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庆锋 平涛 周睿
摘要: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文化资源是城市的眼睛,通过它,可以探寻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情,进而构筑居民对城市感知和记忆的基础。这就是城市文化符号。本文主要对文化资源现状的分析和现状文化符号的分类,归纳出现有文化的主题类型。进而结合本次绿道各段、各节点景观提出个人的一些文化表达及应用方法,以通过对环东湖绿道景观文化的植入更进一步强化东湖的人文底蕴。
关键词:绿道,文化主题,文化符号,文化元素,“慢”文化
引言
环东湖绿道建设范围为:环郭郑湖段(梨园广场楚风园-九女墩-东湖湖心岛-鹅咀-磨山北门-枫多山-一棵树)、磨山核心景区以及环团湖落雁景区,全长约28.7公里,串联磨山、听涛、落雁等三个经典的生态旅游景区资源,实现“漫步湖边,畅游湖中,走进森林,登上山顶”的建设目标,满足“走、跑、骑、游”等多样化的绿道功能。整体景观结构为4+4+8,分别为4段景观绿道,4处门户,8大主题区域。
1.文化资源现状
东湖人文资源丰富,如同众多的老建筑一样,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一棵上了年纪的树一个小雕塑便不仅仅是树和雕塑,它更凝结着一代代武汉人的青春记忆,是往昔岁月的凭证。
结合东湖现状文化点,按资源的科学属性划分,分为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2.文化主题梳理(类型)
通过现有文化资源分类依据文化符号的不同特质对相关主题进行归纳,如:
2.1音乐文化主题(吹笛、听涛)
2.2植物文化主题(梅、荷、樱……)梅花品种320余种,占全世界梅花登录品种的60%,居全球第一
2.3动物文化主题(落雁、白鹭等)珍稀鸟类5大类型234种
2.4渔家文化主题(养殖场、捕捞)东湖渔场旧址
2.5楚(屈原)文化主题(楚天台、行吟阁、端午龙舟等)
2.6三国文化主题(刘备郊天坛、鲁肃葬马)
2.7革命文化主题(九女墩、朱碑亭)
2.8爱情文化主题(鹊桥、赵氏花园)
2.9民俗文化主题(村舍、农田)
依据相关文化点归纳,结合本次绿道主要文化主题分布如下图:
3.文化研究目标
绿道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平台,既可以展示东湖的山水底蕴、生态和人文美景,而且可以借助绿道的网络,使文化交换更有载体。绿道也像一个流动的演出舞台,人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但不论是演员的参与还是观众观看,他们都能从中感受生活中的新旧文化。
以东湖现有文化背景为依据,融入城市“静”元素,通过特色文化符号的强化并植入绿道“慢”文化,使之发展成为武汉东湖绿道独特的“绿道文化”。东湖四段绿道现有的特质为“旷”“野”“书”“楚”。如何策划,如何应用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在布局方面,四段景观道主要是对串联在绿道上的现有资源通过绿道连接进行引导,而绿道自身是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骑行体验。湖中道主要以渔家文化及楚文化为主,其中包含楚风园、东湖渔场、湖心岛等节点。如梨园广场楚风园作为景区西门户以“城市进入森林,绿道从森林出发”,主要以强化本身绿道文化的展示。再如郊野道包含西埂、田园童梦、塘野蛙鸣等节点主要以反映渔家及田园乡野感的民俗文化为主。磨山道以楚文化为主线,磨山北门结合楚城文化点进一步强化楚文化特色。湖山道以枫多山、梅园为代表的枫树彩叶及梅园的梅花植物文化着重强化“枫树”等彩叶植物及梅花文化的延伸与景观营造。
策略及研究:
3.1强调自然观景:看印象日出、赏醉美夕阳、观候鸟南飞……
3.2强化绿道体验:感受文化共鸣,寓教于乐,骑行游赏。
(1)休闲观赏,关注东湖自然文化底蕴,强化参与性;
(2)对磨山、楚风园、梅园等认可度较高的景点通过文化符号元素和相关植物进行景观提升,认识度不高的景点进行文化引导;
(3)注入文化元素完善服务及相关设施。
4.文化表达方式
主要通过5个方面对现有线路及节点进行文化强化:
4.1建构筑物:通过反应相关文化符号的遮阳棚,廊架、休息亭、景观墙作为表达方式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设置来强化场地的文化氛围。
4.2场地铺装:结合现状文化点,在相应地段通过地面浮雕和带有文化符号的特色铺装以丰富区域场地界面。
4.3公共艺术:在文化节点里通过故事性装置艺术、情景雕塑或者扎景来强化上述各线路及节点的文化主题。
4.4植物绿化:能代表城市文化符号的树种,充分彰显园林植物的文化特质和植物的文化意蕴,如植物与名人,植物与历史等。
4.5文化活动:结合相关文化点,设置相关文化活动,增强场所人气和参与性,寓教于乐。
5.文化应用
5.1梨园广场楚风园:强化亲近自然山水,感受绿道文化从森林出发从虚拟到现实的体验。
作为城市进入森林的引导区域,绿道的连接区。通过设置绿道陈列馆,对世界各国的绿道文化展示(图片资料、文献展示、虚拟现实等科技)来强化东湖绿道本身的文化品牌。馆内可陈列武汉绿道、东湖绿道建设成果,工程纪实,各国绿道自行车漫游互动骑行体验感受各国异域风情等相关内容。
