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2016-10-21 16:13宁家晟
新媒体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宁家晟

摘 要 随着网络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文章通过探讨新媒体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和新视角。

关键词 艺术教育;大学生;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6-0034-02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和使用迅速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和艺术审美。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媒体在给教育环境带来冲击的同时又蕴含契机,如何认知和融入新媒体环境,并在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合理应用新媒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1 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新媒体环境

1.1 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新媒体的定义随着新技术、新传播模式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形成动态变化的广义概念。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媒体,其本身具有信息的广泛性,传播共享的交互性,高效应用的便捷性以及呈现形式的多元性等特点。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学习,将不仅限于课本和课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可以迅速得到资料信息和不同观点,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认同或批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的更加广泛,教师的角色也将由过去的主导,逐渐转向引导。

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了艺术体验的实时分享。将课堂与广阔的互联网进行连接,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参与艺术学习和体验,甚至通过网络组成不同的群落,对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作品或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这种跨越区域、学校、学科的交流,使得教育的时空将不再具有限定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数字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一批具有艺术体验和创造的app(应用程序)被广为应用,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获得如音乐鉴赏、图片摄影等艺术体验,摆脱了以往特定场所、特定器材进行艺术体验的限定,拓宽了大学生学习艺术的方式。

1.2 传统媒体的瓶颈

随着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和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传统的媒体教学传播方式受课時、场所、师资等现实环境的限制,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瓶颈。

1.2.1 信息传播单向

传统媒体方式如图文、音像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呈单向输出,传播过程中是否有信息衰减,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与否,都需要通过教师人为地去考察、反馈,投入产出比可能失衡,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1.2.2 缺乏互动体验

传统媒体方式带来的艺术体验较为单一,局限在视、听方面,难以满足学生动手参与的需求,尤其是参与艺术创作和表达的机会少之又少,造成公共艺术教学始终停滞在思维感悟阶段,无法向更深层次迈进。

1.2.3 门类选择封闭

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受师资、课程设置、硬件投入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可供选择的公共选修课往往门类单一、师资不足,有的教师在自身学科领域可能较为专长,但在学科外或交叉学科的艺术教学方面难以拓展。

2 新媒体在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途径

新媒体的特点与艺术教育的抽象性、广泛性、创新性相契合,适应了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主动和互动的需求,对大学生艺术教育具有优化作用,为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创造了一个可能的学习平台。

2.1 辅助艺术教学

在传统艺术教学的课堂上,艺术的教学更偏重于示范。新媒体在艺术教学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程度与精确度。新媒体介入公共艺术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完善艺术教学的动、静和对比教学。可以介入流媒体视频教学。如影视鉴赏课程,如果没有多种剪辑片段的对比,如果没有音色音响的交叉立体式的试听体验,传统的理论表达是很难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和学习效果的。

2.2 丰富艺术实践

新媒体将文化与艺术视觉化,影像化,以及碎片化。在媒体的读图时代或者说影像分析时代,具象的再现过去与艺术是时代审美需求的体现。新媒体的“分众化”以及“小众化”特点更能满足用户或者读者的点对点个性化服务需求。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互动和分享,艺术的实践研究需要更多的实践对象参与进来,即拥有丰富的素材,加上良好的传播方式,艺术才得以创造而传播。

2.3 营造校园氛围

新媒体的介入,在点对点的个性化定制资讯服务方向会做的更加精准,将学术与人文活动规整的更加细化。与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绝对被动接受相比,新媒体将内容选择权交给了受众。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主动选择艺术内容,不仅激发了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积极性,还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在相关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积极体验和尝试创作。

2.4 促进思想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和美育功能,提高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强调和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理论。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是“美育”的功能。新媒体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集艺术与技术的传播手段,对新媒体的应用开发时间历程比较短暂,在思想教育上,只有以更丰富的形式和更精准的内容投放,和建立更多的平台交流,才能促进“美育”的发展。

3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发展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新思路

基于新媒体带来的教学环境变化,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必须开阔新思路,才能使新媒体的应用更有效地为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有益支持。

3.1 思想层面:艺术意见领袖的合理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艺术认知的传播方式往往人际传播和小众传播,以往的大众传播方式效果受限。在社交化的传播环境下,意见领袖的作用就会特别明显,大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主要受这些新媒体中的艺术意见领袖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合理引导艺术意见领袖,向大学生推荐有益其身心健康的艺术文化内容,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在艺术选择方面树立“经典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另一方面开拓大学生在艺术理解方面拥有“全球化视野”,这对未来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战略性重大意义。

3.2 素养层面:艺术教育的媒介素养倾向

新媒体环境下,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改变了传播的一些基本方式,包括传播者与使用者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媒介与其使用者之间彼此影响等。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选择又越来越多,媒介素养应该是全民性的教育,应该成为“现代人”教育内容的一种倾向。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特别需要媒介素养这个倾向,通过这个倾向,对大学生深刻认识艺术、理解他们通过媒介所接触到的艺术信息,具有现实价值。

3.3 技术层面:艺术教育的媒介手段应用

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丰富大学生感知艺术、鉴赏艺术、创造艺术的途径,在教学中利用现有的,如:音乐、摄影、钢琴、陶艺、绘画、剪纸、插花、书法、艺术鉴赏等,使教学师生获得艺术实践的乐趣,获取丰富的师资和学习资源,在其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加大艺术体验类app的研发与应用,根据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特点,开发具有特定功能的应用,如在一门艺术教育课中融入多种艺术形式,拓展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4 生活层面:搭建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新媒体改变大学生生活,信息的传播、行为的习惯甚至审美的养成均通过新媒体获得,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不断走向生活,艺术教育也将不断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比如当今学生更习惯于运用手机相机捕捉生活的点滴,而非专业相机。大学生有明确的艺术教育需求,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欣赏能力,将艺术能力外化并表现出来,融入到日常活动中。新媒体很好地充当了这一媒介,成为链接艺术教育与生活审美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廖晔.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174-176.

[2]孙晔.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及未来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1(1).

[3]牟智佳,张文兰.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趋势研究——对历年《地平线报告》的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5):22-27.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