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银苹+韩洪文
摘 要: 当前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正确认识习近平同志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可以使我们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好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习近平同志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为指导,结合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习近平同志; 全面深化改革; 方法论思想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3.022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以来,中国改革带来的成就举世瞩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中国社会面临诸多问题之时,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无疑是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打了一剂强心针,鼓舞民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一、当前坚持改革的必要性
(一)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形式就是社会发展的形式。对于阶级社会而言,基本矛盾的解决是依靠阶级革命实现的。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而言,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解决形式是依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当今中国革命已经不合时宜,但中国的改革仍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改革也是革命”的看法,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不是针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1]当下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下对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等具体社会体制的变革,使生产关系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可以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习近平同志针对当前中国的发展形势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就是要通过适应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变化的,坚持把改革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形式,就是要把生产关系的调整、上层建筑的完善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让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马克思认为,即便是共产主义社会也不能完全脱离资产阶级社会的影响,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保留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这就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并非是完美社会,它依然存在着落后的思想和制度,如果不能加以完善,势必会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最终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另外,从邓小平同志对改革的主体、对象和目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改革,即中国的改革是执政党发动的、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行动,它的作用对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和观念,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习近平同志也特别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同志曾对中国的改革做出过一个论断,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众所周知,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中国的第一次革命为我们带来了民主,赢得了独立,建立了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则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广泛性和艰巨性上来讲的。改革作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对社会矛盾深层次的调整,是包含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科教等其他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改革涉及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摸索前进,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破除束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改革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革。2012年,习近平同志在南方调研时,高度评价并肯定了改革的重要作用,这也为日后全面深化改革埋下了伏笔。
二、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思想解读
习近平同志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对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科学认识与总结”、“改革要增进群众福祉”等改革思想,这些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精髓,是对马克思改革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把实践作为改革的基本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同志认为改革开放是在探索中不断摸索前进的,摸着石头过河是最形象的比喻,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特点。基于认识论层面,习近平同志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即对改革的认识是从具体的改革实践中获得,改革正确与否要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检验。
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是揭示事物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并认为事物之间不是简单的要素堆积,而是诸要素相互构成的整体。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改革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不仅仅是指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包括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在内的全面系统的改革。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系统认识、系统分析、系统解决。
习近平同志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强调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既要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又要在基层首创中把握规律。另外,两者结合也体现了理论论证与实践探索的逻辑统一。顶层设计为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目标、任务、路径等的总体设计,摸着石头过河是对顶层设计这一理论蓝图的具体实践,两者相互支撑、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二)改革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
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显著特征之一,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发展中的事物之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依据矛盾观点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运用矛盾分析法。作为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了要一分为二看问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方法。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平均用力,也不是齐头并进,而是强调以“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注意分清当前改革过程中问题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在坚持“两点论”上,习近平同志要求一分为二看问题,要认清国内外形势有利的因素,也要分析不利的因素,趋利避害,应对各种挑战。在坚持“重点论”上,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决定》要抓住重点,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以改革的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习近平同志的这些改革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实际决策中的具体运用,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三)科学认识与总结中国的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公式,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试验—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错误和曲折是难免的,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再实践、再认识,完善改革的方案、措施,就能使改革更加符合实践的要求,最终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
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就是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改革就是不断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使事物不断从低级状态过渡到高级状态,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前进。简单地说,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依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而中国未来的发展也需要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应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动摇。
(四)改革需要不断增进群众福祉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一切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群众主体论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那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并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李克强同志曾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要坚持人们在改革中受利,着重强调了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增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习近平同志要求改革要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发挥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对当前改革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指导下,基于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这对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首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作为改革的基本前提,从具体实践中认识和总结改革规律,在具体实践中检验改革的成效。同时,还要做到实践与认识相统一,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次,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改革本身意味着发展,是旧事物的衰亡以及新事物产生,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趋势。发展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矛盾分析法,做到“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第三,改革要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改革要依靠群众,改革是为了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就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在对待改革的经验上,不是教条地、机械地复制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而是要灵活运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的形式上,要借鉴国内外改革的成功案例,不应拘泥于姓“资”还是姓“社”,凡是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改革的有益成分都可以加以利用;对待改革的目的上,要坚持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相关理论联系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原理同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性表述,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与当前实际相联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改革观,正确认识改革的观点和方法。二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本质是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在改革的进程中,要注意摸索客观事物的规律,使我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规律相一致。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指导中国的改革实践,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保持其先进性。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措施的出台,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之上。党和政府通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改革涉及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高了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三)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相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作为科学的社会意识,经过了历史发展的检验,是指导我们改革的科学指南。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作为指导。另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也在不断深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不单单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改革理论的集合,也涵盖了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以来一切优秀的改革思想。因此,改革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汲取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精华和养分,并不断注入时代活力,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使马克思主义改革观永葆生机和活力。在今天的改革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最好办法就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要在坚持其基本原理的同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现新情况,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改革观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双传学,毛俊.唯物史观:“四个全面”的理论基石[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杨少华.中国共产党“革命”概念辨析——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观为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
[8]邵光学,刘娟.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过程[J].甘肃社会科学,2014.
[9]刘向阳.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及其历史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