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墨人物画教学的思考

2016-10-25 07:39
中华书画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行笔速写设色

□ 高 毅

对水墨人物画教学的思考

□ 高 毅

高毅,1965年生,北京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国绘画名作集英—水墨大观·高毅卷》《高毅作品集》《高毅线描作品集》等。

当下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教学,依然存在如何于中西之间找到平衡、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契合点的困惑,本文试图就我平日的所思所想进行一次梳理。

强调以线造型,抛弃光影表现法是中国画专业造型训练的首要任务。白描写生是培养学生学习以线造型,对人物形体结构规律进行研究的必要手段。先动脑,后动手。在人物写生时切忌局部观察,大凡好的作品都是远看整体,有分量感,近观细致深入,令人感动。把握整体与深入刻画的矛盾统一是我们在写生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写生要抓住特点,所谓突出特点并不是一味无根据地变形。在写生过程中对任何形的把握都要做到心中有整体,要用两个脑子画画,在把握大形态、大比例的同时,要从局部入手,于细微处求变化。此外,有关线的对比、线的虚实、墨与线的呼应、线的疏密均衡,以及线与形的关系等等问题皆是白描写生过程中特别需要学习与研究的课题。

要想达到自如地以线造型,临摹古代的经典作品是必修课程。很多人认为,临摹会导致袭古而无为,或把临摹古画中学到的一点技法生搬硬套地用于写生作品之中。我认为师古人意,不师迹、不以复制为目的临摹是非常必要的。临摹对于认知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规律,是一个必要的阶段。

古代画家的线性风格,线是如何表现形体的,线对形的概括与表现等都可以单独进行比较研究,学生们可以以自己的兴趣点为选题,进行局部临摹,归纳总结。在对古代精典作品进行临摹的过程中,结合我们已学到的解剖、透视等知识,对线如何与形契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这是我们认识和提高中国画线性造型的一个必要步骤。只有经历了研究性临摹这个过程,我们才能在其后的写生中,逐渐摆脱对物象光影的依赖,增强用线表现形体的信心。

高毅 研究生 136×68cm 纸本设色 2010年

高毅 我的妹妹 94×68cm 纸本设色 2013年

中国画的审美特质是注重“意”的表达,对造型的要求是“遗貌写神”。要做到形神兼备,必须全面地研究写生对象的结构、姿态、神态,照搬式的低层次模仿不可能画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动笔前做到意在笔先。水墨人物写生绝非心中无数地看一眼画一笔、随画随改的抄对象的方法。不动脑,光动手是很危险的。如何做到将感觉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到胸有成竹,有把握地去画,大量的速写、默写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速写是能够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握对象的能力。比如,五分钟的速写,能纠正一开始就陷入局部的问题,短时间内只能抓大动态大结构,用笔磊落,下笔肯定。十五分钟、三十分钟的速写都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对象的信息。在大量的速写训练后,默写的能力也可以随之得到提高,默写练习培养的是一种观照全局的观察方法,以眼观,用心画。先速写然后抛开物象,培养主观再现的能力。最终才能更好地解决提高人物造型能力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在写生中驾驭对人物神、情、态的自如表现。

书法入画是中国画最重要的审美因素。书法一气呵成的韵律节奏,可以运用到水墨写生的行笔之中。此外,书法的“布白停匀”,对虚实、黑白相依而生的空间审美特质也可运用到绘画的构图中。清龚半千称线忌草、忌梗。草即浮于纸面的轻软潦草之痕,梗即枯硬无骨之笔。那么,线的遒劲也是需要从书法的练习中得来的。在学院的水墨人物写生课程中,我们要求线要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正侧互换。中锋画实、侧锋画虚,转折处高为实、低为虚。行笔忌表面滑行,每笔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力量入纸,要沉着、稳健,快慢相宜,快而不草,慢而不僵。墨也要做到湿而不肉,干而不枯。要达到这些要求,只能通过外练书法、内练心智,心领神会后融会贯通。

中国绘画从不认为摹仿自然是终极目标,中国画中高度概括性的变形,相比西方的夸张变形更加内敛、含蓄,符合中国人的性情。基本功的扎实、造型能力强大可以开拓艺术家自身表现语言的丰富性。打下扎实的线造型基础之后,再逐步转入强调个人感受,强化客观对象的独特之处,允许作品与现实拉开距离,充分体现出艺术高于生活的特性。我们也可以从宋代梁楷、明代陈老莲的人物变形手法中研究规律,也可以从荷尔拜因、莫迪利亚尼、埃贡·席勒等西方画家的作品中分析其作品的表现语言与表现方式。

责任编辑:韩少玄

高毅 一家人之二 140×70cm 纸本设色 2013年钤印:高毅(朱)

高毅 牧区妇女 140×70cm 纸本设色 2013年钤印:高毅(朱)

猜你喜欢
行笔速写设色
国画纸本设色《荷》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岩高千尺虎》
《青年速写·归》
钢笔速写
《独白系列之三》
郑庆余艺术作品
“蹲连”速写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