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28)
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的实证分析
王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28)
住房是家庭的基础物质载体,安居乐业是家庭幸福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和变革的时代环境下,探究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2010年7省(区)调查的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包括家庭规模结构、家庭代际结构和家庭类型结构)与住房状况(建筑面积、间数、承重类型和住房来源等)有明显关联。人口学特征与住房状况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尤其是年龄与家庭住房产权有直接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我国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化将在总体上改善家庭住房状况;家庭住房状况的改善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和独居(单人户)的增多。建议在分析与预测国内住房市场的现状与变化时,重视分析家庭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不能仅局限于考察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
家庭结构;住房状况;住房市场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建设的重要意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401712.htm
家庭建设离不开住房,住房是家庭存在的基本条件,安居才能乐业,住房对家庭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住房是家庭建设的物质基础,从婚姻家庭形成过程上看,古往今来,中国人结婚时都需要有“婚房”,结婚和婚房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其次,住房与家庭行为、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都存在密切联系。最后,住房与国人的家庭幸福感有直接联系,这一关系在当前中国社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住房不仅仅涉及个体生存发展和家庭幸福和谐,还关涉国计民生。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住房是家庭的重要载体。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民众的住房需求得到极大释放和满足,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在此过程中,房价高企已经深刻影响到了诸多家庭行为和家庭关系。比如,近十多年来,由住房引起的家庭纠纷和代际冲突明显增加,住房问题成为影响中国家庭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家庭幸福、老年人生活健康、社会稳定和谐都有威胁和影响。
当前,我国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少子化、老龄化和城镇化叠加是造成家庭结构变动、家庭代际关系变化和住房状况改变的重要时代背景。从家庭结构和代际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家庭住房状况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不仅能够为家庭建设、家庭政策和住房政策提供参考,也能够对房地产业和宏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一)研究回顾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家庭社会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与住房关系问题。他们发现,住房状况会影响到家庭结构,住房紧张既会导致青年人婚后继续与父母同住、大家庭得以维持[1],也会导致青年人婚后与父母分开、大家庭会自然分解[2]。基于天津市433户家庭合家而后又分家原因的分析发现,住房面积的增加和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最主要的原因[3]。21世纪,研究者发现家庭结构也会对住房状况产生影响。对上海某村动迁家庭的调查表明,动迁之后,家庭的规模在减小,家庭结构由动迁前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直系家庭)和联合家庭(复合家庭)平分秋色为主转变为以核心家庭为主[4]。新组建家庭对租房的需求强烈;家庭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劳动结构和规模结构对家庭住房面积有正向影响;家庭性别结构、劳动结构与住房价值负相关[5]。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住房是影响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突出因素,家庭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劳动结构和规模结构对家庭住房面积有正向影响,中国城市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客观上促进了直系家庭的减少和核心家庭的增多。
