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
(珠海市湾仔中学,广东珠海519000)
合唱教学中视唱练耳训练的作用分析
朱艳
(珠海市湾仔中学,广东珠海519000)
在音乐教学中,合唱和视唱练耳都是必修学科,都对实践性和技术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彼此具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本文围绕视唱练耳训练,从它的内涵出发,对于该训练对于合唱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展开了具体分析,希望能通过规范视唱练耳训练来提高合唱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合唱教学;视唱练耳;训练;作用
我们将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就形成了音乐。音乐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人的思想感情①。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中,视唱练耳训练占据基础性地位,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助于为音乐的完美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合唱对演唱者的音乐听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多声部的合唱中,表演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集体训练能力和对演唱的艺术处理能力,才能充分表达出音乐作品中蕴藏的感情,在情感上激发听众的共鸣。为了提高合唱教学的质量,充分展现合唱的艺术魅力,下文从如下两方面对视唱练耳训练的定义和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主要内容
视唱练耳训练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视谱即唱,一是听觉训练。视谱即唱主要是训练学生按照乐谱额的要求,将曲调的节奏和音高准确地唱出来的能力,并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加深对音乐节拍和音调的感性认知,即视唱②。听觉训练就是练耳,主要是训练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分辨和控制能力以及记忆音乐的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内心听觉。通俗地说,视唱练耳的主要内容就是唱和听。
(二)目的
在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视唱练耳训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音乐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专门从事音乐创作的职业音乐人,还是音乐教学,不管是学习音乐,还是器乐练习,视唱练耳都是必须掌握的基础。进行视唱练耳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通过系统地学习,将音乐中的多种主要元素牢固掌握住,不断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其良好的音乐感觉。经过大量实践证明,视唱练耳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还能促进音乐视听能力和音乐思维的全面发展。另外,通过视听练耳训练还能促进其他音乐课程的学习。
(一)在发声练习中的作用
这一教学环节是合唱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发声练习,学生要掌握合唱作品的音域、音色、具体的发声部位和声音转换的关键点。在练习发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利用声乐的发声方法,通过特定的元音以及辅音将音高准确地展示出来③。如果没有坚实基础的视唱练耳,就无法满足音高表达的需要,更谈不上合唱技巧。由于发声练习的曲目有很多,具有多样化特点,导致发声训练的难易程度也存在较大区别。如果发声练习曲目的难度较大,声部比较复杂,涉及的音域范围比较大,就更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视唱练耳能力。
(二)在分声部试唱中的作用
在合唱教学中,分声部试唱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处理乐谱和处理歌词两个部分。分声部试唱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音高和节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合唱曲目中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地讲解,让学生能够明确不同声部的技术要求,例如音高、节奏、强弱、音调、调性、作品风格、句子划分、呼吸频率和结构等。运用视唱练耳进行分声部试唱时,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内心感觉,尽可能地将音乐轻声、优美地表达出来。例如,在低音区或中音区,可以让学生像说话一样轻轻的演唱;在高音区,学生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演唱知识和技巧,和声乐中的头声充分结合,尽量让声音竖起来,应用自己的气息加以支撑,保持声音的平稳。在学生视唱音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一点,乐谱中的音乐表情记号一定要准确处理,为下一阶段的合唱练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声部练习习惯,通过反复的视唱练耳训练来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
(三)在集体合唱排练中的作用
集体合唱排练是合唱教学的最终环节,需要将多个不同的声部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组合,使之既能保留不同声部的特点,又能在同一首曲目中保持高度统一。但是要满足这一组合要求,除了要求学生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准确地把握发声练习和分声部试唱,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听觉。在第一次集体排练时,一定要注意这一问题的磨合,处理好不同声部之间的纵横关系和段落关系。同时,在合唱练习中,有的声部并不像分声部试唱那么顺利,如果有休止符,声部可能就无法顺利进入。对于这些合唱排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要提前进行讲解。除了在分声部练习时要唱的准确外,更重要的是使合唱队员建立内心听觉。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训练对于合唱教学,提高合唱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为合唱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注释:
①邓春慧,万纲.谈高师合唱教学中视唱练耳训练的侧重点[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18-120.
②陈曼倚.看谱唱词练习——高校视唱练耳与合唱教学互助式训练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2(16):61+68.
③陈秋彤,赵戈非.多声部视唱练耳对合唱音准训练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5(36):99-100.
J616.2-4
A
1005-5312(2016)05-02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