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认识论研究的创新探索

2016-10-21 04:37刘昌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7期
关键词:认识论美学

刘昌

摘要: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作用过程与产物的主客观效应。《审美间体》一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审美间体”这一全新的思想模型,有助于克服迄今为止美学研究所呈现的主客二分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片面性,有利于拓展与提升美学研究的客观信效度与理论解释力品格,对美学以及神经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美学;认识论;审美间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31-02

在人的审美过程中,美感究竟源于何处呢?美又是如何廓出于人的内心或外在时空的?可以说,美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作用过程与产物的主客观效应。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受制于人类在每个时代的思想视域、知识框架、科技工具和经验事据的不足之处,至今未能获得圆通性化解。针对这一问题,《审美间体研究——完满主客价值创生及双元体验观》(丁峻、崔宁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为《审美间体》)一书展开了多学科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富有创新价值的思想启示。国内知名学者范世敏和赵长青认为,《审美间体》一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审美间体”这一全新的思想模型,进行了深入的原理探索、概念范畴表征,以及采用了多种方式论证,科学严谨,内容翔实,思想深刻,对美学以及神经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总揽全书,可以说,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当代美学、认知科学、艺术学和神经科学之概念范畴、思想理论、认知方法论和实证成果的批判性借鉴与有機整合;它的根本价值则在于为当代的美学和审美认知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认识论框架及其科学机理的系统化阐释内容。

一、创制审美对象的全新结构

众所周知,美与美感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问题,乃是美学研究中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重大难点所在。对此,不同学派的研究者秉持各相异的判断。大体可分为主观论、客观论、主客观统一论、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理性主义等几种主要类型。对此,《审美间体》一书提出了“双元一体化的审美对象”观。作者深刻地阐释道,在审美活动中,人既是审美主体,也是自己的审美对象;人将自我一分为二:作为审美认知的主体和审美认知的客体(对象)。作者的上述原创性思想,乃是对当代美学、艺术学和认知科学之思想认识论的重要深化与创新。进而言之,正是由于美学家忽视了审美主体对自我世界的审美观照,表现出审美研究的客观化倾向——片面的以由外而内的审美客体或审美对象当成唯一的认知对象与价值来源,从而导致对人的审美行为的形而上学式的片面解读。

二、建构合二而一的审美间体理论

针对以往美学界的有关看法,《审美间体》一书认为,美是由审美主体所原创或二度创造的主客体合一的完满的感性事体;美感乃是审美主体对完满自我、完满对象和完满的内外时空之审美间体境遇的价值体验、情感评价和心脑体行。之多重需要满足—多元价值化用的系列性综合性精神状态及其反应。要言之,美—美感的产生与完善,皆与审美间体密切相关、休戚与共。那么,什么是审美间体呢?《审美间体》一书深刻地指出: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两种“审美间体”——一是由作为本体性自我的审美主体和作为对象性自我的审美客体合一新生的完满的主体性审美间体;二是由审美主体和源于外在世界的客观性的审美对象所合一新生的完满的主客体价值表征体——内外合一的审美间体。前者生成在先,继而引发了后者的生成。由此可见,审美间体分别由主体性审美统合体和主客体性审美统合体构成;这种审美统合体又是由从对立走向统一并合一新生的完满的主体性精神世界及完满的主客体价值世界所进一步完形合一及新生而成的。因而上述过程分别表征了主体世界的内在和谐自由与审美创造极致境遇,以及主客体世界实现内外和谐自由与完满创造的极致境遇。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审美间体》一书所创立的“审美间体”范畴、思想模型、理论框架,既有效克服了迄今为止的美学研究所呈现的主客二分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片面性,也切实拓展与提升了美学研究的客观信效度与理论解释力品格,因而体现了对当代美学、艺术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贡献。在这方面,《审美间体》一书对于美学、艺术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的确具有深刻而精妙的思想方法论启示。

三、阐释了审美认知的心脑原理观

《审美间体》一书指出,审美活动乃是人对主客观世界进行对象化创造、具身化认知和本体性享用之内容与过程、结果与深久效应;其中,审美主体创造了合二而一的双元间体世界——此乃审美主体据以实现审美体验和审美享用及审美表达价值的源头性、根本性、决定性、唯一性至宝。那么审美认知的心脑原理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审美间体》一书的作者做出了如下的释说。

1.审美主体的自我意识(依托大脑前额叶新皮层的腹内侧正中区,VMPFC)—审美主体的对象意识(依托大脑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区,DMPFC)—审美主体的间体意识(依托大脑前额叶新皮层的眶额皮层,OFC)—审美主体的身体意识(依托大脑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与腹内侧边缘区,DLPFC,VLPFC)。

2.审美主体的工作记忆系统:理念工作记忆(以眶额皮层为中心);情感工作记忆(以前额叶新皮层的腹内侧正中区为中心);思维工作记忆(以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正中区为中心);身体工作记忆(以前额叶新皮层的背外侧边缘区为中心);行为工作记忆(以前额叶新皮层的腹内侧边缘区为中心)。

3.审美认知的个性结构:情(VMPFC)—知(DMPFC)—意(OFC)—行(DLPFC+VLPFC)。

4.审美认知的六性具身效应:物性具身—感性具身—知性具身—理性具身—体性具身—新物性具身。

5.审美认知的价值加工—增益系统:主客体审美价值感受器(客体感觉皮层—本体感觉皮层);主客体审美价值靶标器—分析器(OFC);主客体审美价值反应开关器(尾状核,caudate nucleus);主客体审美价值衡量器(伏隔核,accumbens nucleus);主客体审美价值效应执行器(本体运动—本体感觉皮层,客体运动感觉皮层,身体符号行为内馈系统,客体符号运动再反馈系统,情感体验系统,思维创造系统,意识体验系统)。

6.审美认知的价值时空观:由外而内的价值内化—叠合—强化过程,自下而上的价值创造与完善过程(表象—概象—意象),自上而下的价值体验过程(理性意识体验—知性符号体验—感性形象体验),由内而外的价值享用和对象性外化过程。要言之,人的审美活动体现了由外而内、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完整而清晰的思想逻辑,其间的思想内容、认知方式、本质特征和价值产物等需要我们今后加以深入细致的探究。

《审美间体》一书还对审美认知的智性创造观进行了精彩的解读:一是人将自我一分为二:作为审美认知的主体和审美认知的客体(对象);二是审美主体借助主客体相互作用施行合取之道,巧妙地充实与完善客体性审美对象及本体性审美对象;三是审美主体通过创造、体验和享用完满的本体性审美间体而得以实现自我和谐、自由、自为和欣悦境遇;四是审美主体通过创造、体验和享用完满的主客体完形合一的审美间体而得以实现主客和谐、天人合一、心物契通,从而将本体性审美智慧转为对象性审美智慧、科学智慧。同时需要指出,金无足赤,《审美间体》一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作者主要结合音乐审美活动释说了其间的审美认知机理,尚未扩展至美术、舞蹈、建筑、影视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审美情形;二是对借取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一些专业性术语、概念和图表未能进行通俗化释说,从而给非专业的读者带来某些不便;三是对中西古典哲学的一些概念和观点的引用不尽完整,同时缺少必要的点评和思想动因分析。希望作者在今后修订该书时予以充实,以便使之臻于完善,更好地造益于国内的美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丁峻,崔宁.审美间体研究——完满主客价值创生及双元体验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4-6,9.

猜你喜欢
认识论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生活美学馆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纯白美学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