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兴兰
“你真能干”、“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比谁都能干”、……这些激励语,是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经常都会用到的。孰不知,激励性评语用得不恰当,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会产生负面影响。
过去我认为,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使用激励性语言没有坏处,只有好处,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也是当前课改的精神。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不加选择地使用一些鼓励的话语。如:我在教学生做思考题和拓展题时,我常说:“看谁最聪明,能自己独立把这道题做出来。”其实能做这类题的,一般也只有几个特别好的学生,而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当我评讲完题后问:“是这样做的举手?”好多没做对的学生都举起了手,可为了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还是表扬了他们。慢慢地,当做这类题时,自己动脑认真思考的学生越来越少,更多的学生是等着老师讲了以后,他照着做。我不知道我这样教学失败在哪里?直到有一天,我在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赏识不当也是伤害》。其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学者在北欧某国一位教授家做客时,抚摸着教授小女儿的头发说,你长得多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说着便把带来的礼物送给了她,小女孩微笑致谢。教授等女儿退走后,严肃地对朋友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小,不会分辨,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的孩子,这就走人了误区。不过你不要这樣沮丧,你还有机会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看了这个故事,我认真分析了一下,我发现我的评语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因为小学生的判断力和识别能力比较弱,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老师说我行我就行,老师说我比别人能干那别人就不如我,往往具有较强的盲从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有意无意地向他们暗示,“你比他们更能干”“你最聪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惟我独尊的不良心态,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当老师让大家对某位同学的表现作评价时,很多学生站起来会说同一句话:我觉得他读得不好,我觉得他写得不好,我觉得他说得不好,我觉得他做得不好……在他们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短处,而不是优点,别人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试想,小学生在这种不良心态的长期影响下,能养成谦虚好学,敢于正视自己与他人的好品质吗?
前面的教学案例中,不管学生做对与否,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就不能虚心地向能做的同学学习。而能做的同学心里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做得对做不对都一样能得到老师的夸赞,我何必去动脑筋想呢?如果老师在课堂中经常不经意地犯这样的错误,一方面会使部分学生养成自吹自擂,瞧不起别人的坏毛病,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养成懒惰、不愿动脑筋思考的习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表扬和称赞。为了得到老师的称赞,他们会用撤谎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能干、行。
而还有一种可能,未得到表扬的同学是大多数,老师的认可就是同学们争相要做到的。一旦这种赞尝给了个别或部分同学,会对大多数同学造成压抑,如果这些同学发现受表扬的同学是做假得到的表扬,会误导其他同学下次一样作假,甚至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这种不良的习惯。
因此,教师在激励学生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要说老实话,而不能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流畅、热闹,满足部分学生的虚荣心。课堂中老师的激励语要做到恰如其分,既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养成良好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