依托现有植被景观,栽植以湖北地域特色植物进行造景。主入口广场及其周边区域采用特选棠梨、梅花,结合现状大树形成茂密的林下空间。保留现状樟树林,补栽白玉兰、紫玉兰特色植物进行组景。滨水区域,营造楚辞水花园,选用楚辞中的植物,如香蒲、水生鸢尾等,形成青荷盖绿水,群芳披红鲜的秀美景象。
5.2梅园全景广场:梅园全景广场将是整个东湖的最佳观赏点,站在这个此处,整个湖面的美景将会尽收眼底。植入“静”元素并强化“慢文化”由城市向景区的转变,强调由此门户至湖心岛的心境感受。可欣赏城市天际线湖中堤,还可“看海”看“杉树林”,看第一队“大雁”南飞。如邻水区域设置特殊恋爱数字记载的坐凳(5201314,7788520),连理石阶等引导游客停留。同时将古诗词中的梅花元素,运用到场地铺装、景观墙,让游客慢下来,引起心理上的文化共鸣。
在植物的运用上如强化该场地气质的诗词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结合艺术景观墙,墙角种植梅花进行场景再现以烘托梅园场地特质。同时如从东湖全景广场向南看为梅园入口,可以丛植梅花,烘托整体氛围传播东湖梅文化。
5.3磨山北门:将打破现在的封闭格局,增加可达性和可游性。
通过竹简艺术品的设置和带有楚文化元素的地面浮雕铺装强化场地的文化性。此节点通过运用《楚辞》中提及植物如辛夷、桂花、柑橘、香橼等植物文化特质与历史底蕴将磨山植物景观与楚文化融合交汇,通过植物组团以及多层次自然式种植,增加色叶以及观花乔木,丰富临湖天际线及色彩。强化其节点楚文化底蕴,体现其楚文化主题。
5.4落雁驿站着重强化动物文化:感受“落霞与孤雁齐飞”的美感,远眺即可望到磨山、鸟岛,近观即可看到水杉,仰望即可看到飞鸟。
场地结合新楚式建筑驿站合理划分空间功能布局,以落雁图案和文字故事浮雕作为场地铺装的点缀。丰富人行空间感受。在观鸟最佳地点设置观鸟台,一层作为鸟类博物馆展示鸟类动物文化。二层平台掩映水杉林中以观落霞及候鸟。
在植物造景方面以引鸟植物乌桕、无患子、红果冬青等为骨干树种,驿站周边以榆树形成主景,集散广场上层种植乌桕形成林荫空间,邻水半岛中上层多植木本开花树木和浆果植物、蜜源植物,吸引更多的鸟类来此处,构建动植物和谐共生色自然湿地生物群落。结合观鸟屋营造一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季美景。
5.5东堤、西埂、强化渔家文化。
以反映渔家文化主题的节点主要以“鱼”“船”等元素提炼的小品如渔网形状抽象出来的景观廊架以及鱼形铺装来强化,局部可设置捕鱼撒网雕塑以增加景观趣味性和参与性。湖岸及水塘内种植荷花、香蒲、芦苇、芭茅等水生植物营造出古诗词及相关典故中“莲动下渔舟”的意境。
5.6枫多山强化植物和符号记忆。
秋天泛舟湖上,一眼望去,满山红叶沁人心扉。原八一泳池承载着上个世纪末各种人群的场地记忆,后游泳池,更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构筑起居民对城市的感知和记忆。那些年的“亲水活动”“雕塑”“泳衣”“冰棒”都能勾起心中的涟漪。通过在场地中设置情景雕塑和游泳故事展示的景观墙来强化场地的符号记忆。以彩叶、观花、观果植物为特色,营造丰富、变化、多彩的滨水景观节点,观枫叶飘落,银杏飞舞,糅合着许多青春的故事,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
5.7田园童梦、塘野蛙呜节点强化民俗文化和郊野田园文化。
在场地中主要以反映农耕文化的谷堆,稻草人等元素,通过公共艺术等景观小品作为表达方式来烘托场地的文化氛围。从而感受其田园风光及童趣塘野。在植物营造上以乡土大乔木香椿、苦楝、枣树为主景植物,中层选用柑橘、桃树等开花植物,以强化郊野的整体差异性,现状水塘提供钓鱼摸虾场地,水域周边种植可采摘的荷花、茭白等以丰富游客参与性,在地域景观的营造上追溯儿时记忆,凸显塘野风貌及蛙呜趣味。
6.文化活动策划
现状文化活动:
通过分析现有文化活动分类,东湖三大景区的文化活动各有特色。
如磨山景区依托现有植物文化资源举办各类赏花踏春等活动,另外增加了一种健康长跑与一种楚文化推广活动;听涛景区则更多选择音乐、书法、民俗、表演等艺术类活动;落雁景区利用现有的爱情与生态资源,打造爱情与休闲文化活动。
根据现有的文化资源特点,结合4段东湖绿道景观设计,打造更受市民游客欢迎的东湖文化活动。
如以反映楚文化主题的活动如楚文化推广周、百家讲坛、汉服祭祀表演、楚文化艺术表演等。反映渔家文化及民俗文化的活动如元宵灯会、重阳登高比赛、龙舟节、民俗节目表演周等。反映爱情文化主题的活动如相亲会、鹊桥会、古装舞会、假面舞会节、婚礼举力话动。反映植物及动物文化主题的活动如梅花节、樱花节、亲子农庄游、荷花节、牡丹节、鸟文化周、小动物乐园、摸鱼摸虾大赛、蝴蝶文化节、亲子农场等。
结语
漫步绿道,文化随行。慢下来,让工作真正变成一种享受,让感情真正进入心灵,通过东湖绿道文化的植入让人参与、停留,思考、发呆……“慢生活”是一种技巧,同时也是一种健康、积极和自信的态度;“慢”下来才能获得生活的真谛。环东湖绿道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慢生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