是植物的配置与景观营造的主题不搭,使得景观营造缺乏意境。植物之间的搭配气质不符合,如邻水种植银杏、梅花下面配芒草等。
4、不注重节约用材,过分追求“高档”景观。在植物的应用中,过分强调大树的运用,而大树的种植成本较高,且恢复期较中、小型植物慢,在景观的长效性上并不适宜。在植物的选择中,林地的植物品种与广场、道路、点景植物的规格与要求一样,缺乏规格与形态、种植要求的细分,使得植物的搭配层次不佳或景观的效果不突出。一味的强调纯林与混交林,缺乏两者的合理布局,容易产生雷同景观;对于速生植物的选择较少,以植物价格来划分植物的档次;过于强调及时效果,以密植为手段等使得植物材料的应用产生浪费。整形地被、色块过多,低维度植物运用较少忽略了植物的养管成本,不利于景观长效性的维持。
二、植物的配置与意境营造的几点建议
明代陆绍珩《醉古堂剑扫》中说:“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说的就是园林中所配置的植物要符合诗情,要有文化气息。只有认真分析场地的文化与艺术承载,合理的搭配植物的习性、形态以及文化内涵,才能形成植物的个性与场地的气质的切合,才有植物最终的意境营造。
1、艺术布局,整体气势与精致细节的合理搭配。陈从周先生曾说,”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园林讲究构图层次、自然、意境的表现,这和中国绘画正好不谋而合。园林的造园艺术法则就是要在有限空间、有限景物创造无限的意境,优秀的园林布局营造出的“画境”,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1)分析环境,屏、借有致。在布局之前,应对周边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俗则屏之,佳则收之,巧于因借是古典园林造景的精髓,也是现代园林部可或缺的重要手法。只注重场地小范围的植被空间,则如一叶障目,缺少了大气的格局。
2)分析布局,体现场地肌理。在植物空间的营造中,应与总体的景观布局一致,与场地内的山水肌理一致。植物造景也与绘画构图一样,空间应疏密有致,布局灵活,尽量避免“平、齐、均”。宋代作家李成在《山水诀》中说道:“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这句话表明如何决定所要描绘的对象中主要景物和陪衬景物是山水画构图的首要步骤。园林布局还重视虚实、开合和取舍的艺术原则,也从侧面表明了绘画构图要注意空间疏密有致,布局灵活,尽量避免“平、齐、均”的现象。只有园林植物景观的主次分明,空间开合变化才能营造出如中国画讲究“宽可走马,密不容针”。讲究粗细结合,大空间营造气势,细节植物配置体现精致景观。讲究节奏与韵律的变化,营造出或曲径通幽或柳暗花明的不同景致。
3)结合地形、铺装、道路、小品构筑,营造画境。植物造景上讲究自然,其不单是植物本身的组合(如树丛),也同时注重与山水、建筑等的有机融合,使之尽量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针对建筑、小品的特色与形式,根据造景的法则进行构思、立意、布局的,将植物与布景的要素构成一幅富有生机、三维动态的、立体效果的画卷。在植物与构筑之间空间、大小、色彩、线条的等方面进行协调与对比。竹与窗、芭蕉与墙隅、柳荫与堤岸、绿树与建筑掩映成趣等都有画意展现。注重植物的层次搭配与立面关系,注重树形的搭配与节奏变化,注重树木与地形的高低关系,营造舒适的天际线变化。不宜高处种植矮数,低处种植高树,与地形的走势相背离;忌讳以道路、铺装等划分,两侧各种植不同品种植物,形成“阴阳头”的配置形式,缺少植物景观呼应性与连续性。在园林道路中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也需要考虑道路两侧的遮阴效果,将适用性与美观性合理的结合。
2、紧扣主题,营造园林意境。植物造景围绕设计主题,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与配置形式,烘托景观主题。
1)分析场地的历史承载与底蕴,依据造园主题与配置植物。选择造景植物的品种,其蕴含的气质应该与场地的气质相吻合。古人常常以花木言志,花木人格化,讲究树木花草的“比德”情趣,表达中国文人淡泊、清高、自持、正直的品格。竹体现气节、牡丹代表富贵、玉兰有高洁之意等等,金栗亭“玉阶桂树闲婆娑”、满觉陇的桂花飘香等等,都是植物结合景点营造诗意景观。如东湖梨园的景观提升,结合梨园本身的历史沿革,营造宋代诗人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意境,依托建筑将梨树、垂柳作为点题主景树,烘托主题。选用竹、南天竺、芭蕉、海棠、白玉兰等庭院植物,形成庭院深深的院落景观。如济南国际园博会中的武汉园设计以屈原为主题,园林景观营造台榭陂池的楚式园林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与应用上以离骚植物形成园林植物风格的素材,选用紫玉兰、芍药、菖蒲、荷花等的香草、香木体现诗人的忠贞与贤良,植物配置很好的呼应了展园的主题表达。
2)依据植物的习性合理选择品种及意境体现。在设计中应充分了解植物的习性,对于光照、土壤、水份等的要求,合理的配置种植位置与景观层次。滨水的垂柳依依营造了苏堤春晓之景,满池荷香扑面来点出了远香堂之意,都是将植物的生长习性与传统寓意相协调进行综合配置。
3、善于借外物来烘托植物意境。在景观营造中不仅要注重植物的姿态美,还应该考虑其四时的变化的季相之美、日月更替的光影之美、风雨雷电的声音之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景与人同”以程颢的着两句诗形容植物的动态变化恰如其分。“梧叶新黄柿叶红”、“云破月来花弄影”、梅花的“暗香浮动”,芭蕉夜雨、“天风海涛”等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对象,从而使人们的感受更真实、更生动,其中的诗画境界、诗溶于景里,景溢出诗意,把景象营造的有声有色。
三、小结
景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象,是看得见、听得到、嗅得着(香味),也摸得着的实体。这种景象能对人的感官起作用,而产生一种意境,有这种意境,就可以产生诗情画意,境中有意,意中有情,以此表现出中国园林的特色与风格。植物则是创造由景物-意境-情感-哲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景观的活力之泉,植物景观的营造不是简单的挖坑栽树,不论是其个体的姿态美还是其整体营造的层次之美,都需要我们对于设计场地进行细致的分析,合理的选择植物的品种与种植形式,需要以理性的思维、艺术家的画笔、诗人的浪漫营造充满内涵的植物景观作品,创造具有诗情画意般园林景观,以此来激发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