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东湖绿道湖中道植物设计浅析

2016-10-25 04:36肖雪缘马晙颖肖纯
锋绘 2016年3期
关键词:东湖绿道景观

肖雪缘 马晙颖 肖纯

一、武汉绿道建设特色

为充分利用城市绿色区块,连接城市相互隔离的绿地基质,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武汉绿道以“彰显特色、生态为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指导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绿道建设。截至2015年年初,武汉市已基本建成东沙湖绿道、后官湖绿道、江滩绿道、纸坊环山绿道、张公堤绿道等,并有多条绿道正在规划或建设中,其中包括武汉环东湖绿道。这些绿道的使用率极高,很大的改善了绿道周边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广泛好评。

武汉市绿道建设的构建特色及现状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体现武汉特色。

绿道建设结合水岸与山路,有串起大花山、青龙山、八分山的风景区绿道类型,有环东湖、沙湖、后官湖而建的滨湖绿道类型,绿道建设各有主题,但都带有深深的武汉烙印,体现了武汉特色;

(2)绿道建设生态为先。

武汉绿道建设中,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原有设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工程,而是以尊重原有生态为主,顺势而为,因形而建,绿道常常沿山水的边沿前行,尽量不穿插内部植物群落结构,而导致影响内部生境。在绿道的整体构建形式上也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强化绿道的连通性。

武汉绿道规划形象的将绿道和公园、景区等自然人文资源比喻为“藤”和“瓜”的关系,采用绿道的线性连接特点,做到公园、风景区、文化遗迹等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串联,从而有利于武汉市居民和外地游客使用绿道来观赏武汉风采。由于绿道的联通作用,疏活了各个原本彼此孤立区块的联系,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讲,此种联系加强了植物种群间的交流,从而形成复合种群,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在社会功能上,绿道的建设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观念。

二、环东湖绿道湖中道总体概况

绿道建设是“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行动。为全面贯彻“让城市安静下来”的城建理念,激发东湖活力,提高武汉城市品位和市民生活品质,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世界级水平的环东湖路绿道”,并从绿道定位、交通组织、绿道建设标准、建设分期等方面,明确了规划成果深化完善的方向。

一期绿道分为湖山道、湖中道、磨山道、郊野道等4条主题绿道,包含了环郭郑湖绿道、磨山核心景区绿道和环团湖落雁景区三大部分,全长共28.7公里,串联磨山、听涛、落雁等三个经典的生态旅游景区资源,实现“漫步湖边,畅游湖中,走进森林,登上山顶”的建设目标,满足“走、跑、骑、游”等多样化的绿道功能。

绿道建设中,植物景观构建是重要方面,关系到绿道景观观赏性的高低和人们对绿道体验感受的好坏。本文以环东湖绿道湖中道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湖风景区的实地调查,总结环东湖绿道湖中道植物景观特点,以期为环东湖绿道植物景观的提升提供参考。

湖中道起于梨园广场,沿线经过楚风园、九女墩、东湖渔场、湖心岛、鹅咀等五大节点,止于磨山景区北门,全段长约6公里,优美的池杉岸线贯穿湖中道,成为东湖风景区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线,其中从楚风园至九女墩段以悬铃木为主,以阔叶混交林为主的山体森林集中在九女墩,水生植物及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湿地景观集中在东湖渔场,楚风园、湖心岛、鹅咀以现有的阔叶落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为主。总体看来,多数植被结构较简单,具“乔-灌-草”复层结构的群落较为稀少。从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来看,植被垂直结构多为1-2层,具“乔-灌-草”三层结构的群落较少,能够达到数层的群落更为稀少,有部分群落因人为增加多种观赏树种,从而提高了其物种多样性。

三、湖中道植物设计方法

1、特色景点主题鲜明

一个风景区的植物配置能否引起人们的共鸣,很重要的一点是植物配置是否具有主题性。湖中道整体简洁、开阔、大气,以杉林长堤为湖中道线路最大的特色亮点,其中众多风景优美、特色各异的节点增添了游人的游览停留时间。

楚风园作为绿道起始点,延续该节点“从森林出发”的理念,突显楚风汉韵,乔木以水杉、梅花、湖北海棠、玉兰、梧桐、丝棉木等具有湖北特色的植物,地被植物以湖北特色乡土植物为主,如地被菊、琼花、白芷、薜荔等,进一步突出湖北特色,临水区域营造自然草坡,现有的水塘种植荷花、慈姑、石菖蒲、水生鸢尾、水蓼等形成楚辞花园,结合堤岸的改造营造湖中有湖、碧水连天的滨水空间。九女墩为纪念性景点,在保留现有乔木,少动现有地被,不惊扰林中小动物生存环境的前提下,沿林地道路一侧补充耐阴开花地被如活血丹、虎耳草、肾蕨、麦冬等,局部营造静谧、葱郁的林荫环境,同时完善雨水花园植被,滨水区域种植水生湿生植物与开花灌木,林中空地、道路拐角布置湖北特色植物湖北玉兰或湖北山楂等,用白色的开花植物缅怀先烈。

