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建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方法,对解决学生如何适应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内容时效性强的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和挑战。从如何构建“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着手,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信息技术;学习型课堂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所提出的管理观念,被称为“21世纪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这种组织的第一要素就在于拥有扎根于主动学习的文化,即组织的一切成员都能够展开主体式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学习的内容时效性很强,学生个体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尝试建立学习型课堂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理念界定
(一)“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课堂教学是以“学习型组织”理论和方法为基本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形式。“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它包括五项要素:
建立共同愿景:愿景可以凝聚企业上下的意志力,通过组织共识,齐心协力为组织目标奋斗。
团队学习:团队智能应大于个人智能的平均值,以作出正确的组织决策,并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的向心力。
改变心智模式:组织的障碍大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等,因此唯有通过团队学习和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而有所创新。
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來源是个人肯投入工作、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个人与愿景之间有“创造性张力”。
系统思考:通过信息搜集来掌握事件的全貌,并培养纵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因果关系。
(二)我的思考
学习型组织理论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仅要终身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而且要开放自我、与人沟通,最终达到从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到学习型组织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当教师把“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管理理论贯穿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所面对的班级当作一个高效的学习组织加以引导和管理时,这就是学习型课堂了。
二、“学习型组织”理念与普高信息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构建学习型课堂的有利条件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强化能力的课程。早在2000年11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它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由此我们不难了解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侧重获取知识,更侧重于学生获得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体现。
就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来看,学生学习的内容以软件学习为主,而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新速度相当快,这就造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效性很强的特点,也就要求学生个体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就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的机房可以保证一人一机的教学要求,而且已经拥有了完善的网络设备,这就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同时实现个体学习与班级组织集体学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也为“学习型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二)学习型课堂的教学主体要求
学习型课堂的构建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或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统一的共同作用而成。构建学习型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改变固有的心智,摒弃原来传统的教学思维。
1.对于教师:改善教的思维过程
在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这个学习型组织的管理者。作为管理者,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知识作为载体,通过知识的传授过程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思考的不再是“我还能教他们什么”,而是“我怎么让他们再进行更深层次体验的学习过程”。
2.对于学生:改善学的过程与方法
作为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被管理者,学生心智的发展严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心智模式是指代那些深深固结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认识周围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陈见和印象。心智模式影响人们如何看待问题和采取行动。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等教师分析过程、分析原因,而自己却不会对新问题进行分析,所以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
三、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型课堂操作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
(一)设问激趣,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
通过预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在课前初步完成小组团队讨论。
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这是学习型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创设学习环境包括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和创设智力情境两个方面。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动向,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认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根据客观探究情境来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在这样创设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从而使智能均得到发展。
例如,在“flash引导线”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当时的季节创设秋天的落叶的自然环境,同时由于学生已经能完成一个简单的移动动画,引导学生如何让落叶的飘动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即从智力目标上完成如何从“点到点的直线运动”过渡到“点到点的曲线运动”。
(二)解惑导学,构建互动开放型学习课堂
教师在适时的即兴解疑和问题导引过程中,随时调整并营造出开放式、互动式对话的课堂活跃气氛。
课堂的教学氛围一般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支持型气氛,二是防卫型气氛,三是对立型气氛。其中,支持型气氛即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心理氛围,其特点为: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师生关系友好和谐、配合默契,师生都具有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等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防卫型气氛,即消极、冷漠、沉闷的课堂气氛,其特点为:学生缺乏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态度消极被动,处于控制与服从状态,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淡漠。对立型气氛,即紧张、对立、喧闹的课堂氛围,其特点为:师生关系恶劣,同学关系不友好,敌对的团伙常在课堂上惹是生非,气氛紧张、对立、敌视最有利于课堂管理活动的展开,而对立型气氛对课堂管理活动具有最坏影响。如果学生是在支持型气氛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即兴解疑,层层步进,展开问题的探究过程;在问题预设无法达到课程开展的有效要求时,即如果是在防卫型气氛或是在对立型气氛中,就需要教师及时针对具体的课堂氛围不断调整教学和管理策略,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和管理效果。
(三)举例升华,构建合作探究型学习课堂
通过具体示例联系与提高,传递分析思路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任务具体实施与提高的一步,也是在整个学习型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个阶段,教师以具体事例,将学习型课堂的成果加以小结,并在此基础上螺旋上升地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作用在于让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把握方法,养成习惯,适应未来的学习型社会,把终身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乐趣。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这一步一般是由学生通过操作来实现的,即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练习来实现的。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都以规定学生完成某个作品,并以作品的完成程度来判断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掌握,因此,造成了作品缺乏特色,往往成为技能的体现,而丢失了学生特色的创新性和发展性。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发挥人们的创造力现在已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学习型课堂的信息技术课堂应该让学生的作品具有更多的“学生特色”,作品除了特定动作外,还要有自选动作,让学生的作品更具生气。因为学生总是不局限于现成结论,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创造出新点子、新主意、新设想。学习型青年的创造力在学习型组织的凝聚和磨合下,即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四)激励评价,构建互评互助型学习课堂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段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并及时形成调查反馈表,供下一轮教学活动修订、调整。通过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事件的全貌,并培养纵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因果关系,引导和激励青年参与管理,在团队合作中克服认识上的主观片面性,行为方式的冲动偏激、情绪的忽冷忽热等弱点,从而逐步成熟起来,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取向和判断力。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学习型课堂”教学的尝试,有硬件与软件上的保证,只要师生能够在教学主体思想上取得统一,并充分用好“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谢琪.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法[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07.
[2]李冬梅.如何教好中学信息技术课[M].人民出版社,2012-02.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陈安福,何毓智.课堂管理心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编辑 溫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