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国春
日本弹性社会建设对我国城市综合减灾的启示
伍国春
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受国际减灾领域重视弹性社会的影响,同时基于对东日本大地震的反思,开始实施弹性国家建设。从2013年开始,日本的弹性国家建设,实现了制定法律、明确责任组织、制定实施规划,明确实施指标的制度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大陆地区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约20次,6级以上地震约4次。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2.57%,超过50%。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仍然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无序快速的城市化导致土地管理不善,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区域越来越向大型断裂带靠近。
对于城市灾害的复杂性、连锁性和扩大化,日本社会学家秋元律有过详细的论述。由于城市人口集中、设施建筑物密集,而且建筑物彼此连接,一旦发生灾害,将提高破坏性;作为行政、经济、信息的中枢管理功能集中地的城市,尤其大城市,灾后影响不仅停留在一个城市,且将波及广大地区,在城市,地下管线、地下街道、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天然气、石油罐和其他危险品,以及交通、高速公路、高架桥、地铁等如网状密集,城市灾害人为的危险性增大;城市生活依赖社会化服务,一旦受灾之后生命线阻断或生活服务机能下降,对城市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城市人口具有流动性大、定居率低的特点,城市居民缺乏对局部环境中危险情况的了解,缺乏相关的安全信息。而且城市居民缺乏相互间的连带感,不少社区不很成熟,处理紧急事态的社会能力较弱。
提高城市减灾能力是城市化后,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日本弹性国家建设,对综合梳理国家减灾资源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虽然刚刚开始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对于我国城市综合减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指出:“防止和减少对灾患的暴露性和受灾脆弱性,加强应急和复原准备,从而提高抗灾能力。”仙台会议前,弹性概念已经由研究领域进入减灾政策,美国和日本在仙台会议前都实施了弹性减灾的理念。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是日本战后死亡和失踪人口最多的自然灾害,东日本大地震让日本政府认识到仅仅依靠“防护”、单纯强化基础设施的防灾对策,在保护生命、财产、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基于对东日本大地震后的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2011年提出了在防灾方面建设“弹性”国家的理念。所谓“弹性”,即对灾害的预防、规划、吸收、恢复、适应的卓越能力。对于地震“弹性”国家,应达到当大地震发生后社会重要功能能够保持并快速恢复的能力。为此,美国国家减轻地震灾害计划(NEHRP)提出了建设地震“弹性”国家路线图。
在2013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英国洪水、美国飓风,以及日、美应急管理交流,“弹性化”就成为重要议题。
2013年3月,日本召开国家弹性化(national resilience)恳谈会,相关学者、民间有识人士参加,设立了“推进国土强韧化相关省厅联络会议”,议长为国土强韧化大臣。2013年12月11日,颁布实施了议员立法《为实现弹性国民生活的防灾减灾国土弹性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基本法》确定了实施弹性国家建设的4个方针,即:谋求最大限度的人命保护;维持巨大灾害时日本政治、经济及社会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国民财产和公共设施损失最小化;灾后迅速地恢复重建。
根据《基本法》,日本设立了推进国土弹性化的组织——以内阁总理大臣为总部长的“国土弹性化推进总部”(以下称为“总部”)。制定了《国土弹性化基本计划》,根据基本计划,重新梳理、修改迄今为止的各类减灾规划,保证所有减灾计划与国土弹性化建设目标一致。
弹性国家的基本思路是:为应对低概率大规模的灾害,谋求国家百年大计的国家建设、最大限度保护生命安全、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功能不会遭受致命损伤并得以维持,国民财产及公共设施受灾最小化,迅速的恢复重建。
国土强韧化的本质是国家的风险管理,在明确国土强韧化目标的基础上分析、特定主要风险。对照风险评估、结合目标确定脆弱性;分析、评估脆弱性,结合克服脆弱性的课题,讨论风险应对策略;对照解决课题,理顺政策,同时确定应对策略的重点和优先顺序并实施计划;切实评估结果、完善全体计划的实施。
国土强韧化分领域实施。设定“最坏事态”,开展横向评估,评估推进国土强韧化所需的人才、资源,为掌握进度尽可能实施定量评估。
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后最大限度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灾后迅速开展救助、医疗等;灾后确保行政功能;灾后确保信息传达系统功能正常;灾后保证经济活动不完全中断;灾后生命线的尽快恢复;不发生不可控的二次灾害;保证灾后社区社会经济具备迅速恢复重建的环境。
对8个目标灾害情景形象细分为45个最坏情景。
在具体的实施中,日本将每个具体的情境想象,量化为具体的重要业绩指标。首先对减灾相关部门的相关内容量化打分。比如对最坏情境想象“大城市建筑物、交通设施等复合大规模倒塌或住宅密集地区因火灾发生伤亡”,量化为如下几条重要业绩指标,并明确部门责任。业绩指标尽可能通过数字的形式体现,根据指标对现有情况提出评估数据,同时提出未来若干年要达到的目标。
· 住宅建筑物抗震率 住宅:约79%(2008年)建筑物:约80%
· 市区等干线道路无电线杆化15%(2012年)
· 首都直下地震或南海板块地震等预计6级以上地区主要铁路线路的抗震化91%(2013年)
· 大规模造地地图公示约4%(2013年)
· 着手地下商业街防灾规划的比例0%(2013年)
· 地震时高危密集街区的减少面积0 (2011年)
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日本对减灾资源进行了整合,通过将减灾量化为相关省厅的具体工作,根据数字指标确定减灾资金的投入。日本首先在中央机关实施该计划,同时地方也在逐步推进。
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整合城市减灾资源是我国安全城市建设的重要思路。
首先,安全城市建设需要资源整合。要达到综合减灾的的目标,仅仅有减灾部门参与是不够的,需要把灾害管理纳入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明确相关部门的减灾职责。
其次,减灾要更加注重事前防御。要通过灾害情境想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城市灾害做好事先的预防。2016年的城市水灾,很大原因在于只注重发展,忽视潜在的城市风险。
最后,减灾计划的实施注重目标量化。通过量化指标,依据脆弱性评估结果,采取软硬结合的有重点的灾害防御措施。灾害防御目标更加注重社会功能的代替性,保证社会功能不因重大灾害停止。同时,要重视地方、企业的联合参与。通过如上措施,确实达到综合减灾、事先减灾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