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良
智擒美机 初露锋芒
张 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驻远东空海军开始对韩国军队提供“掩护和支持”。7月初,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介入了朝鲜内战。
中国政府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家卫国,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作为中国军队的“年轻”军种,志愿军空军立即展开了紧张的临战准备。
当时,联合国空军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仅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就投入了14个联队,各型作战飞机1100余架,参战的飞行员大部分都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的“老兵”。我军空军仅有两个刚刚组建的歼击航空兵师、1个轰炸机团和1个强击机团,各型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更是平均飞行时间仅有200小时、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麦克·阿瑟根本就没把中国空军放在眼里,他曾傲慢地扬言道:“中国最多只可派五六万兵力穿过鸭绿江。他们没有空军。”
“我们装备不足,信心足;技术不高,觉悟高。敌人在地面上得不到的,也绝不让他们在空中得到。”面对强敌,志愿军空军指战员们坚决表态。
为了尽快参战,为志愿军地面部队提供支援。当时,其他国家空军训练一个飞行员起码得一年时间,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从筹备到组建,从训练到参战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由于时间短,战斗部队的技术训练只能抓住参战必要的重点课目进行突击训练。
为了与“世界头号空军大国”的美国空军打好第一仗,志愿军空军根据毛泽东“慎重初战”的指示,决定先选派骨干力量,精心筹划,打一个胜仗。
空军第10团第28大队被选为首批参战部队。大队长李汉是经过抗日战争锻炼的老战士,在同期驾驶喷气机的飞行员中,他表现较为突出。接受任务后,28大队集体上书向党庄严宣誓:“发扬我军光荣传统,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打好第一仗,以战斗的胜利来回答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期望!”
1951年1月21日凌晨,根据志愿军雷达站报告,在定州、安州上空发现敌机,敌方可能对我安州火车站和清川江大桥发动空袭。
志愿军空军迅速起飞6架米格-15歼击机进行拦截。“注意!你们即将和敌机接触”,地面指挥员实时对6架战机进行引导。因当时参战飞机没有装备雷达等设备,发现空中目标主要依靠地面雷达引导和飞行员的目视。
3号战机在接近安州时率先发现敌机。20余架美军F-84战斗轰炸机在清川江桥上空1000米处,对清川江大桥进行了轰炸扫射。
李汉下达了攻击的命令。志愿军战机的突然攻击,打得美空军措手不及。美军的F-84战斗轰炸机载弹能力强、速度较快,但空中机动能力差,主要执行轰炸作战任务,具备有限的空中自卫能力。志愿军空军的米格-15歼击机,具有速度快、机动灵活、对空火力强的特性,是专业的制空战斗机。所以,尽管美军战机有数量上的优势,但还是急忙抛下炸弹和副油箱,四散奔逃。
李汉趁势迅速咬住了右后方正在逃窜的两架敌机,果断开火。美机顿时冒出一股黑烟,歪歪斜斜地向南逃去。
这是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在空中与美机交锋。这次战斗具有历史的意义,年轻的中国空军勇士们敢于在强敌面前“亮剑”,并且首战就以少胜多,阻止了美军的空袭行动,取得了击伤1架美军战机的战果,打破了美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空军全体指战员的士气。
1951年1月29日13时,志愿军前方雷达站发现美机企图封锁、袭击安州车站和清川江大桥。李汉奉命率8架战机起飞拦截。
战机升空后编为101和102两个中队,101中队在7200米空域搜索目标,102中队在8000米空域警戒。
13时40分,平地面指挥员向101和102中队通报:“目标就在你们左前方!”101中队孙悦昆按地面雷达引导,发现了位于编队左前方的美军战机,16架F-84战斗轰炸机,上下两层,每层8架进行编队。
这时,美机也发现了志愿军机群。狡猾的美战机转向太阳方向飞去,企图借着阳光干扰志愿军空军。
李汉准备集中兵力攻击上层的8架美战机。“投副油箱!2中队掩护,1中队攻击!”李汉下达攻击命令,并随即率领101中队向美战机猛压过去。
美机马上抛掉副油箱,匆忙应战。上层的4架美战机迅速调转机头,想利用双方的高度差,抢占有利高度,变被动为主动。
李汉识破了美战机的企图,他一压机头就朝美机冲去,挡住了美战机的去路。美战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能与李汉面对面展开战斗。
当双方飞机相距1000多米时,美军胆怯了,为首的F-84战斗轰炸机向右一侧身,避开了李汉的座机。
与此同时,下层的8架美机也从李汉后方钻了上来,企图偷袭101中队。担负掩护任务的102中队,迅速从高空飞扑而下,猛烈开炮,打得这8架美战机措手不及,有效地掩护了101中队。
在战斗中,李汉咬住一架美战机,他边加速追赶边瞄准,600米,500米,400米,李汉果断开火,米格-15的三门机炮同时开火,美战机被击中后,拖着长长的黑烟,栽进大海。
此役,志愿军空军击落击伤美战机各1架,加上首次空战击伤敌机1架,志愿军空军开战就取得3比0的战绩。
本栏目由意象堂插画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