上述研究表明,住房是影响城市家庭结构的突出因素,家庭规模结构、家庭收入结构和家庭教育结构对家庭住房面积有正向影响,住房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直系家庭、复合家庭的减少和核心家庭的增多。现有研究不仅指出了住房变化(住房条件改善)对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也指出了家庭规模结构、家庭教育结构和家庭收入结构对于住房(尤其是家庭住房面积)的影响。但是,现有研究对家庭与住房之间关系的分析还不全面,缺少从家庭类型结构、家庭代际结构等角度的分析。另外,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城镇家庭与住房关系的探讨,针对农村家庭与住房关系的分析比较少。
(二)研究内容
家庭结构变动和住房状态变化都与代际居住方式密切联系,而代际居住方式与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和国家的养老资源供给等有直接关系。同时,家庭结构与住房也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新阶段。房地产业是中国支柱产业之一,2014年以来,房地产业繁荣度降低加大了国民经济下行的压力。社会各界(包括学界)认为人口年龄结构是房地产业达到顶峰并发生转折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与人口年龄结构相比,家庭结构的影响更加直接和重要,因为家庭结构与住房的关系更加直接,家庭结构变动会带来住房需求的变化。
本研究主要考察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的关系,即家庭规模结构、家庭类型结构和家庭代际结构与家庭住房的建筑面积、房间数量、承重类型和住房来源等方面的关系。同时,城乡不同年龄性别人口的住房产权状况和家庭代际间的住房产权状况也是研究分析的重要内容。另外,家庭与住房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但存在一部分家庭没有住房,也存在一部分家庭拥有不止一套住房。本研究并没有分析每个家庭所拥有的住房数量,每个被调查家庭所生活于其中的住房是研究分析的聚焦点。
(三)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通过普查数据对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的关系进行分析是最佳途径。由于缺乏普查原始数据,通过汇总数据很难对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进行直接分析,因此,笔者选择通过掌握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来进行分析。
本研究对中国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关系的研究主要使用2010年中国城乡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该调查属于全国抽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所选省(区)包括吉林、河北、陕西、安徽、浙江、广东和广西,最终获得问卷4 425份[6]。该调查数据不但包含了家庭户信息,也包含了住房情况。通过分析家庭户信息,笔者可以分析家庭规模结构、家庭代际结构和家庭类型结构等家庭结构信息。通过分析住房情况,笔者可以得到住房建筑面积、房间数量、住房来源等住房信息。
家庭类型结构可以按照基本家庭结构和二级家庭结构进行分类。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对家庭结构的分类没有按照基本家庭结构或二级家庭结构的分类方法,而是分成以下几类:夫妇核心家庭、标准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和单人户。其中,属于二级家庭结构的夫妇核心家庭和标准核心家庭都属于基本家庭结构的核心家庭,将这两类单独分列的原因在于夫妇核心家庭是一代户、标准核心家庭是二代户,家庭代际状况对家庭住房状况有直接的和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
1.家庭结构与住房层数
城乡家庭住房存在鲜明差异。农业户籍家庭的住房层数以平房和6层及以下楼房为主,非农户籍家庭的住房层数以6层及以下楼房为主(见图1),非农户籍家庭的住房层数多于农业户籍家庭。
从家庭类型结构比较看,直系家庭和复合家庭的住房层数更高。比如,在农业户籍中,住房层数是平房的比例,夫妇核心家庭和单人户的最大,复合家庭的最小;在非农户籍中,住房层数是6层及以下的比例,复合家庭的比例最大,单人户的比例最小,7层及以上楼房的比例,复合家庭的最大,单人户的最小(图1)。
2.家庭结构与住房承重类型
从户籍比较看,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共同构成了农业户籍住房承重结构的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占据了非农户籍住房的绝对主要部分(图2)。
从家庭结构比较看,农业户籍家庭住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例,复合家庭最高,单人户最低;住房为砖木结构的比例,单人户的比例最大。复合家庭的住房状况最好,单人户的住房状况最差。非农户籍家庭住房的状况与农业户籍家庭住房的状况比较类似。住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比例,复合家庭最高,单人户最低;住房为砖木结构的比例,单人户的比例最大,直系家庭最小(图2)。直系家庭的住房状况最好,单人户的住房状况最差,更大家庭规模或更复杂的家庭结构与更好的住房状况相联系。
图2 家庭类型结构与住房承重结构
3.家庭结构与住房间数
