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锋
摘要: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道德、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17-01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 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德育也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改造人,象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知名之士。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
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中學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的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可见大纲和新课标都把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当作了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渗透呢?
1.课堂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有一定的意义,古今中外的作者在写作时都融入了时代的背景和自己的感情,因此我们在介绍写作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比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研究原子弹、氢弹时,明知辐射的危险性,依然义无反顾的为填补祖国的科研空白而努力。竺可桢为祖国的气象事业,潜心观察研究,几十年如一日。还有大家熟悉的杜甫,辛弃疾等,诗词中所蕴含的浓的化不开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爱国情怀,我们对他们的介绍,对他们生活时代的描述无形中就渗透了德育教育。在课文的诵读讲解中,透过他们的诗词,通过他们的事迹,学生可以更深切的理解这些人物的情感,读懂他们的家国感情,每一次对学生都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课后的延伸阅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在教学文言文《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时,我把王翱的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高尚美德与当今现实社会中的腐败者相对比,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又如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偶像,并不断地逐步地塑造自我。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2.诵读品味中渗透德育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要培养人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读"是其中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诵读中品味、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及当时人民对周总理离去的哀思,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如《悯农》,学生在反复背诵中感受农民的劳动的艰辛,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通过想象农民劳动的场景,告诉学生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老师在讲解时更要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因此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的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
3.提高学生素质需要渗透德育教学
新课标提倡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倡导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养成。因此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从宏观来讲,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的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的教育、尊老敬师的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的把它列出来。从微观来说,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贯彻德育教育应不存有斧凿痕迹痕迹,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老师要上政治课的感觉。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知识更有能力高素质人才。现在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德育教育不到位,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最后成了知识丰富的"智障",做出了危害国家和人民的行为,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可惜可叹可悲!
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它的意义和作用都不容忽视。作为教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一定严格遵照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将德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努力使其达到完美的契合。