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科学本质,提升科学素养

2016-10-21 06:09孙秋萍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科学素养提升

孙秋萍

【摘 要】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善于思考,设计实验解决问题;注重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精神;提高学生间团结合作意识与能力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在科学课堂上渗透科学本质观,促成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科学本质;科学探究;提升;科学素养;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永恒目標。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人们对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教育者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有了深一步的认识。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也就从科学的真理观向科学的建构观进行了转变。那么,怎么才能在我们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本质观,促成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呢?

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你应用了你已经获得的学习上的经验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对于你自身的提高来讲,没有任何收获可言。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说明你从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如果你能坚持对你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一个新的知识经验,收获新的一种实验技能,那样的话对于你自身的学习来讲是有进步的,有收获的。一个人如果对身边的事物没有疑问,哪来的创新可言?我们将永远活在前人的世界中,走前人走过的路,这是一种何其的悲哀。

笔者所在教学的七年级下册科学教学中就有很多教学知识点的学习都可以从教师提供相关教学情境供学生观察,从而提出学生想要学习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知识点学习的探究。例如,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静止的吊灯,匀速向上提升的货物两副图片,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结合之前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通过观察,静止的吊灯处于静止状态,匀速向上提升的货物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吊灯和货物都受到重力,拉力的作用。而之前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的,学生不难提出这样的问题:物体是不是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这两种状态?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二力平衡的探究中了。

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们所具有的良好的质疑意识,无疑是探究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学习“磁体和磁极”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突然,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们发现书上所说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结论是错的。”边说还边和同桌一起演示:将条形磁铁的S极去靠近可以自由转动的小磁针的S极,结果发现条形磁铁S极将小磁针S极吸引了过来!书上写的结论怎么也会错呢?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老师因势顺导在学生的质疑、争论中引出了磁化的概念,并在和学生仔细分析和共同讨论之后,终于让学生了解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原来小磁针在靠近磁场更为强大的条形磁体时被磁化了,小磁针的S极被磁化为与条形磁体S极相反的N极,所以才会出现相互吸引的情况。

三、善于思考,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除了教材中提供给我们的参考实验之外,我们要鼓励我们的学生创新活用各种素材,渗透到科学实验中去,活化和巧做科学实验,来优化科学学习过程,解决科学疑问。例如:《大气的压强》这一节的教学中,有一个活动“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设计、操作,进行实验探究。各组发放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的一些实验素材:鹌鹑蛋、圆底烧瓶、玻璃管、吸管、塑料杯、硬纸片、玻璃板、牛奶、啤酒瓶、香蕉、吸盘挂钩等。然后请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比赛,比一比谁可以设计出更多的实验。再选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实验展示:(1)覆杯实验;(2)瓶吞蛋;(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4)小玻璃管取水;(5)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6)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7)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8)瓶子剥香蕉等。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把现实生活的情景搬到课堂上,通过自主设计、体验感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四、培养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

科学课堂是个探究的过程,很多实验由于药品、实验装置、操作等原因可能出现“失手”的尴尬局面,导致得出的实验结论与书本上出入较大或者截然相反。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教育者不应抱着“唯书本是”的教学理念,试图将这个与课本结论不符的实验结论进行修改,含糊其辞地蒙混过关。我们应积极面对课堂上随时会出现的这种“意外”,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你的观点,去验证你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如探究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时,当把产生的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正常情况下,澄清石灰水应该很快变浑浊,可当时出现这种情况:通好长时间,仍看不到浑浊。是不是结论存在问题呢?这个时候我鼓励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们纷纷议论开来,提出他们的观点,他们得出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1)是石灰水可能存在问题;(2)是可能发生了其他反应。通过后续知识的学习介绍,学生知道了检验石灰水是否变质的实验方案并付诸于实践:取适量石灰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若没有气泡产生,则石灰水不变质,那么要考虑第二个可能原因了。老师可以补充介绍“喀斯特”地形的形成原理,如果通入的二氧化碳过多容易形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也看不到浑浊,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

总之,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使科学探究的经历内化为学科的科学素养,这才是科学课程的本质内涵。科学课要让学生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长期持之以恒的坚持自己的信念,一改传统科学本质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浙教版《7-9年级科学》朱清时.

[2]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及参考书.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科学素养提升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