从户籍看,除了复合家庭之外,非农户籍的住房间数全部低于农业户籍。从家庭类型结构看,复合家庭的住房间数最多,单人户的间数最少,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的间数居于中间(图3)。住房间数与家庭代际数量和家庭成员数量有关系。按照家庭代际数量和家庭成员数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可以将家庭结构排列如下: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标准核心家庭、夫妇核心家庭和单人户。
4.家庭结构与住房建筑面积
(1)家庭规模结构与住房建筑面积
家庭规模越大,住房建筑面积越大,家庭规模与住房建筑面积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图4)。但是,家庭规模越大,人均住房面积越小。比如,根据家庭规模与住房面积计算(表1),1人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94m2,2人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54m2,6人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4m2。
图3 家庭类型结构与住房间数
通过表1还可以看出,从家庭规模占比看,非农户籍家庭规模较小(1人、2人或3人)的比例都要大于农业户籍,而非农户籍家庭规模较大(4人、5人、6人或7人及以上)的比例都要小于农业户籍。另外,家庭规模为3人的比例农业户籍和非农户籍都是最多的。当前中国社会中,成员人数(家庭规模)为3人的家庭通常是标准核心家庭。可以发现,非农户籍家庭规模为3人的比例更高。
图4 家庭规模与住房建筑面积
家庭规模农业户籍住房建筑面积/m2占比*/%非农业户籍住房建筑面积/m2占比*/%1人105.984.3774.154.752人126.6521.5182.4527.183人125.6623.0093.7035.634人128.5221.13104.5814.635人138.2117.73125.1812.876人143.448.47156.153.587人及以上155.053.78147.051.37合计130.45**100.0098.32**100.00
注:*表示各类家庭规模占全部家庭规模的%;**表示户均住房面积。
(2)家庭类型结构与住房建筑面积
从住房建筑面积看,农业户籍住房建筑面积大于非农户籍住房。从家庭类型结构看,按照住房建筑面积由小到大的顺序,家庭类型结构的排序是:单人户、夫妇核心家庭、标准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复合家庭(图5)。家庭类型结构越复杂,住房建筑面积越大。
(3)家庭代际结构
调查数据显示(表2),代际数量为1代、2代、3代、4代的家庭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108m2、115m2、133m2和154m2。家庭代际数量越多,住房建筑面积越大,家庭代际数量与住房建筑面积之间有正向相关关系。一般而言,家庭代际数量越多,家庭住房内共同生活的人数也就越多,同时,为了满足不同代际家庭成员的基本居住需求(包括隐私、安全和舒适等),要求住房建筑面积足够大。
图5 家庭类型结构与住房建筑面积
从户籍看,农业户籍与非农户籍的情况比较一致,同样符合“家庭代际越多,住房建筑面积越大,家庭代际数量与住房建筑面积之间有正向相关关系”的规律。其中,家庭代际数量为2代的比例都是最高。家庭代际数量为1代(单人户)的比例城市多于农村,家庭代际数量为3代(通常是三代直系家庭)的比例农村多于城市(表2)。
这些结果可能反映了城乡家庭代际居住方式的差别,即农村传统大家庭(直系家庭或复合家庭)的比例更高、城市现代小家庭(夫妇核心家庭、标准核心家庭和单人户)的比例更高。
表2 城乡家庭代际数量与住房建筑面积
注:*表示各类家庭规模占全部家庭规模的%;**表示户均住房面积。
5.家庭类型结构与住房来源
从住房来源看,农业户籍家庭以自建住房为绝对多数,各种家庭类型结构的平均比例均超过80%。非农户籍家庭主要是自建住房、购买商品房和购买原公有住房3类。非农户籍家庭自建住房比例最高的是复合家庭、次高的是直系家庭,非农户籍购买商品房比例最高的是标准核心家庭和夫妇核心家庭。非农户籍家庭购买原共有住房的比例也较高,平均比例在20%左右,这可能反映了城市就业人口住房的福利色彩(图6)。
与住房间数和住房建筑面积相似,按照住房来源为自建住房的比例由小到大排列,农业户籍和非农户籍家庭类型结构的排序都是:单人户、夫妇核心家庭、标准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复合家庭。但是,对于非农户籍、住房来源为购买原公有住房的比例而言,复合家庭和直系家庭的比例更低、夫妇核心家庭和标准核心家庭的比例更高(图6)。
(二)家庭住房的比较
1.家庭代际比较
对父子住房条件进行比较*注:比较属于主观判断,这里选取父亲回答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无论农业户籍还是非农户籍,父亲回答“完全相同”的比例最高;(2)“儿子住房条件更好”的比例都要高于“父亲(自己)住房条件更好”的比例。这说明,除了与儿子(儿媳)同住所导致的“住房条件完全相同”以外,因儿子住房的建造(或购买)时间更短而导致了儿子住房条件更好的比例更高。回答“完全相同”的较高比例和家庭类型结构有关系,比如,无论户籍类型,复合家庭和直系家庭的父亲回答“完全相同”的比例都要高于单人户、夫妇核心家庭和标准核心家庭(图7)。
图6 家庭类型结构与住房来源
图7 家庭类型结构与父子住房条件比较(父亲回答)
2.城乡比较
从年龄与户籍来观察家庭类型结构的分布(图8)可以发现,非农户籍的夫妇核心家庭和标准核心家庭的比例大于农业户籍,农业户籍直系家庭、复合家庭的比例大于非农户籍。
从年龄、户籍家庭类型结构与住房建筑面积的关系看(图9),非农户籍的住房建筑面积要小于农业户籍。从夫妇核心家庭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夫妇核心家庭的比例呈现倒U型分布,其原因与家庭生命周期有直接关系。从单人户情况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单人户的比例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少的态势。
图8 分年龄与户籍的家庭类型结构分布
图9 分年龄与户籍的家庭类型结构与住房建筑面积
