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君宜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川端康成与郁达夫之创作比较
夏君宜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川端康成与郁达夫同为二十世纪显著于文坛的东方作家,本文通过创作背景、创作内容和创作影响三方面来比较两位作家的创作个性。其中重点阐述了创作内容的四个特色:表现“自我”、悲哀与孤独、大胆的性描写和美学倾向。
自我;悲哀;孤独
1.家庭环境。川端康成与郁达夫有大致相同的家庭环境。它们都有着悲苦的家境,不幸的童年,穷愁失意的生活。十六岁那年,川端康成真正变成了一名孤儿。郁达夫父亲早亡,母亲一人抚孤成立,备尝艰辛。情感生活上,这两位也颇有相似之处。川端康成从小就缺少正常的爱,因此产生一种泛爱。郁达夫与女性之间的种种关系也是比较微妙。
2.社会环境。川的小说大都完成于二战结束后的四五十年代,但随着二战的失败,日本的传统文化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嬗变。此时,川完成了《雪国》、《古都》、《千纸鹤》这三部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杰作。传统文化的失落和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激化了他对人生的颓废与绝望之感。郁达夫所处于的五四时期,正是在文学上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改革时期。作为具有忧国精神的文学青年,郁达夫也参与到了这场文化运动中,因落后而受到的民族歧视加重了他本来的忧伤和孤独气质,形成了他的愤世情怀。
1.表现“自我”。日本文学传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要忠实地表现现实,也就是所谓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和写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而以川端康成为代表的新的一代作家则对这种传统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其理论核心是“表现自我”。郁达夫强调作家要真正表现自我,认为小说就是作家的自叙传。作家要大胆地渲泄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感的渲泄要放在理性的客观真实的描写之上。在其小说创作中,西欧小说的精神和表现手法却随处可见。郁达夫的各种小说中时时都有一个“自我”在那里尽情表现,虽然这个“自我”在不同的场合穿上了不同的外衣。
2.悲哀与孤独。在东方传统悲感文化契合下,郁达夫和川端康成皆自觉选择和追求“悲哀”这一美学品格。在郁达夫看来,“人的感情,快活的时候是驰放的,悲哀的时候是紧张的。……悲哀之感染,比快乐当然更来得速而且切”;一方面也是对其悲剧人生的深刻体认和阐释。“多余人”、“畸零人”的独特群像占据了他的视角。川端康成在《不灭的美》一文中也谈论到悲哀:“在日语里,‘悲哀’这词同美是相通的词”、“美的极致是悲哀。”源氏物语以独特的美学理念——物哀为主导。读川端康成和郁达夫的作品,会发现两人对孤独有独特的诠释。在《雪国》中,“岛村只是感到空虚”,而他摆脱寂寞的方法就是通过满足对驹子“肌肤的渴念”,寻找瞬间的感官刺激。驹子努力的生活,在岛村眼中“只是徒劳”。《沉沦》中“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很”“他交游离绝之后,孤冷的几乎到将死的地步”。
3.大胆的性描写。太田夫人,文子,千重子,苗子,伊豆的舞女……这些女性都有不同的美,不同的特点。灵与肉的冲突,道德价值观与客观现实生活的激烈冲突,一直是川端康成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他通过肉体灵魂内心深处的东西,或者通过灵魂情感的冲突来展现肉欲的宣泄过程。《睡美人》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郁达夫在写男女两性关系时,大多用大胆露骨的手法赤裸裸地表现,使人感到粗野和狂暴。他的处女作《沉沦》还有《出奔》《迟桂花》中,都有这样的描写。郁达夫的大胆直率表现出自我情感和对社会历史进步的呼唤,表达出对于束缚个性发展的冷酷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和对真正爱情的渴望。
4.美学倾向。影响川端康成的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美。他从小就熟读《源氏物语》,川也深解其中情趣,因而也重视写自然,崇尚自然美;《源》的基本精神之一便是“哀愁”,川深得其中三味,因而也擅长表现悲哀的情调,崇尚悲哀美;《源》里包含不少色情的、妖艳的描写和消沉的、厌世的观念,带有某种颓废情调,川深受其影响,因而也染上颓废色调,崇尚颓废美。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文学的传统美素有深入研究。另外,郁达夫小说创作也受日本“私小说”影响颇大。同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从五四时期也开始影响中国文坛,吸引了包括郁达夫在内的大批中国作家。
川端康成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时代感伤和民族情绪,是作者对当时日本社会的另一种反抗。正如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所说,川对军国主义是消极反抗,《雪国》就印证了这一点。川端一面怀着文人对本土文化特有的钟爱而产生的伤感与绝望,一面又不自觉地积极接受着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无法保全传统文化而产生的愤郁与感慨,激化了他对人生的颓废与绝望之感。和川端康成一样,郁达夫也是处在祖国命运最黑暗的时期,而由时代所造成的具体的痛苦和辛酸,自然给郁达夫的心灵种植了忧郁、苦闷和伤痕。《沉沦》中本就伤感忧郁的“支那”留学生,柔弱而矛盾地生活在异国他乡冷漠的世界里,他觉得众人都在嘲笑他,他追求个性自由却无法摆脱黑暗的现实,他要求的性解放却受到了传统道德的束缚,它渴望爱情却得不到满足,他愤世嫉俗地以孤傲自负掩饰他的弱国子民的自卑,所以他最终自杀的命运是时代导致的悲剧。这是郁达夫对旧道德旧礼教的挑战。
[1]叶渭渠.川端康成[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袁志华.郁达夫新传[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3]东方文学作品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I106.4
A
1005-5312(2016)08-0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