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到金

2016-10-21 10:48齐紫和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堂组织知识储备拓展延伸

齐紫和

摘 要:一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就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让自己在学习中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受到砥砺和启发。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和严谨的课堂操控能力,努力做到几个方面,让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走得更坚实。

关键词:知识储备 文本解读 课堂组织 点拨引导 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植根于课堂教学实践,也更应在高效的课堂教学观摩等交流活动中得到升华。古人有云:“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亦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我相信,通过一次有准备的观摩学习,经过自己冷静的分析比较,你会发现很多,并从中获益不少。[1]

前段时间本人参加了学校语文学科组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两位任课教师赵老师和陈老师,均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锦瑟》一课,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教学中,他们以严谨的课堂结构组织,衔接自然的环节过渡,流畅精炼的教学语言,再加上学生临场出彩的自我感悟,使整堂课显示出了各自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十足的教师风采,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更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他们同样呈现出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但两人各有侧重、各有千秋。[2]

赵老师在讲解诗歌时,除了用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来营造诗的朦胧氛围,还以突破诗中的典故为入口,进行了完全个性化的解读,以其特有的精炼、流畅的文学化语言,带着学生走进了李商隐那迷离、凄美而又感伤的精神世界。没让学生做过多的诗意注释,而是引导着学生借助意象去感知去品悟,从朦胧中走向“朦胧”,完全展现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召力,回归到了作品的文学本位中,将个人感受置于对诗的解读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触了如何解读诗歌的方法,感受了作品非凡的魅力。[3]

相比来说,陈老师的课堂环节设置较为多样。只是朗读就有播放配乐范读、学生跟读、自主诵读、指生品读。对内容的理解,也是未做过多的要求和分析,而是先引用诗人元好问、王士祯对《锦瑟》一诗的评价给学生导向。之后将分析部分分为:知人论世、赏其意象、解读典故三个环节分步进行,尤其加入对作者生平简历和个人遭遇的了解,使学生形成指向性的感知,再加顺势的总结,学生对作品情感主旨的把握自然地生成,并能随即发言,如:仕途失意、生活遗憾、爱情哀伤、青春追忆等。而之后的“解读典故”,更使抽象的意象变得容易理解,加深了学生对主旨的品悟,同时,聚焦难点,无形中简化了诗歌翻译的繁杂过程。本节课,教师也是无形地给学生传授了鉴赏诗歌“三步走”策略,学生也是获益匪浅。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我在之后的反思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做了浅显的总结,并翻阅相关文献又做了补充完善。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和严谨的课堂操控能力,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4]

一、扎实的知识储备

赵老师在课堂中详细讲述了“牛李党争”和作者的感情遭遇,使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感知程度。陈老师在课堂中引用元好问的“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和王士祯的“一篇锦瑟解人难”,信手拈来,使环节更简捷,也使讲解锦上添花、收到奇效。

从课程目标来看,“知识和能力”是新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而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又是极为丰富多样。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按照学生的要求对有限的教材内容拓展或浓缩,达到既开阔视野又抓住重点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师就会使学生感到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位知识博精,才华出众的学者,自然而然会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使它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和信息。“腹有诗书气自华”,充备的知识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和情操,增加教师的气质和风度的前提。

二、充分的文本解读

赵老师的课并没有照本宣科、循规蹈矩,他对作品的主旨,大胆地加以各种方位的分析,在充分、充实的感知中,让学生去自主生成多样化的个性化解读,以唤醒对作者的情感共鸣,完成了对作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高度领悟,实现了与作者的对话,实现了对“无题诗”的审美鉴赏。

显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体悟。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走近文本,对文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与文本对话,让文本“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使身心得以浸润,精神得以澡雪,人心灵得以净化。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立足文本,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水平,适度的拓展学习时空,实现“文本的阅读成为创造性、个性化的欣赏过程”,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师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师生的理性智慧及完善的人格建构。[5]

语文教学要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实现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实现心灵的相遇和相通,进而让学生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善学语文。并潜移默化地完成语言、行为、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三、合理的课堂组织

陈老师将课堂环节自然地分解为几个板块,使课堂结构更显严谨,更易于教师把握,也更便于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解读模式,讲析结合、张弛有度,足显纯熟的课堂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论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教師有效地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适时的点拨引导

两位老师,面对一首本很艰涩难懂的作品,都有意地做了铺垫,给学生心理构建了心理预设和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读,有效地避免了盲目化的倾向。同时,再将典故的分析穿插到讲解中,在最大限度上,启发学生来理解语言,减少分析时的障碍,降低分析时的阻力。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指引导、启发。适时的点拨引导,是一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体现,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五、精巧的拓展延伸

赵老师在完成作品主旨分析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请结合《锦瑟》,说说你对青春或者过往年华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跃跃欲试,而后再以“青春年华不过是一场流着泪的美丽”做结。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的机会,努力实现了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教育的目标。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在课堂中,我们是否给了学生太多这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研教改理论与实践》(主编:朱福春、郝峰)

[2]《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选自《甘肃教育》2016年第20期,作者:王文槐,)

[3]《发挥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选自《中国论文网》)

[4]《文学理论教程》(主编:童庆炳)

[5]“爱流泪的小猪”的博客。

猜你喜欢
课堂组织知识储备拓展延伸
让孩子爱上英语课外阅读
基于生成性教学的高中化学课堂组织策略研究
突破解分数应用题障碍的策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探讨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分析
浅谈如何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对组织语文课堂活动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