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美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的质量极为重要。然而,传统音乐课只注重老师的讲授,在整个课堂上完全是以老师为中心,没有积极的让学生参与进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课堂,笔者尝试反思传统教学模式,浅谈一下音乐教学中有效教学模式的推进。
关键词:音乐教育 ;教学模式;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250-01
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于是在前两天高中一年级的一节音乐课堂上,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他们的反馈内容里,我得到了一部分一直期望的回答,例如:“音乐课是我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但也看到一部分冷淡与排斥。大多数学生反馈让我了解到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但是对于教材里面的歌曲却是不屑一顾的;他们能够如数家珍般的说出很多就连我们音乐老师都没听过的的歌名和演唱者的名字,但是对于音乐课上让我们反复聆听、竭尽全力所讲解的歌曲却模糊不清,甚至一点印象都没有。
当然我们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出发,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凭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于是,我针对我们的音乐课堂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说的多,听的少
有些老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1.欣赏课时,老师讲得太多,要求学生去专注聆听的地方少。老师们把自己关于音乐所理解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很少的留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他们的想象。教师话多,音乐少,几乎忘记了“音乐作品是需要靠耳朵去聆听的、用心去感悟的”!长时间这样下去,结果只能使得学生欣赏的作品量少,缺少对音乐的感悟,久而久之将对音乐没有了热情。
2.唱歌课时,仅仅是为了唱会歌曲旋律的多,唱出好的声音、唱得有情感的少。有的老师用了近半堂课的时间在教学生读谱,像念经似的。长此以往,学生对学唱歌曲失去了兴趣,就会认为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没有情感,自然就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认为好听、有情感的歌曲来演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美的笔记本里,平時没事就会拿起来唱一唱。
二、音乐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少
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在扮演私塾先生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知识层次如何、学得如何,只想着自已备的教案和时间表向下灌。学生回答问题时,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批评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完全没有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我们不应该把老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应该去聆听学生的心声、把握学生的心趣走向、和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伙伴。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力争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下是我归纳的几点内容:
1.有针对性的设计备课内容。音乐课不需要像其他的科目那样去备课,备课的重点不是在技巧和知识的掌握上。例如:在《腔调情韵》一课的教学中, “怎样才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去处理”,“怎样将民歌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合理的结合”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所轻重,备课就不会流于形式了。毕竟音乐课目的是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还是要将提高学生的兴趣作为主要方面。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兴趣很浓,或者无动于衷,就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积累一些经验教训,并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中不断的寻求验证。曾有人这样讲过:“课堂不是流水线,不追求一成不变,相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不断地将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不断的验证备课时候设计的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可以这样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管是怎样好的教学模式也总是会有它不足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意外”,就能作为非常好的反思材料,以供教师实践中进行探索。
3.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课后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分析其他老师对你的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并加以归纳总结。还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课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
所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正如钱学森所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向着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迈进,争取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