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
摘 要:体育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他们是非专业基础知识的授课者,但也绝非仅仅是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教会学生对体育知识有基础的认知、示范动作等的教学者和指导者,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当前在新课改的实践状况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体育课教学目标多元化和教学任务灵活化,体育教师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便成为当务之急,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全面、更好、更快的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对体育师资提出的高要求。从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为论点,着重论述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并提出有利于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希望对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素质教育
为探索较为合理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为促进新一代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完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是必要的,多元化培养模式更是重要的。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水平低、素质低、结构不合理等的现状,实现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才是重中之重。教师应将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适应现代化人才发展需求,培养综合型体育人才。
一、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1.培养模式不稳定,治标不治本
近年来,我国不断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地强调高等院校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育改革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完整,培养目标不断被推翻,又不断被肯定,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再者,人才供求不平衡:(1)初等院校向高等院校输送的体育特长生生源不能满足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师资的要求,从整体上来说,社会师资不雄厚;(2)高校在为社会培养两种人才:一线体育教师和学术研究的专门型人才,两种人才均为供不应求,二者又无法兼顾,整体上来说,人才培养模式不稳定。
2.高校体育教师培养体制不健全,缺乏个性化培养模式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教学管理机械化,滞于形式,以学分制为主,学分制强制学生修这门课,学生必须课课都听,每科都修,没有免修权,只有重修权;学生必须要学年到期才有毕业的可能,几乎无法提前毕业,弹性小,学生无法跨校学习,学科不综合、不交叉,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不系统,模式单一化,缺乏个性。
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各种资源无法共享
在非义务教育的体育教师培养阶段,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间没有利益共享和资源共享,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经费不足,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二、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优化策略
1.明确、细化体育教师培养目标
分层次定位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显示本科、专科、中专院校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体育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本科层次的体育教师师资培养目标要求应更高,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从教能力要更高,细化对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不能一概而论:对所有学生的教学目标都是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等。在体育类特长生中,实施个性化教学,如长跑、短跑、篮球、足球等各方面的特长生应指定具体教师进行师徒传授式训练,教学相长,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师德、教研能力,制定可实操的测评方案,考试测评方式不再单一,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
2.科学设置教学课程
以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标准确定的依据,体育教师师资应以术业有专攻为主,其他课程教学为辅助,强化体育学科,兼顾其他学科;系统构建课程形式,专用学科必修(实践),通用学科选修(理论、技能、实践),如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必修,并多以户外教学作为实践示范、外语(英语)口语、听力强化、计算机教学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管理为公共课,以适应现代化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不求加深,只求拓宽,给学生增长见识,统一、灵活地实施教学课程,拓宽领域,提高体育教师水平,开发现代化教育技术,实行多元化教学,调整教学目标,掌握并遵循体育教育培养规律,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提高体育教师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科学定位、设置体育教学课程,积极探索和实践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变革高校教育教学观念。
3.职后教育有序发展
在全區、全市开展体育类教师培训活动,推进青年教师研讨、构建有效培养体系,学校为教师提供技术条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网上远程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学习,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师师德,用多种方式培养体育教师从教能力,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建设,有效开展职后教育,运用职前教育理论,职后教育积极实践,二者要协调。
总而言之,科学的、进步的、完善的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才能满足素质教育实施要求。体育学生职前教育需要高校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学院之间共同合作,利益共享,资源共享,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效推进各项合作机制,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实施个性化、差异教学,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体教结合,完善体育设施(软实力),稳定、明确、细化教学目标,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为体育教师培养提供软实力。
参考文献:
李丽.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5(6).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