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琦,胡 韵,朱卓非
慢性哀伤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吴琦,胡韵,朱卓非
介绍了慢性哀伤理论的背景、来源、主要内容及在实践、教育研究的应用与评价。
慢性哀伤;理论;来源;研究内容;模型
对于慢性病病人而言,需要长期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而漫长的病程不仅对病人也给照护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Eakes等在开展系列的研究之后,于1998年提出了慢性哀伤(chronic sorrow)理论[1]。应用该理论对于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管理性慢病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问题;以及开展相关的教育和研究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1.1理论家简介慢性哀伤理论由Eakes,Burke和Hainsworth 3位理论家提出[1]。Eakes于1945年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教育学博士,东卡罗琳娜护士学校教授,一直关注悲伤、死亡及丧失的问题。Burke于1941年生于俄亥俄州,护理学博士,儿科护理专家;硕博士课题均围绕脊柱脊膜膨出患儿母亲的慢性哀伤问题,发展了Burke慢性哀伤问卷。Hainsworth于193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移民美国,教育管理博士、教授,精神卫生护理专家;曾运用符号互动学说开展多发性硬化症女病人的民族志研究。
1.2理论发展1989年3位学者在台北召开的国际护士荣誉组织研究会议(Sigma Theta Tau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上分别就慢性哀伤进行了演讲。会后,3人与Burke的同事Lindgren一起建立了慢性哀伤研究护理联盟(Nursing Consortium for Research on Chronic Sorrow,NCRCS)。该组织合作开展了慢性哀伤的系列研究并于1998年3人联合撰文在护理学术杂志上发表了该理论[2]。
2.1Olshansky慢性哀伤的概念早在1962年,Olshansky就提出了慢性哀伤的概念。研究发现,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父母由于失去了一个完美的孩子,而要长期照顾一个缺陷的孩子会陷入慢性悲伤的情绪中。研究者提出:慢性哀伤是对某一悲伤情景的心理反应的一种广泛、简单的描述,具有沉痛性和周期性的特点;且由于孩子的存在,就一直提醒父母这种悲伤是无法解决的。继Olshansky之后,又有其他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1981年,Wikler等[3]在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家长的研究后得出慢性哀伤的感受会有高峰和低谷,并随时间流逝具有一定的累积性。1989年,Burke通过对47位脊柱裂患儿母亲的研究,提出慢性哀伤是一种普遍性的悲伤,本质上是持久、周期性和发展性的。
2.2Lazarus Folkman的压力和适应模式该经典理论被认为是人们应对慢性哀伤的基础。Eakes据此提出了慢性哀伤内部应对策略包括行动导向、认知再评价、人际关系行为。
慢性哀伤理论是人们对持续和单一丧失事件应对的机制解释。见图1。该模型为各种丧失情景和丧亲个体的情绪体验提供了理论框架。该图表明持续或者单一的事件所引发的丧失经历能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分离。这种分离在某些触发事件下能够不断使个体的慢性悲伤情绪不断发酵。个体针对自身的慢性哀伤情绪会启动内在或者外在的管理,如果管理有效,则能促进个体的舒适,反之则会导致不适,从而导致循环往复的丧失体验。
3.1慢性哀伤慢性哀伤的提出是基于NCRCS开展的3类对象的研究:①病人,涉及疾病有癌症、不孕症、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②配偶,涉及疾病有慢性精神病、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病人;③父母,慢性精神病患儿[4-7]。之后又开展了单一丧失针对丧亲者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将慢性哀伤的概念界定为:普遍的、永久的丧失导致持续的分离。悲伤的症状呈周期性的复发,且这些症状具有潜在的进展性。其特点是:
图1 慢性哀伤理论模型
①无预期性;②循环往复;③内外部的事件激发带来的丧失感、失望或悲伤;④进展加强。
3.2丧失(loss)理想和现实情况或经历之间的分离所导致的。这种丧失可以是单一的事件,如诊断为慢性病;也可以是由于丧失未能解决所带来的分离。
3.3触发事件(trigger event)可以是情景、环境或条件,突显的差距或者丧失再次发生,启动或推动悲伤的感受。理论针对不同对象将触发事件予以分类[8]。慢性病病人触发事件:与常态的比较,社会的、发展的、个人的管理危机、复诊。家庭照顾者触发事件:管理危机、无穷尽的照护、与常态的比较,社会的、发展的、个人的。丧亲者触发事件:社会常态的比较,纪念日、记忆、角色变化。
对于慢性病的患儿而言,主要的触发事件是由于和常态的比较,包括社会的、发展的和个人的。其中社会常态比较是最主要的触发点。所谓社会常态是指他人或某一情景让病人认识到自己的差异。比如看到别人能够参加各种活动意识到自己的区别对待。所谓发展的常模是指限于条件无法实现个人或家庭的发展。比如不育症丈夫对于家庭的期待。而由于疾病的限制不能再如往常参加活动则属于个人常模的比较。此外,疾病恶化所导致的管理危机以及复诊也被视为慢性病病人的触发事件。对于照顾者,仅次于管理危机,无穷尽的照护所带来的持续、无法缓解的责任被视为激发慢性哀伤的重要事件。至于丧亲者,结婚纪念日、生日、忌日等特殊的日子被视为重要的触发事件。此外,对逝者的回忆尤其是愉快的时光以及角色的改变,如现在自己担负的家庭决策或家庭聚会在过去是丈夫或者母亲负责则是丧亲者特有的触发事件。
3.4管理方法(management method)是指个体处理慢性哀伤的方式,分两种:①内部的管理策略即个人应对策略,包括行动如保持忙碌、做些有趣的事应对疼痛;进行正向思考改变认知;通过心理咨询、参加支持团体改善人际关系;放声大哭等方式进行情感的宣泄。②外部的管理策略,指健康照护实践者或其他人通过扮演教师-专家、有能力的照顾者以及移情理解促进照护对象的舒适基于管理的效果是增进舒适还是增进不适,分为有效管理和无效管理两种结果。
4.1实践中的应用本理论和NCRCS开展的系列研究对于临床护理实践尤其是支持个人或者家属有效管理触发事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理论也明确了护理人员扮演的角色如教师、专家等。
4.2教育中的应用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1998年,NANDA将慢性哀伤列为护理诊断,隶属领域9: 应对/应激耐受性[9]。之后,爱荷华大学发展了护理干预分类系统和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将诊断、干预和结局进行了连接。对于护理教育者开展临床决策教学和循证实践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启发。②为开展临床工作者与慢性病患儿和家属相处的课程、关于丧失和悲伤的心理治疗师培训提供了理论框架。
