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涂沉 张凯
街头绿地既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街道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邻城市道路,周转率和利用率都相对较高,它对美化市容,改善局部环境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它也是建设现代化城市所不可缺少的内容。街头绿地的布局不能简单地“见缝插绿”,而是要根据周边的区域环境条件,在缺少公共绿地的地方,因地制宜、因境制宜。
纵观武汉市的街头绿地建设,2005-2010年是建设发展比较迅猛的5年,根据武汉市园林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小森林、街头小游园、街区绿地有400多个,面积从i00平方米至20000平方米不等。街头绿地多以植物造景为主,经过多年的自然生长,目前这些游园、绿地的生态功能正在逐步显现,应该说它对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回过头来看看,其中也存在不少函待解决的问题:
1、缺少对街头绿地的系统布局,致使绿地建成后缺少个性,景观风格雷同,景观的空间布置与周边环境脱节,绿地形成了孤岛;
2、街头绿地应兼具植物观赏和休闲逗留的功能,就目前来看,早期建设的部分绿地,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是少硬质场地,设施甚为简陋,无法为百姓提供可供停留的庇荫纳凉的有效场所,市民无法享受到眼前切实完善的功能;
3、部分重点地段的街头绿地与一般地段的街头绿地在后期管养与维护上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地段植被种上去之后,任其疯长,最后密不透风,容易演变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为城市管理带来安全隐患。
街头绿地是面向大众的景观,近几年来,由于城市的高速发展,在城市硬件设施大大完善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心身边的软件环境的配置,因而街头小游园倍受青睐。本文以青山区三角路游园的规划设计、实际建设为例,希望从个案中获得一些思考,为城市街头绿地建设提供一点微不足道的参考。
一、现状条件及概况
三角路游园地处冶金大道与沿港路交岔路口的西北角,紧邻武钢总医院,现状用地呈三角形,长边约70米,最大进深约30米,总用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
就现场条件来看,它处于武钢总医院、武钢研究院,武钢博物馆、青山区体委的环抱之中。各单位的院内景观效果优美,拆墙透绿后的绿化景色及建筑物与街景相得益彰。现有与之比邻的冶金大道交通渠化岛则是武汉市设计和管理最好的街头绿地之一,故本次设计按照“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原则将三角路游园改造成为具有观赏性、文化性、通透型的街头小游园。
二、设计表达
放眼青山区,整体绿化基础较好,树木参天、绿茵成片,但是有特点和特色的绿化小品和小景不多,因此在本方案中,引入花境理念,诉求以多花、多彩、赏花观色为特色的造园手法,形成能够具有多角度观赏和近距离游玩的街头绿化游园。我们以“多彩青山”作为该设计的命题,同时它也是具有复合意义的命题,象征青山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和绿化建设多层次、多亮点的具体践行。
基于对现状的实地踏勘及对整个青山区绿化环境的综合分析与比较,我们提出三点景观改造策略:
1.强化街头绿地在道路交通功能中的景观作用:通过合理布置游路及场地,将人类活动隐藏于绿化之中,为道路留出较为纯粹的绿化观赏看面,同时规避一些不和谐因素可能会对道路通行带来的安全影响;
2.景观营造与周边环境和道路绿化风格充分融合;
3.将该处绿地作为青山区街头绿化的样板工程来打造,以点带面,提升整个大区域的景观风貌。
结合上述观点,本次景观设计的目标可归纳为:
打造环境宜人、功能合理的景观型街头游园
塑造青山区游园建设的典范
三、具体设计
1、为便于行人通行,将武钢医院院墙与绿地之间的现状3米宽的通道予以保留,紧贴围墙的一排已长成树状的法国冬青,有选择性的进行清理,保障观景视线的穿透性,将游园景色与医院内绿化有机地互补,互为借景与背景。
2、清除场地内全部云南黄馨,保留少量从竹,利用其对现状的无法迁改的电线杆进行遮挡。
3、沿冶金大道和沿港路人行道增设微地形,增加车行与人行的绿化观赏面,同时地形形成的围合状,结合植物布置和小园路及场地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屏蔽外界干扰,为路过的行人提供一处可以小憩、促膝交谈的场所。
4、对现状3米宽的通道进行面层改造和排水设计,同时借力于法国冬青的浓荫,在通道一侧增设若干整石坐凳,为行人提供停留空间。
5、为了与现有冶金大道渠化岛的景观特征相呼应,在绿地内设置了若干错落有致的整形植物。在道路转角处安放一块景观石作为全园的点睛和统领。
