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全英文教育的理念与范式革新*——从英语教学到跨文化传播

2016-10-25 08:48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全英文跨文化全球化

■ 陈 虹 秦 静

(作者陈虹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秦静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全英文教育的理念与范式革新*
——从英语教学到跨文化传播

■陈虹秦静

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成为趋势,全英文传播教育应从传统注重语言交流的浅层面向文化共识和认同重塑的深层面拓展,以培养文化沟通为主导的全球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协同”意识,增强国际沟通和超文化交际能力,以“在地全球化”问题意识实践跨文化传播教育,将在地经验与全球视野融会贯通,建立一体化传播格局。应建立不同文化背景生源渠道,以梯度机制选拔全球传播人才;从系统化的专业基础课、科学化的理论素养课以及多样化的应用实践课三方面架构全英文传播课程体系,注重全英文教材编写的本土化特色;加强师资国别、语别建设的多元化和师资培训的系统化。

全球化;新闻传播教育;全英文教育;跨文化传播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新的要求。为此,教育部先后于2001年、2007年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 1号),强调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双语教学,建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在政策主导下,2001年以来,高等院校以积极的态度逐步开展双语教学,并在多门学科中尝试专业课全英文教学。目前,中国内地开展全英文传播教育的院校主要是一些海外合办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同时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均已开设全英文硕士学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也已开设许多全英文课程。自2000年起,台湾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这也成为台湾高校英语授课的起点。目前,台湾共有8所新闻传播学院开设英语授课课程,其中,台湾铭传大学开设的全英文课程数量最多;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均开设了全英文硕士学位,课程体系较完整,英文传播专业学位设置和全英文教学已成为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评判的重要指标。①2011年至今,随着校系排名、全英文教学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掀起新闻传播学科全英文建设“热潮”。

在大学国际化趋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建设经历了重点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逐渐发展到当前的全英文课程建设阶段。全英文教学强调提升学生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②,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全英文课程建设因其明显的必要性与现实紧迫性,已成为高等院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新闻传播院校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传播人才,是基于我国传播教育发展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然而,英语授课与国际化有何关联性?国际化人才即流利的英语交流能力?国际化新闻教育是否仍然是“新闻+英语”的传统培养模式?是新闻传播教育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闻传播人才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培养具有跨文化思维、融入多元价值观的全球新闻传播人才,向世界传播中国,让世界走近中国,是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者的职责与使命。当前,传统的、局限于树立国家形象的灌输式国际新闻传播框架已无法适应全球化趋势③,以往侧重语言教学的英文传播教育模式也无法满足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求。在中西交融的跨文化传播时代,新闻传播全英文教育理念如何转变?全球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如何定位?全英文专业课程体系如何建立?一系列现实问题引发新闻传播教育者的省思。本文试图从教育理念(逻辑起点)、培养目标(战略定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三个层面探讨当前新闻传播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惑,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全英文教育理念与范式革新进行思考。

二、以“文化化”为核心的全英文教育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以信息全球化为依托,通过日益频繁而又紧密的交往,相互碰撞、渗透,不断更新、发展自身文化,重塑文化共识。全球化进程通过“时空压缩”(Time-space-compression)促成世界文化的交融④,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逐渐在全球蔓延且占据主导地位,“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去领土化’,成为国际交流的共同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⑤。然而,文化全球化态势始终离不开文化多元化格局。已有研究表明,至少在中国,全球化并未产生彻底的“文化同步”(Cultural Synchronization)现象,文化差异依然存在。⑥以往的全英文教学将英语视为工具,只看重英语本身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忽视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和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满足国际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成为趋势,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化”成为全英文传播教育的核心。跨文化传播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问题。⑦有学者提出跨文化传播的思维路径:第一,把“我与他”的主客体思维转换为“我与你”的主体间性思维;第二,把主体间性转换成文化间性,形成文化的互惠结构;第三,把文化互动建立在“从他者出发”的基础上;第四,从自由的文化多元主义层面建构跨文化传播的政治问题;第五,把跨文化传播当作是一种实践理性,寻找文化间的伦理融合;第六,提供对他者文化的语境式理解以及文化间的可能联系,揭示文化间的可能冲突,在文化的构连中建立动态的互动机制。⑧可见,跨文化语境和跨文化思维模式的建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教育即是为了拓展学生对不同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的思考与审视,而不仅仅停留在媒体与新闻报道的浅层面。从强化语言到跨文化传播的全英文传播教育理念的转变,至少在两个层面具有积极意义:第一,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有利于厘清全球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将其培养方向从“外语报道的职业新闻人才”扩展至“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人格的跨文化传播人才”;第二,在知识体系和课程建设上,有利于超越简单的英语播报、写作技能的训练,提升在地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底蕴和科学性。

