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英
打针西瓜的前因后果
马志英
夏天,最热门的水果,无外乎就是西瓜,炎炎夏日,捧着一块西瓜解暑,是很多人最喜欢的。然而,也是每到吃西瓜的季节,“打针西瓜”的消息都会在网上流传并引发热议。传言说黑心商贩为了让西瓜卖个好价钱,往瓜里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红等食品添加剂,还未成熟的西瓜转眼变熟瓜,注射后的西瓜“瓤红味甜”,可以卖个好价钱,这样的消息让很多人忧心忡忡,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打针西瓜”一说只是传言,并不可相信,只要细想就会发现,给西瓜打针,其难度绝对比老老实实种出一颗西瓜还要难,不信大家可以自己买个西瓜打针试试。为了验证打针西瓜的可行性,我们按照传言的内容,对西瓜进行了打针实验。
实验的工具有:市场里买来的普通西瓜一个,针管,胭脂红色素,甜味剂,纯净水。
我们尝试为西瓜打针,注入胭脂红色素和甜味剂的混合溶液。打针后在颜色上很容易辨别,想要将整个西瓜变成统一的颜色,几乎没有可行性。
实验结果四:容易腐烂
一旦针头进入西瓜皮,就有留下不可愈合的针眼,微生物侵入果肉,不用半天,西瓜就有可能腐烂了。这种得不偿失的买卖,哪个瓜农会做?
因而告诉大家,“打针西瓜”纯属谣言。
当然,网上疯传着一些图片,说是打针西瓜的证据。这些西瓜看起来确实与平常的西瓜不太一样,从瓜蒂的部分扩散出一些黄色的或白色纤维状物质,好像打过针的痕迹,那么这些真的是“打针西瓜”的证据吗?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所谓“打针西瓜”条带的排列是有规则的。我们在吃甜瓜和冬瓜时,扔掉的那些挂着种子的“白瓤”,这些瓤就是胎座。作为同属葫芦科的成员,西瓜也有类似的胎座,而西瓜的胎座是发育的一个极致,膨大了把整个果实内部空间占据
实验结果一:针头易被西瓜瓤堵住
吸上大半管溶解后的胭脂红色素后,将针头扎入西瓜瓜蒂周围,结果新拆开的一次性针管在插入西瓜后,只能推进去一点点液体后,就无法再推进。我们使出更大的力气推送针管,发现强行推出的液体只会顺着针头向针眼外溢出,无法进入西瓜内部。我们随即将针头拔出,发现针管前端残留了许多瓜肉,瓜肉堵塞了针头,这才使得针管内的液体无法推入西瓜内。
实验结果二:针孔难隐藏
给西瓜注射后的针眼十分明显,而细点的针头扎过的针孔也会出现小黑圈,仔细看还是会发现。
实验结果三:液体难扩散
到底西瓜有没有被染色呢?我们将西瓜切开,发现红色瓜瓤上,仅有针管注射的附近一小块瓜肉被胭脂红染成了红色,其他地方的瓜肉没有变色,也就是说即使给西瓜注射,注射的范围会非常有限,了,我们吃的西瓜瓤其实就是它的胎座。作为供给种子营养的组织,胎座中有维管束,在西瓜成熟过程中,这些维管束就逐渐降解,所以我们在吃西瓜的时候不会发现它们。但是由于肥料、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西瓜的维管束纤维没有被降解,甚至发生了木质化,从而形成了黄白色的条带。这样的西瓜也被称为“黄带果”。
所以所谓“打针西瓜”的条带其实就是没有降解的维管束。那为什么这些西瓜会如此与众不同,出现了如此清晰的黄条带,而其他西瓜却没有呢?其实,西瓜的成长过程受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也有优等生和差等生之分,这些黄带果只能说是西瓜里的差等生,但也绝不是“打针西瓜”哦。
黄带果出现的前因是什么呢?实际上由于果实缺钙、氮肥施用过多、果实生长后期遭遇低温、砧木选用不当、西瓜品种差异等原因,其后果都可能造成黄带果。
虽然买到黄带果并不代表是经过化学加工的“打针西瓜”,但相信人人都喜欢“优等生”而不愿买到“差等生”。那么,挑西瓜有什么诀窍呢?
第一招——看瓜色
花皮瓜类,要纹路清楚,深淡分明;黑皮瓜类,要皮色乌黑,带有光泽,瓜皮上有一层薄薄的白霜、瓜藤有细绒。那些就是新鲜的瓜了,时间放久的瓜皮色会发暗。
第二招——看瓜脐和瓜蒂
无论何种瓜,瓜蒂、瓜脐部位向里凹陷深,藤柄向下贴近瓜皮,近蒂部粗壮青绿,是成熟的标志。
第三招——看瓜形
喷洒农药和吸收不均匀的西瓜,易出现歪瓜,如两头不对称、中间凹陷、头尾膨大等,表面有色斑或色差大,这种歪瓜不要买。正常的西瓜的外形应是球形或椭圆形的,且表面平整光滑,并且瓜皮滑而硬则为好瓜,瓜皮粘或发软为次瓜。
第四招——弹瓜皮
将西瓜托在手中,用食指和中指弹击西瓜,有“咚咚”声,而且托瓜的手感觉有颤动的是熟瓜;发“嘣嘣”声,手感觉不到颤动的是生瓜;如果西瓜发出“噗噗”的闷响,一般是熟过头了。
第五招——掂瓜重
成熟度越高的西瓜,其比重就越小,会浮在水上;生瓜比重大,会沉在水底,就是说一般同样大小的西瓜,掂掂分量,过重者则是生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