东湖渔场是湖中道节点中以水生植物为主题大型景观点,渔场内保留现状乔灌木与挺水植物,结合渔场自身的堤埂肌理,形成野趣盎然的水上花园。鱼塘北侧的每个小水塘里以大片的挺水植物或浮水植物为主,岸边搭配木芙蓉、木本绣球、构树等自然态乔灌木,体现生态自然的湿地景观;幺勾桥以南水生植物以现状的大片荷花为主,在岸边可配置夏开花的中层如木芙蓉、垂丝海棠等,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

湖心岛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将东湖水域风光尽收眼底,充分挖掘利用滨水自然资源,突显“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植物配置主要以春花、秋叶为主,观花树种有樱花、垂丝海棠,秋色叶树有池杉、枫香、乌桕、鸡爪械等;考虑东湖风向及水位,确定北面最大水岛以垂丝海棠、湖北海棠为主,以香樟、垂柳构建天际线;两座小岛一处布置池杉纯林满铺二月兰,另一处以枫林为骨架,满铺紫娇花,可以从早春至初夏观花,并在深秋赏叶。阳光大草坪以香樟三角枫为主要林带背景,预留视线通廊观湖,林缘片植樱花,成丛点缀鸡爪槭、红枫提亮秋色,草坪上孤植大规格朴树。岸边片植离骚中观花植物,形成忘忧花港、海棠花溪、芳草花径。

鹅咀是观日出的绝佳节点,在植物配置上以突出湖景为出发点,以大树为本,大树组团冠盖相接,点植旱柳等高大乔木作为骨架,中层以碧桃、紫薇等配合景石,花草点缀,表现出壮美的景致,明确限定了空间,既可让游人安静休息,又留出透视线供赏景用。

湖中道道路绿化根据与之衔接的节点的主题特色,形成与之相呼应的配置风格,在地被的选择上尽量选用常绿、观花、低矮、耐阴的灌木或草本,整体以简洁开阔为出发点,在局部点缀小乔木+草丛花境,形成别具一格的植物小景。从梨园广场至楚风园,保留上层池杉,下层以缀花草坪烘托简洁的风格;楚风园至九女墩,以常绿简洁的兰花三七为主,与花坡形成对比;九女墩至东湖渔场在杉林下种植素雅的美女樱,呼应湖中段简洁开阔的特色,使游人穿行在杉影花带之中;东湖渔场至湖心岛,移除绿道东侧原有夹竹桃,增加开花灌木及观赏草,将东堤湿地美景展现在游客眼前,绿化带种植春鹃,结合节点入口适当点缀木本花境;湖心岛至磨山北门,7米宽绿化带内片植紫薇,下层种植春鹃+常绿鸢尾+木本花境,形成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

2、雷造疏密有致空间

湖中道每个节点根据地形地貌等设计条件和各种活动功能的要求,以乔木为骨干,中下层为重点,结合地形和乔灌木的不同组合形式,有疏有密,采取大小相间、幽畅变换、开合交替、虚实结合的形式组成变化多样的园林空间。

湖中道线路段以欣赏湖景为主,全线一般都采用开敞式的布置形式,组织透景线,为利于因借,新建驳岸上的植物配置宜疏不宜密、宜透不宜屏。东湖视野宽广,园看湖,湖看园,相互借资,配置时多从景观的整体效果着眼,注重搭配时的韵律与节奏变化。在局部平台、转角、路口处点植鸡爪槭、郁李、木芙蓉等具有观赏性的中层小乔,破除杉林带来单一感,驳岸的植物以较耐水湿的色叶、观花乔木如乌桕、樱花、垂丝海棠、郁李、木芙蓉、木本绣球为主,高大的池杉占据最高层,余米高的乌桕树冠丰富了中间的层次,加之樱花、木芙蓉、郁李、木本绣球等中下层的点缀,形成参差起伏的湖岸线。同时还较多运用了夏季开花水生植物,以增加植物的观赏性,而植物材料的种类选择上也较为均衡,兼顾了四季的变化,形成疏密、高低、繁简、曲折不同的驳岸线和立体轮廓线。

3、季相色彩变化丰富

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形象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植物会随树龄的增长而改变其形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季相特色。湖中道的植物配置总体以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季苍翠、四季有景为出发点,但不同的景点,植物景观各有侧重。体现春季景观的有楚风园的玉兰、梅花,夏季景观的有东湖渔场的荷花、菖蒲、鸢尾,秋季景观有湖中道杉林长堤,还有湖心岛和鹅咀的枫香、乌桕,冬景有九女墩的樟林、桂花以及悬铃木等观干树种,整个湖中道呈现出四季有景,处处不同的景象。

四、结语

根据上述介绍,归纳了东湖湖中道植物配置的总体特色,在接下来的植物设计中应顺应自然规律,以东湖自然群落的配置模式和发展演替特点来指导园林绿化,总体上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景制宜的原则,力求符合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等需求,大力丰富湖北特色植物种类,全面结合东湖文化特征,突显湖中道植物特色。

猜你喜欢
东湖绿道景观
绿道上的“风景”
景观别墅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东湖一角
游东湖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东湖雪景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