从户籍和年龄的建房购房平均费用看(图10),随着建房购房群体的年轻化趋势,农业户籍和非农户籍的建房购房平均费用总体上不断增加。农业户籍的平均费用要明显低于非农户籍,同时,随着建房购房群体的年轻化趋势,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建房费用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这直观地反映了几十年来城市住房价格的显著攀升。
图10 分户籍和年龄的建房购房平均费用
3.住房产权比较
(1)分年龄分户籍的住房产权状况
从年龄比较看,年龄越大,住房产权为本人的比例也越大(图11)。个人收入受年龄的深刻影响,同时财富的积累也是和年龄增长密切相关。住房作为一项重要个人及家庭财产,必然与家庭成员年龄和家庭生命周期有直接关联。
从户籍比较看,年龄小于60岁时,农业户籍住房产权为“本人、配偶和夫妻共有”的比例要大于非农户籍,年龄大于60岁时,农业户籍住房产权为“本人、配偶和夫妻共有”的比例要小于非农户籍。另外,当年龄大于等于60岁时,农业户籍住房产权为儿子的比例显著大于非农户籍,这反映了农村老年人与儿子共同生活的养老居住方式。非农户籍住房产权为女儿的比例显著大于农业户籍,这一方面反映了城市中女儿对老年人养老生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了农村中老年人养老生活对儿子的明显依赖。
图11 分年龄分户籍的住房产权结构
(2)男性分年龄分户籍的住房产权状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中“男娶女嫁”在婚姻行为中占据绝对主要地位,男性是否有住房和住房条件对婚姻有重要影响。
从年龄看,随着年龄的增加,住房产权为男性本人所有的比例总体上呈增加态势。这种增加态势尤其以小于等于29岁以及30~39岁的变化最为明显。在小于等于29岁时,城乡男性的住房产权大部分(60%以上)为父母所有,即,这个阶段,超过60%的城乡男性和父母共同生活。40~49岁和50~59岁男性住房产权的格局比较稳定,60岁及以上年龄时男性住房产权为儿子或女儿的比例明显增加,这反映了男性本人在年老时的居住安排、体现了与子女同住对于养老生活的重要意义。男性小于40岁与大于等于40岁的住房产权存在显著差异,当男性大于等于40岁时,住房产权为“本人、配偶和夫妻共有”的比例超过了90%。与之相反,特别是男性年龄小于30岁时,相应的比例则不超过40%。
从户籍看,49岁及以下农业户籍男性拥有住房产权的比例大于非农户籍,50岁及以上的情况正好相反。同时,城市40~49岁和50~59岁男性的住房产权为配偶(妻子)所有的比例在所有男性年龄组中是最高的,其中,非农户籍的情况更加明显(图12)。
图12 男性分年龄分户籍的住房产权结构
以2010年全国7省(区)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对中国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关系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一是家庭规模与住房建筑面积和住房间数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农村各类家庭规模的家庭住房建筑面积都要大于城市、住房间数多于城市;二是家庭代际结构(家内代际数量)与住房建筑面积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4代家庭的住房建筑面积最大,1代家庭的住房建筑面积最小,农村各类家庭代际的住房建筑面积均要大于城市;三是家庭类型结构与住房状况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复合家庭和直系家庭的住房建筑面积更大、住房间数更多,夫妇核心家庭、标准核心家庭和单人户的住房建筑面积更小、住房间数更少;四是不同户籍和年龄的家庭人口具有明显不同的住房产权状况,家庭生命周期对住房产权有显著影响。
安居乐业是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传统观念。住房是家庭的基本物质载体,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条件。当前,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时代大潮深刻地影响着家庭、住房以及家庭与住房的关系,最终这种深刻影响也将作用于每一个社会个体。研究家庭与住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婚姻家庭变迁将对家庭住房状况和住房市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初婚初育年龄推迟,家庭类型结构发生的明显改变之一就是单人户的增多,单独生活的人口数量在增加、单独生活的时间在延长。城市中,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的大龄未婚男女青年将是单人户家庭的重要人口群体,他们将构成城市公寓楼住房(过渡性、相对较小建筑面积)的主要需求群体。丧偶独居老人是城市中单人户家庭的另一重要人口群体,与单独生活的青年单人户家庭相比,他们的住房状况将更少变化、更加稳定。农村中,大龄未婚男性、失婚男性、终身不婚男性和丧偶独居老人是单人户家庭的主要人口群体。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农村中这几类单人户的家庭住房多数会最终闲置。
