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个案及教育反思

2016-10-21 04:10陈文燕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个案留守儿童反思

【摘 要】留守儿童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产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 留守儿童由此产生。这些“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亲情关爱,思想行为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面临诸多的成长问题。正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对身边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以生动的事实探讨和反思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个案;教育;反思

在当下的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日益增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看或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逐渐凸显。今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就指出,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加之年老长辈们的溺爱和放纵,逐渐养成一些不良恶习,无论在家教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成了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问题个案的描述

刚接手班主任工作,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次由于上课纪律问题,我要求全班同学下课后全部留下整顿。开始大家都乖乖就范,不敢轻举妄动。但不到三分钟,一位黑个子学生居然一点也不顾及老师的尊严和感受,怪叫一声,带着一伙人扬长而去。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一看教室几乎空了一半。带头者,正是全校一个出了名的问题学生——杨某。这不明摆着跟老师作对吗?我一时怒不可遏,想立即上报学校政教处从重处理了事。后来冷静下来想了想,觉得上报学校处理,事情可能会越闹越大,最终将难以收场。这杨某,个性倔强,天不怕地不怕,十足一个“刺头”:迟到旷课,无心向学;不守纪律,胡闹起哄;动辄打骂同学,不服管教,顶撞老师……所有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一样不少。试想一下:简单处理,必然会引起更大的反应。学校处理最重也就送回家庭教育一周,一周之后呢?我如何再做教育工作?他还会听你的吗?他手下一帮人,到时他挑动这么多人一起向你“开火”,你如何应对?再说,危机可能就是转机,我何不趁此机会找寻教育转化之机?

但教育转化的突破口在哪里呢?我苦苦思索。

经过一夜的思索,我决定采取“冷处理”的做法。第二天他来班上课,第一节还是我的课。我没有批评他,就像从不发生这件事一样。但我观察他,神色有点紧张。我上课时,不时用眼瞟他一下,他好像觉得浑身不自在,不敢和我对视,恐怕也担心老师会报复他吧。但我一直不动声色。奇怪的是,一连三天,班里纪律比平时好很多,没有了平时的吵吵嚷嚷。我也一时窃喜:想不到我这一招,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直到第三天下午,我才开始了我的工作。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们常常说,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因此,我抓紧进行了家访。通过对他家里的叔叔、邻居和与他同村的同学的走访,我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

他的父亲是老来得子。当年由于家贫,五十多岁才与一位身有残疾的外省女子结婚。六十多岁才有了他这个儿子。所以喜出望外,疼爱有加。然而,除了一味的溺爱,却由于年岁已大,无力管教;加上缺乏文化、思想落后、方法陈旧,不懂换位思考和因材施教,明显存在隔代教育的现象。面对儿子屡屡犯错,要么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要么以打骂与训斥为主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久而久之导致小孩在思想品行、心理和学习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他的母亲是外省人,下肢有残疾,行动不便,與他父亲是老少配。在家中他排行最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且都已经嫁人。这种家庭环境,养成了他骄纵的个性。到他读小学三年级时,父母为了讨生活长期外出拾荒,疏于管教,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现在跟他叔叔生活。叔叔是个五保户,加上年岁已大,根本管不到他。他从小学至今,“恶贯满盈”,愈演愈烈,俨然一个“黑老大”。

不仅如此,他还有个黑老大的大姐夫。据说这个“黑老大”是一个涉黑团伙小头目,平时横行乡里,威风八面,人们对他也退避三舍。这个“刺头”小时候跟他姐姐生活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受到“黑”的熏陶,长成了一副“黑”的嘴脸,“天下老子第一”,根本就不把老师放眼里。

所有这些,导致了杨某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得过且过。甚至还天真的认为,不用读书,只要够“黑”,一样可以吃遍天下。思想严重扭曲。

三、我的教化措施及过程

对于这么一个“刺头”,我觉得要教育感化他,在情感上,我要尝试去爱他、亲近他,走进他的生活与内心,与他交朋友。因此,我在充分了解其家庭教育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转化方法:

首先,我找来他最崇拜的人——他的大姐夫,通过与他大姐夫沟通后,要求他大姐夫协助做有关工作。他的大姐夫虽然个性强悍,但为人讲义气,明事理。当听说他从小寄以厚望的小舅子如此做派,他也十分生气,并表示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接着,我再与他最亲近的姐姐联系,让她也帮助教育。

