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会利 魏艳丽 王彬龙
摘 要:该文介绍了陕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分析了病虫害多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快科技研发力度,研究抗病虫害新品种,探索新型耕种方法,加大病虫害防治补贴,建立统防统治的病虫害防治体制,加大跨区作业机械的检疫力度。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陕西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55-02
小麦是陕西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20万hm2,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0%左右,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3.7%左右。近年来,陕西省按照积极推进、稳步发展的原则,加快小麦生产步伐,种植区域主要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条件较好且相对集中,产量较高,交通方便的渭北旱塬及关中平原地区。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农田环境的恶化,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及耕作方式的改变,陕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渐趋复杂而严重,成为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促进小麦持续高产,进而为全省粮食的持续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1 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
陕西小麦的病害主要有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根腐病、叶枯病、黄叶病、腥黑穗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粘虫等。
由于多数农民对小麦病虫害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防治水平相差较大,不能准确地识别病虫种类,措施不及时、选用农药多乱杂、施药技术不准确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等原因,导致小麦病虫防治效果差,农药污染残留大,病虫害防治成本高,给小麦的生产带来了诸多问题。每年条锈病在汉中、安康、商洛地区均呈现局部大流行,关中西部呈中度偏中流行、关中东部中度发生。小麦白粉病在眉县、蒲城、合阳、户县等关中粮食主产区发生严重,赤霉病则以陕南和关中灌区密度大湿度高的田块发生较重。纹枯病、根腐病、叶枯病、黄叶病在全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16年夏天条锈病在陕南及关中西部偏重发生,其余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0万hm2。白粉病偏轻发生,渭北塬区、秦岭北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6.67万hm2。赤霉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3.33万hm2。叶锈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8.67万hm2。吸浆虫偏轻发生,西安、咸阳、渭南局部田块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8.67万hm2,达标面积3.33万hm2。蚜虫穗期中等发生,发生面积73.33万hm2。红蜘蛛偏轻发生,渭北旱塬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0万hm2。条沙叶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万hm2。地下害虫偏轻发生,发生面积50万hm2。
据统计,近10年来陕西省因条锈病造成小麦损失率达10%以上,白粉病造成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造成发病地区小麦减产达30%以上,赤霉病在中度流行年造成发病田块减产10%~20%,大流行年造成发病地区小麦减产20%~40%,蚜虫造成发病地区小麦减产20%以上,红蜘蛛、吸浆虫造成发病地区小麦几乎绝收。同时,农民的大量滥用农药造成了小麦农药残留超标,农村土壤、水体、大气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
2 病虫害多发原因分析
2.1 气候变暖,加剧病虫害多发 近年来,陕西小麦主产区秋冬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清明前后降水频繁,雨量较常年多20%~30%;雨后气温回升较快,为小麦病菌越冬、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吸浆虫的羽化、产卵十分有利,延长了红蜘蛛的危害时间。小麦成熟期气温上升快,有利于穗蚜大发生,高产田块虫口数量大,为害严重。
2.2 农田环境恶化,小麦抗病性降低 近年来,全省大面积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农田氮肥用量增加,群体密度加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导致小麦疾病生理小种的出现,引起小麦品种抗病性降低或丧失,进而为小麦病虫害的多发和流行创造了条件,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水浇地增加,复种玉米面积扩大,遗散田间的玉米残体和秋冬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为赤霉病菌的安全越冬创造了条件,造成菌源量增大,导致赤霉病逐年呈加重趋势发生。耕作复种指数提高,深耕面积减少,导致土壤中病虫基数积累,造成了病虫害的多发和流行。自然环境的恶化,也是小麦病虫害的多发的原因之一。冬春连旱,对小麦的正常返青造成一定影响,春末夏初降水频繁,雨后气温回升较快,为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对小麦害虫的羽化、产卵有利,延长了害虫的危害时间。
2.3 农村劳动力缺乏且素质参差不齐 受小麦受产值低和城镇化加速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小麦生产田间管理劳动力的缺失,远远不能满足病虫害防治的人力需要,加之留守农村的农民缺乏防治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存在侥幸心理,不按照植保部门提供的病情预报及时施药,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在病虫害严重影响小麦成长时才采取防治措施,并且选用农药多乱杂、施药技术不准确,防治效果差,不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快速传播和流行,导致防治成本高。
2.4 跨区机收为病虫害传播创造了条件 跨区域作业加快了小麦的播种和收获进度,但机手为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只注重收获质量、速度,并不考虑对病虫害传播的影响,不愿意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而影响其作业效率。而机器收获时形成的扬尘中包括大量病原、杂草种子,遇到大风天气时,能将病原、杂草种子迅速传播到邻近地块甚至随着机械转移到更远地方,致使一些区域性病虫害得以远距离传播,加快了病虫害的传播速度。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 一是选育推广抗病耐病新品种。科研院所及种子选育单位在育种时除考虑丰产稳产因素外,还应特别考虑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因素,使小麦能够抵御恶劣的自然条件,能够抵抗各种虫害病菌的入侵,确保小麦真正实现高产。二是研究抗病虫害的栽培和生产方式,使小麦的生长环境得以改善,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三是研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害虫的小麦专用药物,简化农民的用药步骤,加大小麦专用农药的推广,防止农民滥用农药。
3.2 加快推进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补贴政策 农业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监测预报、深入农村一线对农民进行培训宣传、技术指导、防效调查;引导农民开展分户统一防治,提高防控水平。通过政府采购,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发动、宣传,村级负责登记、造册,给农民实施购买药械补贴,调动农民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以补贴为契机,加快植保机械化、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成立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测报、统一购药、统一施药,使机械化、专业化队伍成为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主体,保证大面积实施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降低防治成本、劳动强度和环境污染。
3.3 加大跨区播种、收割机械的检疫消毒力度 跨区作业机械能携带传播的病虫草有些是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农业危害性强,可在疫区的关键通道处设立跨区作业机械检疫消毒场所,对机械进行快速的清理消毒,防止有害生物传播和入侵。
参考文献
[1]徐志英.陕西优质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06:344-346.
[2]王彬龙.陕西关中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1(02).
[3]王新中,欧阳韶辉,于新智,等.陕西关中优质小麦产业化发展之思考[J].粮食加工,2004(06).
[4]程淑芳.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其化学防治技术[J].植保土肥,2010,04:26-27.
[5]刘海霞.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学,2011,06:180-182.
[6]郭香环.优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0,08:20.
[7]郭春强.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03:79.
[8]钱拴.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长期气象预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5,08:56-59.
[9]刘传经.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199-207.
[10]沙依拉古丽·锁力旦.小麦三种病害的防治措施[J].农村科技,2009,06:60-60.
[11]秦海英.药剂防治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0,08:58-60.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