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玉华
正是复习迎考时节,每天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堂上,总是充斥着试卷和教师讲解,不免沉闷;一下课,学生纷纷趴在课桌上休息,回到办公室的老师则趴在办公桌上休息;教研会上,老师们担心:“讲了还不懂,少讲,学生怎么会懂?”“学生成绩下降怎么办?”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老师大量讲授、训练,学生成绩是上去了,换来的却是教学双方叫苦不迭,这样的课堂感受不到教和学的愉悦。改变这种困境,就要改革:变教室为学室,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乎道,至于德。课堂教学改革,由自己开始,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摸石头过河,小心踏实地前行。一路走来,感慨颇多。尝试改变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可谓是艰难至极,忧虑深深,触动习惯比触动灵魂还难。长期的尝试与坚持,逐渐摸索出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式二点四环五动。“一式”即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式,“二点”即两个注意点:探究什么和怎样分组,“四环”即学习的四个基本环节:预习——讨论——展示——检测,“五动”即课堂上师生的活动:必动、自动、互动、多动、全动。学习的四个环节:
预习(前提)——讨论(基础)——展示(核心)——检测(保证)
↓ ↓ ↓ ↓
先学后教 生生互动 成果交流 及时反馈
先练后评 合作探究 质疑解惑 巩固强化
课前,我会设计好一张“学案”,发到学生手中。例如,“文言文翻译技巧”学习前,学案上要求学生自学文本中常见实词的用法和意义,重要句子的翻译,做小练习,提出问题,上课前要老师批改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课堂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基本问题已经解决,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到黑板上、电子白板演示。只要出来结果,就有学生质疑:这个词是不是这个意思?句子翻译是否恰当……我微笑着站在一旁,处“乱”不惊,学生的提问正是老师想要强调的,接下来老师便循循善诱,讲课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各个学生小组遇到问题热烈讨论,遇到上台展示的机会则争先恐后“秀”一把。课堂上,很是投入。其实,答案都在嘴边,之前,教师只要一张口,就减少了不少麻烦。但要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自主地思考和探索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就要表现得“笨”点。把学生生成的问题当做是皮球,反弹给学生,让学生去分析、评价,这就把单纯的师生对话,变成了生生交流。不仅给学生充分表现得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评价能力,給学生营造出宽松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附一份学案:
不过,让学生分组探究很有讲究的。首先在于要探究什么。也就是探究问题的设置。如果所讨论的问题,教师根本没有进行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精心的设计,真正的讨论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其次在于讨论时机的选择。即使是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的问题,在讨论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针对问题产生自己的疑惑点,然后才可以开展讨论教学。当然,在问题设计好后,可以针对问题本身,在课堂上解决或者在课后解决。课间、放学途中、甚至学生宿舍,如果学生真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有思考,讨论会自然产生。如果只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讨论环节,成为每节课必备之教学组织形式,真正的讨论很难产生。其次是分组。怎样分组是有讲究的。46人一组,包含学习能力强、中、弱学生,还要男女搭配,活跃的与内向的搭配。以前,总认为高中生比较“闷”,特别是高三的学生。没想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些高三大孩子也活跃起来。而且连续几次考试成绩证明:担心是多余的,学生的成绩不降反升。所以我信心倍增。
这四个基本环节,其实质是摒弃以往的以教师教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学为中心,课堂成为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预习是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抓手。精彩的生成必定是基于有效的预习。学案构成的要素——学习目标、学习过程、预习效果的检测和评价、提问区,学案是教、学、做三者合一的自主学习“路线图”。讨论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追求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益,讨论肩负合作精神的熏陶,合作技能(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能者为师、让学知识、学做人同行)的训练。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呈现获取成果的思维路径和思想方法,展示的成果要经得起学习伙伴(同学和老师)的质疑问难,伴随着质疑解惑的展示,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认知冲突激发智慧火花。但展示不能演变成学优生的“一言堂”。检测检测是依据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检测的双重功能:巩固已学、诊断在学。老师师利用检测的反馈信息,反思、调整教学,学生利用检测的反馈信息,反思、改进学习,形成反思性教和学的良性互动。检测问题要有针对性,是实现学习终极目标——学生自己选题、变题、编题,自测自评,反思改进的关键。
之前,我看过一个教学视频:上课前,物理老师给每个学生下发了一张学案。根据要上的高一新课“功”的内容,这位老师在学案中设计了6道题目,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内容解答这6道题,并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在学案上。课前,老师把学案收上来。一一翻阅之后,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在“正功”“负功”的概念上。惊喜的是,还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涉及到了课本上并未提及的功的计算的一个重要条件。物理课上,老师用PPT打出了她对学案上6道题的解答,但老师在第一行用红色大字提醒学生“内有陷阱,小心”,让学生找出她解答有误的地方。学生根据预习,经过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互相质疑,互相纠正,互相补充,逐步弄清了功的两个要素、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功的一般步骤等本课的基本内容。