其次,与他交朋友,走进他的内心。在与他多次的交谈中,知道他喜欢踢足球,就跟他一块聊足球,还为此专门组织了一次班里足球小组赛。虽然我不亲自下场与大家一块踢球,但一直站在场外指点和鼓励他们。我发现他踢球脚法娴熟,还踢进一球。我找到他的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以此拉近关系,联络感情,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再次,委以重任,让他协助管理班上纪律,信任他,以示对他的重视。他也居然不负众望,把整个班级管理得比以前好了很多。在工作中,他还发明了一种方法:有谁违纪,他就把人找出来替他管理班上纪律,直到代替者再找出替代者,如此类推。这一招非常灵验,居然把大家都镇住了,大家都怕被逮住,做“替罪羊”(他们戏称),都变得乖巧了很多。我也因此大大表扬了一番杨同学。

当然,事情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一天,班长报告说,杨同学下午没来上课。我立即与他叔叔联系,后来知道,他因为一点小事与村里人吵架,把人打伤了,自己也失踪了。家里正满世界找他。我一边安慰他的叔叔,一边发动全班同学寻找他的踪迹,大家费了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在一家网吧找到了他。我把他直接接回了学校,与他谈了整整一个晚上,还叫他到我的家里一块吃了晚饭,才送他回家。通过促膝长谈,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给人家赔礼道歉,如果人家有伤,还希望叫家人赔偿人家的医药费。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杨同学这段时间虽然思想上有了进步,行为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他的基础比较差,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搞不好,转化就难有大的效果,也难持久。他自己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我想,要将他的学习搞上来,必须先增强他的学习自信心。我开始酝酿着帮扶的方案。

第一,我给他制定了一个较低的学习目标,让他努力一下就能达到,以此增强他的学习信心;第二,我与其他科任老师保持经常沟通,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表扬,让他多些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由厌学转变为好学乐学;第三,安排学习小组,每天都跟进他的学习,有什么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以此推动他进步;第四,我还常常找他谈有关学习的方法和体会,在方法上、情感体验上给予他及时的帮助与肯定。通过一个阶段的共同努力,杨同学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他自己的學习信心也更足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转化,杨同学身上的“问题”明显减少了,人也变得乖巧开朗很多,对人也有礼貌多了,连他的叔叔也来电说,孩子也懂得孝敬自己了,回家也会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跟邻里的关系也改善了。学习也明显有了进步,厌学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期末考试语文、政治、地理三科都及格了,按他自己说的,第一次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因此学习的信心更大、后劲也更足了。期末还被学校评为进步最快的学生,受到学校的表彰。

四、我的教育反思

通过对杨同学的教育实践,我深感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与不易,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更是如此。“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教育转化也“非一日之功”,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教育转化关键要做到“三心”具备,缺一不可。

一是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尤其如此。面对留守儿童,面对问题学生,我们不妨反问自己:你对他们是否怀有发自内心的爱?是否感到每一个孩子都重要?是否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最好的未来?对问题学生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是:不离弃、不抛弃、不放弃。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种教育的反差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这种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的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他们沐浴爱的阳光雨露,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对杨某,我深感自己做到了,将爱心更多的倾注在他的身上,才有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二是信心。信心是教育力量的源泉。面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教师是否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可能?是否相信自己的教育效能?是否对自己争取与整合的各方面教育资源的能力有信心?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教育者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工作中,如果失去信心,不论对学生还是对自己、对自己整合的一切教育资源,都会失去教育的动力,最终无功而返。

三是耐心。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问题学生中的留守儿童更是如此。反复是常态,教育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问题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教育过程就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如果因为教育受挫就放弃,就不会取得成功。要知道,教育好一个问题学生,要比培养一个优秀学生更有价值和意义,教育工作者起码应有这样一种认识、一种觉悟。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我们更应该有这种共识。

除了“三心”,我们还要有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变换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动用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和手段。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的。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明确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愿我们一起努力,直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担负起国家和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作者简介:陈文燕(1976—),女,广东省吴川市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田景正,《农村教育》2006第6期。

[2]《浅谈“留守儿童”教育》林艳,《现代教育科学》2006第4期。

猜你喜欢
个案留守儿童反思
放下偏执,路还很长——访谈两位个案医生及家长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中文阅读学习个案考察与分析
直派批评的理念与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