4.3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面,除了NCRCS开展的3类对象外,目前还扩展到艾滋病(AIDS)病人、AIDS病人的母亲、镰状细胞贫血、哮喘、糖尿病患儿照顾者。研究地域从美国扩展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英国。研究人员还有职业治疗师、社会学家。这为开展跨学科的国际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0-13]。
理论明确解释了慢性哀伤的现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但以下问题有待澄清:①研究中未历经慢性哀伤的个体的特点是什么?②慢性病悲伤的进展性;③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外管理策略有所重叠,如何区分。
此外,由于适用于各种丧失的对象,并且是源于实践和研究的基础,因此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经验的准确性。
慢性哀伤是人们对于正常的经历所作出的一种不正常的反应。主要源于理想和现实的分离。目前,该理论已在国际上被护理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广泛应用。但是,在国内,目前仅检索到两篇文献[14-15],如何对该理论进行本土化,用于指导国内的护理实践和研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Martha Raile,Ann Marriner Tomey.Nursing theorist and their work[M].7ed.Missouri:Elsevier,2010:656-672.
[2]Eakes Georgene,Burke Mary,Hainsworth Margaret.Middle-range theory of chronic sorrow[J].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98(2):179-184.
[3]Wikler LM,Wasow M,Hatfield E.Chronic sorrow revisited:parent vs.professional depiction of the adjustment of parents of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J].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81(1):63-70.
[4]Eakes GG.Chronic sorrow:the lived experience of parents of chronically mentally ill individuals[J].Arch Psychiatr Nurs,1995(2):77-84.
[5]Hainsworth MA.Living with multiple sclerosis:the experience of chronic sorrow[J].J Neurosci Nurs,1994(4):237-240.
[6]Eakes GG.Chronic sorrow:a response to living with cancer[J].Oncol Nurs Forum,1993(9):1327-1334.
[7]Georgene G Eakes.Chronic sorrow:the lived experience of parents of chronically mentally ill individuals[J].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1995(9):77-84.
[8]Mary Burke,Georgene Eakes,Margaret Hainsworth.Milestones of chronic sorrow:perspectives of chronically ill and bereaved persons and family caregivers[J].Journal of Family Care,1999(4):374-387.
[9]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4-201.
[10]Susan Ann Vitale,Carina Falco.Children born prematurely:risk of parental chronic sorrow[J].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2014(3):248-251.
[11]Whittingham K,Wee D,Sanders MR,etal.Sorrow,coping and resiliency: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share their experiences[J].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2013(17):1447-1452.
[12]Stepney C,Kane K,Bruzzese JM.My child is diagnosed with asthma,now what?Motivating parents to help their children control asthma[J].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2011(5):340-347.
[13]Scornaienchi JM.Chronic sorrow:one mother’s experience with two children with lissencephaly[J].J Pediatr Health Care,2003(6):290-294
[14]王爱霞,王晓花,刘爱华,等.癫痫患儿家庭慢性悲伤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8,23(17):65-66.
[15]孙淑兰.理性情绪疗法在癫痫患儿照护者慢性悲伤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7):3475-3478.
(本文编辑孙玉梅)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hronic grief theory
Wu Qi,Hu Yun,Zhu Zhuofei
(Affiliated Xinhua Hospit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092 China)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编号:13YS021。
吴琦,主管护师,本科,单位: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胡韵(通讯作者)、朱卓非单位: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R47
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28.006
1009-6493(2016)10A-3472-03
2015-08-08;
2016-07-11)
引用信息吴琦,胡韵,朱卓非,等.慢性哀伤理论的发展与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0A):3472-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