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楠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50000)
线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
朱亚楠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50000)
国画是涌现造型的艺术,而表达自然中任何物象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描摹出对象的轮廓线。本文通过对中国画线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实践略谈了些线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举例等方法,使我们对中国绘画精髓“线”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随着绘画观念的变革,线条语言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希望本文通过对线的研究能给绘画创作者以深刻的启迪。
中国人物画;线
“线”是点运动的结果,具有运动性,所以“线”具有视觉延伸的特点。这一特点,正是线描绘物象、表达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最基本的绘画语言,线与线相交只要有角度就会有交叉,如果两根线一根延伸一根被阻断,由于线有视觉延伸的特点,这两根线就会产生前后关系的视觉效果。没有角度的两根线要麽平行,要么封闭,平行和封闭的线在视觉上是一维的。
线的形态种类很多。国画中的十八描,是古人对线描艺术成果的总结和归纳。人物十八描是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国画的线是画家的主观思维的产生,在现实的世界里物象的边缘是不存在线的,它是画家对自然界物“象”的一种高度概括,创造一种意象美,蕴含了主体的感受、情感、意愿等主观成分。中国画的线是脱离明暗色彩这些自然客观因素而形成的独特造型语言。他除了担负着造型的重任外,还承担着表现情感的作用。是由面与面的转折与交换,或有客观物象形体的面压缩而成。所以中国绘画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再现客观自然上,而是重在追求主观情感的表达上。国画中的线是画家个性和感情的抒发。
中国画讲究用线来写形,要气韵生动,要表现不同的物象、内容,就要选择不同的线条来进行表达。比如“十八描”,就是画家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刻画不同物象的需要,而创造概括出来的。在学习中国画之前,必须首先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的线描技法,才可以在造型的时候灵活的使用。中国画的线虽也有界形的功能,但也绝不是在死画,他的线本身就已经要传达出表象的质、量、运动感等等。这样才能画出对象的神态,才能生机勃勃,才能气韵生动。想要画出有生命感变化的线,运笔上就要讲究变化,就是要重视“笔法”。画家们就是这样巧妙地运用笔触的长短、粗细、浓淡、干湿等以表现不同物象的各种特征或同一事物的各个方面。在掌握原有笔法的基础上,我们还应结合当代的时代精神和生活风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创造出新的线描技法。现代人物画创作出的人物精神气质也与古人不同,服饰不再是古代的长袍大袖,为此就不能再用传统线描技法来描绘现代人物,要通过各种方式,皴染结合,与西洋明暗素描结合,创造出适合当代的崭新线描形式。
一幅完整的画,虽然已有了有质量的线,但是不够的,还要将他们按照各种自然很规律、根据审美意识将他们紧凑的组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气韵生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画面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创作之前,画家必须要做到“胸有成竹”,有掌握全局的概括能力,除了要考虑所画物象的宾主之外,还要注意他们的大小、前后、深浅、虚实等因素,使画面当中的各个因素都能处于适当的位置,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表现人物的线,要强调它的“运动感”和“整体感”,要考虑到不同的线在画面中产生的效果,不能整幅画面都是用一种线表达,这样的画面会显得很死板。应当根据画面整个“气韵”的需要,还有不同物象的变现而采用不同的线造成整幅画的篇章气的流动达到大体的效果。因此,解决好线的整体和局部间的关系,是把握整幅作品的大气势的关键所在。其次,要注意人体的动作和衣纹组合间的关系。因为衣服的褶皱会依据人的不同动态而发生改变,所以在画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象的运动状态,不同的人体动态、姿势会产生不一样的衣纹。在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此时的动态之后,画出来的衣服才能真正穿在人身上。不同人物的体态特征是不一样的,例如身体单薄的文人,形体魁梧的武将等,,在做画史都要考虑进去。“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就是用“线描”表现衣纹时出现的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最后就是线条要有运动感。在中国画中,有质量并且具有美感的线,是有生命力的。使线具有运动感,首先应当运用不同的线去表现物象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形态。如,画人物的时候,最能反映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就是面部表情,通过对面部表情的描绘能够反省出对象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不同身份的人具有不一样的精神特质从而反应出不一样的思想表情,要做到能抓住不同的人神情表达,同一个人不同心境下的心理变化,就要靠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对象的面部特征。
中国古人选择用线条这样单纯的艺术语汇来“应物象形”,而达至“气韵生动”。纵观中国画发展历史,线意识在其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工笔重工整精细意境深远的白描线条,还是水墨画中非常丰富变化的写意线条,线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不仅起到描绘客观对象外形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充分的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体现了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在品质。
[1]人民美术出版社编.传统人物画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2]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周晋.杂感线描[J].美术大观,2002(03).
[4]韩玮.线描人物写生[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
J212
A
1005-5312(2016)11-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