户籍制度是影响中国城市化和家庭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幕已经掀开。按照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最新精神,户籍制度改革在2016年会加快步伐,“十三五”时期要实现一亿人进城落户的问题。随着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将会加快,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将会变得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将会更加均等地惠及到每个人。可以预期,住房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也会更加公平地惠及到每一个家庭。另外,生育政策变动也会深刻影响家庭与住房关系。2016年中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生育数量的变化将会影响到家庭住房的需求,住房市场将会发生变化。还有,老龄化是中国人口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和加快,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家庭代际结构变动,也将影响到家庭住房存量的构成和家庭住房增量的供需以及住房市场的兴衰。
[1]潘允康,潘乃谷.试论我国城市的家庭和家庭结构[J].天津社会科学,1982(3):7-14.
[2]潘允康.家庭社会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3]潘允康,林南.中国城市现代家庭模式[J].社会学研究,1987(3):54-67.
[4]安钊.城市动迁居民的居住模式与家庭结构的演变——以上海市普陀区Z新村居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郭琳.家庭结构对家庭实物资产的影响研究——以住房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3(8):50-56.
[6]王跃生.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60-77.
(责任编辑魏艳君)
AEmpir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StructureandHousingConditions
WANGLei
(InstituteofPopulationandLaborEconomic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028,China)
Housingisthebasicmaterialconditionoffamilyliving.Goodhousingsandstableemploymentsarethebasicconditionsoffamilyhappiness.Itwillbeverymeaningfultoanalysethe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andhousingbothforpracticeandtheoryinnowadayschina.Basedon7provinces’surveyin2010,itisfoundthatfamilystructure,whichcontainsfamilysizestructure,familygenerationalstructureandfamilytypestructure,hasanobviouscorrelationwithhousingconditions,whichincludeaspectssuchasfloorarea,numberofrooms,typeofload-bearing,housingsourcesandsoon.Thereisalsoanobviousrelationshipbetween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andhousingconditions,especiallythepropertyrightofhousingisdirectlyrelatedtopeople’sage.Therearetwoconclusions:oneisthatthechangeoffamily,whichincludestheincreaseofnuclearfamilyandsinglepersonfamily,willimprovethetotalconditionsoffamilyhousing;theotheroneisthattheimprovementoffamilyhousingconditionswillmakeboththepercentageofnuclearfamilyandthepercentageofsinglepersonfamilyhigher.Inaword,itissuggestedbesidesusingdemographicperspectivewhenanalyzingthechangeofdomestichousingmarket,itisalsonecessarytousefamilystructureperspectivetoanalyze.
familystructure;housingcondition;housingmarket
2016-03-07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课题“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关系——一项中韩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家庭人口变动、问题和对策”
王磊(1981—),男,江苏宿迁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家庭人口学。
format:WANGLei.AEmpirical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FamilyStructureandHousingConditions[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16(9):40-48.
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9.007
F126
A
1674-8425(2016)09-0040-09
引用格式:王磊.家庭结构与住房状况的实证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9):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