令我震惊的是:针对学生问题比较集中的“正功”“负功”的概念,老师播放了一段自己拍的视频:请学校两位体育教师,一位站在一楼,一位站在二楼阳台,下面的老师把实心球往上抛,上面的老师接住了,上面的老师往下丢实心球,下面的老师吓得转身跑掉了。然后她提问:为什么往上抛实心球,老师敢接,往下丢实心球,老师不敢接?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七八个同学相继回答之后,“正功”“负功”的概念一点点清晰。在此基础上,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正功”“负功”概念的准确表述。在板书前,她提醒学生:“请大家做好笔记,这是书上没有的。”难点解决之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订正学案中大面积出错的最后一道题,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帮助和检查本组同学的订正。在最后的提问与交流环节,老师特别请那位提出让她惊喜的问题的学生来说出自己的问题:“假如一个人向前推一个箱子,推动了一段距离之后,他又把这个箱子反向推动同样的距离,回到原点。那这个人对这个箱子到底有没有做功?”其他学生经过短暂思考之后,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和理由,其中一个学生的回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做功了,不过是两个不同的力分别做的功。老师用物理语言在黑板上板书“恒力做功”,并向学生指出,书上功的计算公式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恒力做功。这是高一教材尚未涉及的。铃声响起,老师宣布下课。话音刚落,好几个学生已经走上讲台,将老师围住,提出自己新的问题,老师则一一解答。
在这段视频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教师少讲,学生多动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的课堂教学新面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听着这样的物理课,不觉乏味,反而意犹未尽。
其实,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课堂有趣、有效、活起来,成为师生愉悦、教学相长、学生自主的乐园。因为,分数固然重要,但比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学生学习的主权;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收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再来看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学习金字塔”图: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學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我曾经做过“我的语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学生卷节选)。
1.你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吗?( )
A.非常喜欢34% B.比较喜欢47%
C.一般16% D.不喜欢2%
2.你喜欢“展示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吗?( )
A.非常喜欢24% B.比较喜欢47%
C.一般26% D.不喜欢2%
3.你班上开展“展示交流”的机会多吗?( )
A.非常多,几乎每节课都有24%
B.经常开展56%
C.偶尔开展13%
D.来人听课时才开展1%
4.在参加了自学——合作讨论——质疑——展示这些活动之后,你觉得( )
A.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58% B.我的成绩没有变化37%
C.我的学习成绩下降了4% D.我不参与这些活动1%
5.“预习——讨论——展示——检测”这些活动中,你最喜欢的活动是_____。请简单说说原因。
(以下是学生答案摘录)
最喜欢展示活动,因为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胆量。(让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
最喜欢讨论,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们(同学们)的建议,不断提高。希望老师可以更多地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
最喜欢展示活动,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大家听,让自己受到肯定,(对)所答的问题影响更深刻。
以上表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愉悦地学习,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老师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动起来。课堂“必动”。“不动不成课”,教师一讲到底的课不被认可,要“看学生,评教师”。只有在充分的丰富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才能积累有效的“临堂经验”。课堂“自动”。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教师主动适应学生学习。能设计自己学习的人,一定能设计好自己的前程,乃至人生。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推动个体和群体共同发展。课堂“多动”,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时间要多,这就必须把教师的讲授时间限制下来,教师少教,学生才可以因此而多学。课堂“全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每一个学习活动,一个也不能少;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一步也不能缺,用课堂学习常规和小组角色分工(轮流)加以保证,用个人与小组“捆绑式”评价加以激励,避免课堂成为优生的一言堂。
“四环五动”课堂实践之后,我感觉到高中学生并不“闷”,同样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有了以下的保障,让他们更为自信:课前有效的预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活跃了思维,小组竞争机制激发了组间的交流,教师创设的宽松氛围,让学生感受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学生动起来了,整个课堂呈现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学习的新面貌。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扉页上写到“我们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教学的生命在课堂,教学改革不缺少理念,缺的是实实在在地实践和坚持。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是课堂改革的愿景,愿躬行之,身践之而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