三、以文化沟通为主导的全球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全英文传播教育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背景,在国家政策主导下逐渐发展、推广。从国家战略发展来看,全英文教学对接国家国际新闻人才储备。2013年,教育部与中宣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专门提出要“建设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⑨。全英文传播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培养以文化沟通为主导的全球新闻传播人才,将在地经验与全球视野融会贯通,在中西方文化间架起沟通桥梁。

国际化、全球化的本质是“文化化”,文化沟通是全英文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美国密苏里大学“国际战略传播”培养方案指出,“下一代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在全球环境中工作的能力”⑩。传统建立在国界基础上、强调差异传播的国际新闻传播概念已无法满足全球化内涵,以文化共识和认同为主导的全球新闻传播观成为趋势。在此背景下,全英文传播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协同”(Cultural Synergy)意识

(二)增强学生的国际传播水平,培养学生的超文化交际能力

(三)以“在地全球化”问题意识实践跨文化传播教育,培养学生在全球传播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人格

四、全英文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选拔:建立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源渠道,以梯度机制选拔全球传播人才

全英文传播教育是以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为基础的特殊的专业课教学形式,对人才的选拔具有较高要求。在入学阶段,有意识地招收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学生,建立多样化生源渠道;在课程学习阶段,调整外国留学生和本土学生比例,营造真实的多元文化交融氛围,鼓励中外学生主动交流、各展所长,使本土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丰富观察世界的视角,有助于进一步的跨文化传播实践。

本科阶段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其全英文传播教育人才的选拔主要侧重培养对象的语言水平,专业水平为辅,培养目的以通过涉外专题学习、英语实验班带动、参与国际项目,建立跨文化交流兴趣和国际化视野为主。研究生阶段则注重学生国际学术规范、中西方思维模式的转换、跨文化交流的理解能力等,培养中西方学术文化的连接者和调适者。

(二)课程体系:坚持中西方文化并重、理论与实践并举,强调传播的全球观

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全英文硕士培养主要集中于研究生阶段,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均已开设国际新闻传播方向全英文硕士学位,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开设了英语博士学位,以学位建设推动全英语教学发展。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正在构建的全英文项目体系,包括新媒体全英文硕士项目、新媒体全英文博士项目、文化管理全英文硕士项目、设计和艺术全英文硕士项目、设计与艺术全英文博士项目等。但总的来看,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全英文学位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之对应的即全英文课程设置的体系化和完整性。

全英文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观念的变革与理念的创新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中,最根本的表现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本研究认为,全英文课程设置应秉承跨文化传播理念,坚持中西方文化并重、理论与实践并举,强调传播的全球观,从系统化的专业基础课、科学化的理论素养课以及多样化的应用实践课三方面架构全英文传播课程体系,同时要注重全英文教材编写的本土化特色,以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在中西多元文化语境中交流和传播的能力。

1.系统化的专业基础课——夯实英语传播技能,奠定多元文化认知基础

2.科学化的理论素养课——坚持中西方文化并重,建立国际化理论视野

全英文教学不只是语言的差异,还是中西方文化价值、理论范式的差异。全英文教学与学术研究如何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首先应进入英文思考语境。科学化的理论素养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多元的中西方文化素养、宏观的理论视野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中西方文化研究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对中西方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提升多元文化素养,例如,台湾师范大学大众传播研究开设的《大众媒介与大众社会》(Mass Media and Mass Society)、《流行文化研究》(Studies in Popular Culture)等英文课程。第二类,专业理论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国际化理论视野,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新媒体全英文项目开设的核心课程涉及新媒体理论范式、战略传播等多个层面,包括《新媒体史论》(History and Theory of New Media)、《新媒体研究方法》(New Media Research Methods)、《新媒体与战略传播》(New Media and Strategic Communication)等专业理论课程。

