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钰雯 武晓雪
【摘要】根据《2015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新媒体出现了四个显著的变化:其一,微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其二,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在加速融合;其三,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增强;其四,新媒体安全成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校园电视作为高校重要的宣传阵地和信息平台,其在新媒体大环境影响下产生变革是大势所趋。因此,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经成为促进校园电视节目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谈话节目;叙事性;叙事主体
一、受新媒体影响的校园电视节目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以其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对于高校电视节目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早在上个世纪,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过"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这就说明,自媒体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就使在制作校园电视节目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大众文化需求,准确把握这种点到点的传播方式,从而做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校园电视节目。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民化个性化
在校园节目制作过程中,由于有了自媒体的参与,使得每个受众从“旁观”转变成为“当事人”。每个受众都拥有自己的传播工具,“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个人的传播载体。受众对于节目的参与度大幅度提高,往往能够通过“口碑”、“打分”等机制使得优秀的节目与制作不精良的节目高下立见。受众的个人喜好也成为这种“口碑”与“打分”的评判标准,从而影响了校园电视节目的走向。
2、交互传播快
得益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自媒体的盛行,更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没有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电视节目从制作到发表,其迅速、高效、便捷,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所无法企及的。而且自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为零,能够迅速地将信息直接传播给受众群,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其交互性的强大是任何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这就使得高校电视節目制作经费少、难以推广的问题得以解决。
3、受众即新闻源
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地域的局限,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以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为例,抢先发布消息的是微博网友。此外截至8.13凌晨1:30电视媒体只有CCTV发布了消息且记者正在赶去。网友在事发时恰好在现场附近,便用带照相功能的手机拍下照片、视频等。这类突发性事件的视频材料是主流媒体无法企及的,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成为了"新闻源"。所以在做校园电视节目的时候,适当的顺应这种现象,采取一些受众提供线索、图片或发起随手拍活动的方式不仅能够节省制作节目的成本,也能使节目自身运作更贴合潮流,从而迸发出无限可能。
二、新媒体影响下发生转变的校园电视节目叙事模式
叙事学起源来自于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为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所谓叙事,简言之就是讲述故事。具体而言,叙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既“讲什么”和“如何讲”。故事能否讲得引人入胜、别开生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一种别样的叙事策略。而叙事策略作为主创人员“如何讲”故事的一种思辨脉络,受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影响。
校园电视节目由于经费、场地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其成品多为新闻节目,访谈类节目。这类节目耗资小,实现难度小,完成度较高,从而奠定其在校园电视节目中的霸主地位。此类节目注重悬念的设置,常设置一些弄够引起受众兴趣的悬念,在一系列抽丝剥茧中逐步还原事实。以新闻节目为例,中国传媒大学《校园直通车》借鉴了王纬等人对美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60分钟》的三种叙事模式的总结,在每一期节目中套用侦探式、分析者式和游客式模式,分别以侦探、分析者和游客三种隐喻身份进行叙事报道,此外,强、调“只有通过二元对立的,也就是矛盾冲突的设置,才能在冲突的制造与解除中“为观众提供一场你来我往的对抗性游戏,从而在展示过程中让观众得到叙事快感。”而自媒体的出现使得这种叙事模式受欢迎程度大打折扣。
1、信息源的泛化
由于新闻资源讯息不再掌握在某个特定的团体手中,而是全体人手中,形成全民皆为传播者的现状,使得传统掌握资源讯息的特定团体失去了资源独占的优势。故在节目中为引导受众所设置的悬念、对立性冲突在事件已被曝光的基础上自然就起不到引人入胜的作用。且悬念作为叙事模式的一种,主要是为了激活受众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当观众对于事件了若指掌,对于节目中设置的任何悬念都能利用自身获得的信息进行释悬,那么观众对这档节目的期待值会大打折扣。
2、信息交互的快捷
自媒体传播速度比起电视节目的制作来说周期更短,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在校园电视节目还在循循善诱,引导观众探寻事实真相的同时,自媒体交互信息的扩散已使其成了明日黄花。所以校园电视“慢火煨炖”出的节目既没有独占资源的优势,比起自媒体推广又无较强的时效性,就显得处处受掣肘,从而,校园电视节目叙事模式的转变成为了校园节目生死攸关的重要转折点。
三、高校电视节目叙事模式的转变
1、叙事主体在电视节目中的参与度不断提升
L.多莱泽尔在《捷克文学中的叙事模式》一书中根据:"故事是由第三人称还是由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这六种叙事模式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受“人人即媒体”的影响。在如今,网络传播成为“零门槛”的传播方式,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正是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话语权不断的提升决定了叙事主体在电视节目中的参与程度也要随之提升。所以在校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更需采取积极主动地态度,对新闻事件产生整体代入感。
2、客观叙事逐步演变为主观叙事
以校园新闻节目为例,自媒体兴起之前,校园电视节目多采用客观叙事,叙述人不直接介入作品,不参与作品中人物的意识与心理分析,不作主观评价,只是客观地展现情景或现场。因而这种叙述方式会使参与作品体验感受的较少,不易使受众产生联想,限制了受众“再创作”的欲望。自媒体兴起后,平民话语权得到提升,在传播过程中个体参与程度越来越重要,个体发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校园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出于对受众以上需求的考量,不得不变客观叙事为主观叙事,从而提升节目的观众缘。
综上所述,校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叙事模式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也是推动校园电视节目向前发展的重要助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校园电视节目繁荣发展,使其发挥作为高校宣传阵地和信息平台的重要战略作用。
本文指导老师:尹晓利
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校园电视节目的叙事性研究”部分成果。立项号:15YXK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