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涛
[摘 要] 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并制约着其发展,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与比赛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科研水平正是推动不断发展的动力,制度建设是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经济、训练体制等都影响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本研究将从相关理论基础上對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篮球后备人才提供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1-0062-02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繁荣发展时期,也是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期。然而,在转型期内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许多运动员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和技能教育致使退役后就业阻力大,而运动员就业问题直接影响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并出现萎缩的现象。为此,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其中,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体育总局等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3号),通知指出:“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视,完善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资源整合工作,建立与之对应的领导机制,逐步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然而,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并制约着其发展;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与比赛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科研水平正是推动不断发展的动力,制度建设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关键,经济、训练体制等都影响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因素
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教练员因素尤为重要,教练员决定着整个训练过程以及培养过程是否成功,文化理论与实战训练是否相互融合,为达到目的发挥本身的特质以达到最终的成功;柳建庆、冯鑫认为: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教练员任职资格标准和评定等级的评价体系;而教练员自身也应当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自我。除此之外,培养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大约需要15~20年的执教年限,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基本趋于稳定,而年龄也基本在43~56岁左右,教练员身体健康状况开始下降,对教练员执教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教练员的选材对训练过程中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是一个选拔优秀后备人才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后备人才和提高其竞技水平的重要环节;运动选材的基本任务就是对运动后备人才潜在的竞技能力的预测、挖掘和评定;魏帼认为:在篮球选材中,借鉴NCAA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尽快提高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联赛水平;学者邓松表明观点:运动员的选材应该从身材外形、身体素质、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因素等五个方面确定选材指标,并结合协调与应变能力、创造与接受能力、意志品质和训练比赛作风等方面的评定进行综合选材。
由此可见,拓宽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突破传统观点并创新思维模式,是提高我国篮球教练员整体质量的必要条件,以拓宽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渠道作为教练员培养运动员的根本目的;构建教练员信息交流平台,集思广益,优势互补,相互学习新知识,探讨新理念,共同进步,打造高素质、高质量的教练员队伍。
二、影响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
制约篮球后备人才稳步发展的消极因素众多,其中制度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张培峰、张玮、周传志等专家认为,在时代背景下,体育体制的改制转型不能适应我国发展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规律。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不协调,赛制管理不健全,基于此,我国要尽快建立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科学训练与竞赛体制。与此同时,刘宗惠、吴龙等学者曾指出:加强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两大部门的有机整合,整合各类培养单位的特色资源,逐步完善“三级训练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元化、多角度、多方面地培养篮球后备人才,并且打破传统的地方保护,拓宽多种渠道,以此健全篮球后备人才的流动制度;在篮球后备人才运行机制过程中应从发展的角度整合资源,借鉴优秀经验,确立“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完善“三级训练体系”,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夯实基础。唐建倦认为: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综合考察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和体育发展趋势,并借鉴国外经验,针对我国未来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运行机制。在培养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过程中,要提高青少年篮球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重视基础训练和人才的选拔、输送工作,形成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通过合理规范的运行机制达到培养的终极目标。
三、影响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科研水平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篮球运动要想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研技术的理论及实践指导,科研技术是篮球运动稳定发展的动力。李湛江指出,自1990年以来,我国篮球运动科研论文数量经历了摸索前进、质的飞跃和稳定成熟三个发展阶段,但是,就目前我国篮球科研现状来看,篮球运动科研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加强;陈健认为:中国篮球事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加大对篮球专业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保障。在我国篮球训练和实战中,技、战术分析的手段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篮球的快速发展,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篮球运动科研力度,提高人类分析问题的精度和深度;张洁、傅企明、王鲲、朱从庆等众学者认为:在提高篮球科研水平方面,应增强合作程度,并建立相应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强化篮球科研意识,建立篮球科研的信息交流机制,加强篮球科研队伍建设,扩大篮球科研的服务功能,加大对篮球科研的支持力度;曾鸣认为:篮球科研必须从篮球运动实践的发展需要出发,拓宽视野,端正动机,防止急功近利地拼凑和重复研究;注重运用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加强与篮球运动一线的运动员、教练员等的合作,使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通过现状调查发现,篮球科研能力的发展为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科技能力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篮球运动的发展。对目前浙江省篮球项目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科研能力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强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化程度。
影响篮球后备人才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制度因素。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符合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必须顺应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必须遵循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把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效率达到最大化,及时对体制进行調整,才有利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2.经济科技因素。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现有条件不能满足训练水平,科技与信息的落后制约了篮球运动的发展和交流;3.训练竞赛类因素。该因素中囊括了运动员的训练管理体制、选材的科学化程度、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训练课的质量与效率、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制、运动员学习时间的保障、运动员的主动学习意识、运动员学习能力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与学习组织方式、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环境等多项因子,都是制约篮球后备人才发展的关键因子,且训练体制因素是所有项目中最主要的因素;4.教练员因素。将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训练有机结合发挥最大化是当今教练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柳建庆.中国篮球教练员职业地位获得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2]冯鑫.转型期我国男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2006.
[3]魏帼.CUBA与NCAA男篮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特征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
[4]邓松.论篮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2009,6(2).
[5]张培峰,张玮.中美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因素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
[6]传志.当代中国体育的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7]唐建倦.中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8]李湛江.我国体育类型期刊论文引用状况分析:以篮球运动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3):121-122.
[9]陈健.现代信息技术在篮球运动技战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7.
[10]张洁.对近十年来我国篮球科研队伍状况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6):117-119.
[11]傅企明,王鲲,朱从庆.我国篮球科研现状与对策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73-76.
[12]曾鸣.我国篮球运动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校教育工程,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