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萨如拉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重要的内容,在目前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积极性不足、课程资源有效、家长认识误区等。从人才素质提升的角度来说,积极的寻找思想品德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是未来我国教育创新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实施;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新课标要求我国中小学教学全面转向素质教育,不仅从知识层面培养学生,同时也要实现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的优化。结合现状来说,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课程属于“副科”,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在主观认识方面存在不足,尤其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大多以来的是教材内容,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在盲目中进行教学活动开展,自然不可能收获想要的成果。如简单地宣读课本教材内容,学生很难产生深刻的印象,而教师为了完成教育工作,也缺乏引导、管理,更不用提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新型教学模式。
1.2学生个性差异大
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如果不注意分层教学的开展,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因此也不能实现相应地教育成果。同时,中小学阶段的课堂互动形式有失合理性,如采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很少专门进行学生优化分配,随意地把一些同学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组,突出某几个人,而大多数同学做“配角”,活动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
1.3教师缺乏引导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要逐渐把学生转化为主体位置,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如果缺乏一定的引导能力,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折扣。特别是针对现阶段的中小学而言,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开放,所受到的外界影响因素增加,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质疑性;如果不能够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必然影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1.4缺乏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校园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而思想品德作为一种泛生活化的学科,不能够脱离实际,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一些理论和观点必须通过教师的转化,与现实中相互联系。就目前来说,一些教师在开展课堂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并沒有注意到这一方面的重要性。
二、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的改进对策
2.1明确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这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没有目的教学的活动,如同改善没有方向的航行,最终也不会去的任何的教育成效。所以,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并根据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进行改变,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及活动价值在哪里。既不脱离教材的本意,又要让学生乐于接受。
2.2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基于社会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但不同的地区所具有的风俗、人文特点不同,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要将其转化为适应现实中理解的层面,让学生追求品德教育的生活层面实现,或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正确的情感,要坚决避免说教和灌输,否则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2.3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
新课标的要求中明确规定,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转变必须要从情感方面人手,并逐步弱化权威、权力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现问题,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正确的。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而教师所要付出的则更多,必须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和节奏,防止过度自主造成的混乱。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烦人自流,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活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2.4展开课堂调控和引导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引导作用与以往的主管作用相比,更能够发挥课堂学习效果的优化。同时,引导前提下可以引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在活动课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倾向于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和参与者,是学生言语的倾听者和对话者,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和活动实施的引导者,是不断探索的学习者和课程研究者。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用微笑代替严厉与冷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现实生活开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性、重要性,师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师生携手共进、共同提高,真正发挥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