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42-01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可谓时刻都出现着,也可以说"告状"是幼儿园师生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互动事件之一,情况也最为复杂。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有百分之六十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五次之多。作为幼儿教师,如何正确地面对、妥善地处理这一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幼儿工作实践,将从案例中具体分析幼儿告状的各种原因及策略,阐述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1.对告状的理解和分析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说,指的是人于人之间发生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符合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师幼之间互动次数最多,也是最为常见的复杂行为。随着幼儿告状行为的增多,仔细分析他们告状的理由不难发现他们的告状特点:
1.1 自我保护型告状。案例:集体教育开始了,我们上的是一节美工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制作"六一"节用的服装。小明在制作过程中很认真也很仔细,所以服装制作的比较慢,而旁边的小蕊早早的就做好了,当她离开椅子的时候一不小心撞到了小明的手,使得他手里的彩笔水不但碰到"服装"上,还弄到手指上。小明马上质问:"你为什么撞我?"小蕊满不在乎的说:"我没有撞你","你撞我了"这样几次对话后,小明撅着小嘴,跑到我的跟前:"老师,小蕊撞我,害的我画错了,还弄的我一手彩笔水。"
分析:理论上把这种告状称之为冲突困境告状,当幼儿处于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受到同伴的威胁情况下而发生的旨在摆脱困境的行为。小明"告状"是希望老师能够提供援助,使自己的利益与安全能得到保护。
1.2 维护规则型告状。案例:早晨入园时,孩子门陆陆续续的进了活动室,并找到了自己的小椅子坐下。这时乐乐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亮子把脚放在桌子上了,脚不能放在桌子上,对吗?"说完便跑了回去。
分析:维护则规型告状是幼儿发生频率最高的告状行为,当幼儿发现同伴的做法不符合老师提出的要求规范或与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相背离的情况下发生的告状行为。
1.3 自我表现型告状。案例:活动区时间到了,孩子们可高兴了,"又玩玩具了"孩子们总是对玩具情有独钟。不一会儿,小王莹跑过来对我说:"老师,大宝把玩具扔在地上了,我没扔。"说完还冲我笑笑。整个活动时间小王莹变换着各种告状理由不停的穿梭于幼儿和我之间。
分析:小王莹以"告状"来显示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能够给予自己肯定的评价,这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产生这种告状多半是在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关注,所以特别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肯定评价。
1.4 嫉妒报复型告状。案例:活动区时,美工区的幼儿认真的画着"我的朋友",这时王玲跑过来说:"老师,张一凡想把颜色画在桌子上了,你快去看看吧。"说完还向张一凡得意的笑了笑。仿佛在说"看我把你告诉老师了,这下你完蛋了"。
分析:平时孩子之间总会因一点点小事而不喜欢对方,为此,在活动中就会特别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当一看到对方欺侮小朋友或做出违背老师要求的事时,就马上向老师告状,看到他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会感到一丝快乐,这属于是典型的嫉妒报复型告状。
2.如何面对幼儿的种种“告状”
上面分析的只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告状"行为,其实幼儿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各种"告状"行为。我个人认为幼儿告状不完全是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应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的告状,孩子们很在意老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如果我们老师采用了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或是小看幼儿的告状,也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甚至会混淆幼儿的是非观念,挫伤幼儿的正义感,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作为幼儿教师都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认真分析,正确引导。
2.1 耐心倾听幼儿的告状。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向老师"告状"。遇到幼儿告状时教师不要怕幼儿告状,对幼儿的告状应持欢迎的态度,要仔细倾听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幼儿的心理,才能清晰地分析幼儿的告状原因。和幼儿交流虽然很普通,但对幼儿来说却太重要了,理解幼儿的需求,因为每个幼儿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教师要重视幼儿告状,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相信幼儿的许多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发展。
2.2 了解幼儿告状的目的 "对症下药"。遇到幼儿告状教师要耐心倾听,细致、全面的调查争吵、控告的原因,详细的弄清告状的原因,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症下药"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2.2.1 对自我保护型告状的幼儿给予勇气。这是幼儿道德意识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视之为一种可喜的现象,并应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然后应认真予以引导,与孩子共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2.2 对维护规则型告状的幼儿给予支持。
2.2.3 对表现自我型告状的幼儿给予引导。这样的幼儿目的是为了讨好老师,表现自己,教师遇到這种情况,不宜鼓励,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2.2.4 对嫉妒报复型告状的幼儿给予批评。对这种幼儿行为老师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作为幼儿启蒙者的我们,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越来越懂得作为幼儿教师平时要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慢慢来减少"告状"行为。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同时也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