6、为了延续日间景色,我们在园内设计了基础照明和景观亮化两部分。沿游园小路布置有庭院灯和草坪灯,保障行人通行安全,在景石和主要组景植物和大乔木下设置泛光灯,多彩的灯光烘托出多彩的游园。
四、实施过程
整个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从现场踏勘,景观选题讨论,多轮方案汇报与修改,再到具体实施细节的优化调整,直至最终呈现的落地效果,无不侵染着各方的心血和努力。
整体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现场指导
园林景观工程需要“三分设计,七分施工”,因此设计人员到现场进行图纸交底,让参建各方充分领会设计意图,是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同时也便于设计师对图纸与实际情况进一步复核,对一些细节处理,现场思考最佳处理方案。
在本案中,为保障园路线形流畅,通行便捷,由设计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步行感受来确定出入口的位置和线路走向;根据铺装材料特性,与施工人员一起商讨园路与人行道的接驳方式;根据到场苗木形态,指导工人进行重新搭配组合。另外地形高低的调整,合理坡度的确定,景石位置的摆放,都是在现场一点一滴进行优化。
2)精心施工
施工管理人员能真正领会设计意图,能与设计人员、监理人员、业主现场代表很好地沟通,为做到精细化管理创造了前提。
施工单位较好的现场组织,厘清施工步骤,各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材料到场后的多方确认和试铺,也保障了工期进度和最终效果。
完工后的养护管理,能够使总体质量处于稳定状态,从而达到交付标准。
3)统筹配合
整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标杆示范意义,方案前后讨论调整3轮,现场例会一周一次,铺装材料送样确认,实地选苗拍照,施工现场配合,都是为了保证实际观的最佳效果和游人游园时的最直接审美取向,为了让景观建成后、从各个角度观赏把玩都不留遗感。所幸的是,最终建成效果不负众望,博得了各方的好评。
五、对于街头绿地建设的展望
街头绿地的形成与当前城市建设密不可分,在城市开发建设的高潮中,在旧城改造的更替中,还将会有大量的街头绿地应运而生,从大的方面来讲,城市街头绿地的增多,无疑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从小的方面来讲,街头绿地生态绿化的设计,应结合人行道的绿化设计,构成城市绿地格局中的点与线,点线相连,共同创造出一个不为道路所干扰的舒适的网络化的绿色空间。基于此,就需要我们城市决策者和设计人员将街头绿地实际的使用功能进行重新考量,分析、整理并归纳。
对于环境的意义来讲,使用者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使用者的意义,而不是建筑师或评论家的意义,这是现实环境的意义。对于使用率较高的街头绿地,更是如此,因而有必要对街头绿地的使用人群和活动方式、时间等加以研究,以便在规划设计中,能够针对不同和差异,进行综合考虑。
1)首先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街头绿地的使用人群的比例组成也出现新的动向:老年人的使用人数比例增加突出已成为街头绿地的第一大使用人群,许多学者和设计人员都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有几个突出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要为老年人设置场地,创造老年人交往会友的活动空间;二是注意无障碍设计,太多的台阶和不平缓的道路不利于老年人的积极活动,因而无障碍设计将成为细节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2)其次活动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以往的街头绿地大多以安静游憩及观赏活动为主,因而硬质的活动场地较少,随着街头绿地面积规模的扩大人们希望硬质场地适量增加,方便开展各种活动,如老人希望有较大场地进行早晚身体锻炼,青年人希望能有场地进行滑板运动或其他积极活动等。从这一点看,街头绿地增加了市民小广场的功能,这也是能够吸引更广泛使用者的途径;
3)再次,使用时间有了较大的扩展,傍晚及晚上的使用时间和比重明显增加,特别是临近生活区和商业服务区的街头绿地,随着人们晚间散步和游玩等活动的增加,夜间的使用人数也十分可观,这就要求对夜间活动给予必要的考虑,至少要考虑灯光照明的设置,否则晚上绿地一片黑使人不敢接近更谈不上使用了。
街头绿地是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大发展为街头绿地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新发展。适应新发展,认真研究新发展各方面的特征,以及规划设计对策,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当前所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