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探析

2016-10-21 01:47谭敏张宁
亚太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大学生

谭敏 张宁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突显,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否定生命的行为十分普遍。本文从游戏生命、暴虐生命、否定生命等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进行了总结,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四个方面探究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缺失是一种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指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不自觉认识,生命的存在方式受感觉的指引,缺乏对生存、价值及意义的正确认识,不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丧失生命成就感。生命意识缺失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漠视生命、游戏生命、否定生命的存在,迷失生活方向,不清楚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

一、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甚至引发伤害他人或自杀等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游戏生命

游戏生命指大学生郁闷、空虚无聊、虚度年华、精神荒废和对生命不负责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郁闷”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流行病。据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有40%的人经常感到郁闷,有百分之56%的人偶尔感到郁闷,有4%的人感到从来不郁闷,这表明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消极颓废情绪。第二,无聊、虚度年华屡见不鲜。在大学,一些学生认为生活无聊,学习没有动力,旷课、迟到、早退也成为家常便饭,这些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听歌曲、玩网路游戏来消磨时光。第三,忽视生命存在的价值。一些大学生意识不到人的真正价值是奉献他人,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存在质疑的态度,当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时,则盲目否定自己,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二)暴虐生命

暴虐生命指行为人对他人或自身在身体上实施的暴力行为。一方面是对其他生命的伤害。据浙江大学《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对待他人或者其他动物生命的态度上,20.4%的学生在宠物被虐待时表示无动于衷,只有4.8%的学生会感到伤心难过;49.2%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学生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3%的人承认曾经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例如,刘海洋的“伤熊事件”,马加爵的杀人事件,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自我生命的伤害。一些学生因为与他人发生矛盾,无法排解心中的愤怒,会进行自我施暴。学校中存在各种施暴事件,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的大学生对生命的轻视,对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不珍惜,这种事件的重复出现造成一部分大学生的人格扭曲,嚴重的会导致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

(三)否定生命

否定生命指个体采取极端的方式放弃生命的存在。目前,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据武汉大学调查报告统计,2011-2014年,中国国内大学生自杀或他杀的事件有308起,有百分之26%的人有过自杀的念头,也有百分之20%的人曾想过杀掉他人,以消除自己的苦恼。据徐州工程学院周晨调查显示,被访的大学生中,有38.8%的学生有过自杀的念头,即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曾经或多或少都有过自杀的念头[1]。数据表明,一方面大学生自杀事件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生命的根本否定,当达不到目的时,不是想着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选择用自己的生命结束自己的困境。另一方面,大学生杀人事件也反映了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否定,他想用这种方式以结束彼此间的矛盾。无论是杀人还是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缺少对生命的正确认知。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学校的因素,同时与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也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社会竞争和文化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

1.激烈的社会竞争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身心尚不成熟,能力处在形成期,无法从容地应对社会压力。这让大学生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否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

首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就业竞争加剧。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加大。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的毕业人数再增加22万人,这表明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学生在面试中屡次遭受挫折,感到无助、无能,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最终希望通过死亡来轻松解脱。

其次,学业要求高,学生无法达到期望。一些有名望的大学,为了保证学生的质量,有严格的淘汰制度,例如,在学籍管理中,运用降级、退学和结业等形式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当学生达不到学校的标准,就拿不到学位等,这种做法让一些学生十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一旦被淘汰,心理压力极大,当无法缓解心理压力时,会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2.暴力文化的泛滥

日益开放的环境,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文化环境日益复杂,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

首先,大学生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接受各种暴力文化。例如各种暴力图片、游戏、影视等暴力信息在网络中随处可见,据西南大学一项调查显示,网络上流动的非教育信息中70%涉及到暴力,其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

其次,一些大众媒体为了增加收视率,过度的渲染各种暴力事件以博得大众眼球。据北京市少管所有关人员介绍,该所关押的97名犯罪人员中,有8人是大学生,其中有5人喜欢看暴力文化节目,例如,看凶杀片、暴力小说等,这说明暴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生命意识观的形成。当前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缺乏识别和抵抗力,面对暴力图片等的耳濡目染,大学生容易产生暗示、模仿心理。极易诱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产生[3]。