国际化理论视野和文化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宏观分析能力以及中外思维范式的转换,但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应仅注重西方文化、传播理论的引入,还应有意识地导入中国本土文化,坚持中西方文化并重,输入与输出平衡,培养全面文化认知体系。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开设的《电影中的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in Film)等课程,以全英文教学模式讲授电影艺术中的中国文化,使学生通过中西方文化语境的交叉融合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知。

3.多样化的应用实践课——培养英语思考语境,建立跨文化传播思维

跨文化传播思维的培养基于真实文化传播语境的亲身体验与实践,倡导学生在真实英语语境中的学习体验。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中西方理论、文化素养,还要亲身进入西方文化语境观察、交流、实践,从多元视角看待和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英语境转化中培养多维度思考,建立全球一体化新闻传播观。

多样化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可以依据英文教育资源分为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内,充分利用“请进来”英文教育资源,营造真实英语语境的学习体验,加强在地全球化传播。(1)开展系列化的国际传播前沿讲座,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开设国际新闻传播前沿讲座,讲座议题涉及国际政治报道、国际财经报道、国际社会文化报道、国际气候变化报道、恐怖主义问题报道、国际贫困问题报道等;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上海外语频道(ICS)联合打造《全球传播前沿讲座》全英文课程,邀请上海外语频道资深编辑和记者结合全球媒体环境,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全球传播人才。(2)海外学者、访问团的短期驻校计划,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开展的海外精英学者短期驻校计划,邀请海外媒体一线记者交流经验、分享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利用外国高校访问团、外国新闻媒体访问团、参与课程的非洲记者、参加访学项目的巴基斯坦记者等资源,推动多层次跨文化交流。

4.注重全英文教材编写的本土化特色

完善的教材编撰不仅是全英文课程学习的必备工具,也是教学体系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全英文教学面临:第一,国内教材较为西化,本土化特色模糊甚至缺失;第二,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且中国学生对原著中的教学案例不熟悉等问题,合适的教材选用成为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一大难点。

(三)师资管理:加强多元化的师资国别、语别建设,注重系统化的全英文教学人才培训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其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就目前全英文传播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师资紧缺是各高校全英文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水平问题。即会说英语的老师不代表会教英语,会教英语的老师不代表能用跨文化思维解读问题,而有多年教学经验又有新闻传播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又十分缺乏。第二,师资结构问题。在已有师资主体中文教学传统基础之上,全英文教学师资是以引进长期或短期外籍教师为主,还是多为海归教师提供平等机会?这其中涉及全英文教学师资主体在语言、英文教学在地化、文化差异等多方面问题。第三,师资待遇问题。主要受教育经费限制和全英文授课奖励条例不完善等影响。

注释:

②刘春香、赵中建:《从课程国际化视角看高校教师海外研修之成效——基于上海27所高校的实证调查》,《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③陈虹、郑广嘉:《全球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代传播》,2015年第5期。

④Hall,Stuart.DieFragederkulturellenIdentit?t.In:Ders.(Hg.):RassismusundkulturelleIdentitat.Hamburg 1994,S.pp.180-222.

⑤高一虹:《投射之“屏幕”与反观之“镜子”——对中国英语教育三十年冷热情绪的思考》,《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1期。

⑥Thomas Herdin、郑博斐、李双龙、Wolfgang Aschauer:《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价值观变迁与跨文化差异传播》,《新闻大学》,2015年第1期。

⑦韩强:《理解: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主题》,《当代传播》,1995年第6期。

⑧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7页。

⑨余克光:《关于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的再讨论——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解读与分析》,《新闻大学》,2015年第5期。

(作者陈虹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秦静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俊】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强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研究”(项目编号:15JZD0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全英文跨文化全球化
来华留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教学服务满意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
基于技术应用流程的机器学习全英文课程高效课堂设计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问卷调查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英语教学中全英文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