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悦
【摘 要】人所特有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交往,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哈贝瓦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理论,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从本质上有别于哈贝瓦斯。本文通过分析哈贝瓦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阐述现代社会关系中人际关系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交往;交往理论;人际关系
一、交往理论
谈到交往一词,在我们的平日生活中,普遍应用,在不同学科也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交往理论不仅对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是哲学中重要研究的课题。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以及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都是从不同角度阐释交往的理论的含义以及意义。
(一)交往涵义
实质上将人们的思想、感情、观念作为彼此信息交流的一个过程即交往。心理学上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沟通或者是心理的接触,使彼此产生共鸣;社会学上交往是指通过交往行为专门完成的特定的一种社会联系,注重整合社会条件和历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观念、心理的交往。不同学科对交往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既相互联系又相异于彼此。从哲学意义上所定义的交往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与相互联系的一种关系。
(二)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沿承了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即科学主义和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论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客观世界)而实现的相互的理解,通过语言描述客观真实的世界,进而沟通了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哈贝马斯将语言行为认为是人们最根本的行为,将言语行为与交往行动统一,从而认为其他形式的社会行为都是这种根本行为的衍生物。哈贝马斯阐释人类有效的交往规范是通过他交往理论中的反思和批判而产生的。哈贝马斯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人的本真的存在方式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它把对象当作是主体,是交互主体的生存方式。20世纪80年代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总是要求一种在原理上是合理的解释。”他认为社会行为有四种类型[1]即:工具性行动、戏剧行动、规范协调的行动和交往行动。交往行动,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介体相互作用的行为。哈贝马斯的行动理论的目的在于克服现代世界中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分裂,是现代社会人走向自由的必要的行动手段。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两大主要发现之一是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提出唯物史观、形成马克思主要思想的一个环节。“于1844年6月至8月创作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萌芽。在著作中,马克思分别从人与人的交往和人与自然的交往两个方面揭示了人的交往关系,但是他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揭示了人与人扭曲的交往关系。”[2]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为交往理论的科学性打下了实践的哲学基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在哲学的视野里,它是一种交往实践观。[4]在人们的错中复杂的生活联系中,交往关系既是多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又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二、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交往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又集中表现为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是以地缘、业缘、血缘为纽带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满足其社会需要的状态,是人们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在物质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并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人际交往中所出现的问题
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无不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出现了特别的交流困难,网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伴随着数字化信息革命浪潮大刀阔斧地行进,网络打破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交往上的限制,改变了我们传统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借以给予我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便捷,同时,网络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隐患。这便是新型的人与人的交往模式——网络交往,即交往主体(人与对象)在网络上通过网络交往模式发生互动行为,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不顾一切地宣泄,展現出现实中压抑着的自己。”“他们选择的是逃避,选择的是暂时的满足”。[5]这导致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最终自我封锁,致使人际交往中交流能力下降,出现疏离和淡漠。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质量便降低了,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际交往的鸿沟,促使了陌生人化社会的成型。
(三)如何有效的调整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除了其他组成部分,交流沟通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彼此间传递情感、表达态度、陈述事实的纽带,是改变网络交往弊端的命脉。在重视沟通效用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的便捷性采取以下措施,建立良好、长久的人际关系。首先,明确普遍为大众所认可并有深刻意义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既要保障网络运行的通畅自由度,而且要防止交互主体产生不良的交往行为,酿成不良苦果;其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对网络创新带来更多的伦理道德关心;第三,制定、完善网络人际交往秩序的相关法律规定,打击网络犯罪行为;第四,深化网络人际交往协作的心理学的探索;最后,利用网络特有的虚拟环境,为网络参与者提供角色扮演,建立安全可靠的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重庆出版社,1994,第119-12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