(二)学校教育因素

在社会因素之外,学校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生命意识教育方式、内容方面的不完善。

1.生命意识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成了主要途径,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要载体。

首先,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讲解主要侧重于理论的讲解,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被排除在外,当教育脱离实践活动,知识则难以应用于生活,生命意识教育的发展遭到极大的阻碍。

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生命意识教育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老师注重于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注重于怎么考就怎么学。这种只重视知识目标,忽视学生的行动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命意识教育的发展。

2.生命意识教育内容不系统

缺乏系统的生命意识教育内容是生命意识教育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在成绩优先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中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在课程中设立系统的、完整的生命意识教育内容,缺少对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的系统学习。

首先,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首要目的,忽视了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正确审视,这使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不可重复的。

其次,在传统学校的教育中,教师多集中于理论教学,学生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安全防范能力等,当遇到如:疾病、自然灾害时,学生缺乏基本的应对能力。

最后,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长期只考虑学生的知识获得,文化成绩的高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这使大学生不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认为生命存在没有意义。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生命的认知。

1.家庭教养方式不科学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常说“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一些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将会使孩子难以发挥自己存在的价值。例如,传统的家长方式和父母的事事包办式。传统的家长方式体现在父母对孩子学业的期望值过高,不从孩子实际出发,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给安排好的方向发展,这种过高期望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使孩子形成封闭、叛逆的性格,当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时,自己难以处理,因内心封闭,不愿与父母交流,在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会选择用极端的手段以结束自己的生命。

父母过分溺爱、事事包办式体现在孩子成为被保护的重点对象,衣食住行,父母事事包办。这种做法使孩子缺少独立自主能力,当孩子进入大学,离开家庭的呵护,不能独立面对生活的困境,例如同学的嘲讽、冷落以及歧视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荷,使其内心产生焦虑、不安,当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时,则可能会引起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2.家庭教育目标扭曲

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孩子的自我价值。家庭教育的最低目标是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正确的家庭教育目标应坚持最低目标与最高目标相统一。但一些父母并没有对家庭教育目标形成正确的认识。一些父母认为,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孩子的一切都会好的,这些父母会把提高学习成绩看作是孩子发展最重要的部分,将提高学习成绩当作孩子发展的最终目标。父母在追求孩子成才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孩子发展的最低目标即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一味地追求成绩,忽视孩子的情感目标,当孩子在学习中一再失利时,孩子则会一蹶不振,认为生活没有意思,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最终走上轻生的道路。

(四)个体因素

生命意识缺失的内在因素是大学生自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不能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迷失生命存在的本真。

1.抗挫折能力差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境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的内在因素。进入大学,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生活与学习的各种压力,例如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难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未来就业方向困惑等。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不能马上适应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压力,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这些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在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时,往往感觉到无能为力,对未来产生怀疑,极度否定生命的价值,选择自暴自弃、游戏生命,甚至暴虐生命或否定生命。

2.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缺乏积极地生命价值观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曾对48所学校的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当问及他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时,56.8%的人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些学生对生命的信仰存在质疑,他们无法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5]。据兰州大学肖勤新调查显示,有45.9%的学生认为拥有的财富越多,生命的质量就越高,生命就越有意义,35%的人认为当生无可恋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精神世界出现空缺,缺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作为大学生,他们在学校还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对社会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但一部分学生就盲目否定自己,认为自己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这使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中陷入迷茫,生存意识减弱。

参考文献:

[1]周晨.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探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2):34-36.

[2]路晓军.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03):72-74.

[3]肖勤新.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

[4]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8,(04):87-92.

[5]李智.从生命意识缺失现象谈大学生“三生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34-136.

(作者单位:谭敏/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张宁/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诗经》爱情誓言及其生命意识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